清朝以前对外交往中有哪些重要事件?
自西汉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即新疆及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今天新疆的西部地区以天山为界,分为两部分,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西汉初年,西域共有三十六国,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中。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且末、于阗、莎车等国(南国);盆地北缘有尉犁、焉耆、龟兹、古墨、疏勒等国(北方国家)。盆地东端有楼兰国,其遗址现已发现于罗布泊西北。这些国家大多以城垛为中心,从事农牧业,有的还能自制武器。只有少数国家靠水和草生存,他们的食物依赖于邻国的供应。西域各国语言不同,不统一。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每个国家的人口一般只有几千到两万。龟兹人口最多的也不过8万,最少的也不过几百人。
盆地西南还有埔里、艾茵等小把手,他们有的生活在城市,有的游牧,发展程度不一。
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盆地南部的天山缺口受车氏(顾氏)控制。西部的伊犁河谷,原本是塞尔维亚人居住的地方。汉文帝年间,原本游牧在敦煌、祁连的越人被匈奴逼得西迁,赶走了塞尔维亚人。后来乌孙人摆脱匈奴控制,向西迁徙,赶走了越人,占领了土地。乌孙人十二万,六十三万。他们不种地,和匈奴人一样,带着牲畜追水草。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扩展到西域,征服了这些国家,在北道的焉耆、危胡子、尉犁之间安插“仆从、都尉”,榨取西域财富。匈奴在西域的统治非常残暴。西域东北的蒲类,本来就是一个大国。其王得罪匈奴单于,单于将六千余人移至匈奴右,置之邪地。因为名字叫“邪国”,贫穷的蒲类人都逃到山谷里去了,蒲类这个名字就保留了下来。
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条楼兰,穿过塔里木盆地东端,转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向西,至莎车,称为南路。南路从丛岭往西到中亚大岳家,安息。另一条经过汽车司机前面的王亭,沿天山南麓向西到疏勒,称为北路。北道西起青脊,至中亚的大湾、康居、阿玛特赛。
与今天的新疆相邻的中亚国家当时也被称为西域。其中大湾在葱岭西北,人口30万,出产水稻、小麦、葡萄、好马。大湾西南是大岳。大岳一家从敦煌、祁连迁到伊犁河谷,又从伊犁河谷迁到妫河(今阿姆河)以北,过着游牧生活。原来居住在妫水南部的大夏人,被大月氏降服。安息吧大岳以西是强国,商贾周游列国。其余以北,大湾以西,咸海以东,草原由游牧的康居人控制。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打算报复匈奴,于是招募大月氏,想联络他们进攻匈奴。张骞,汉中人,为郎所招。建元二年(前139),率领百余人,离开陇西,前往西域。张骞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虏。他守汉节,在匈奴住了十年左右。最后,他带领自己的人逃了出来,几十天后到达了大湾。当时大岳一家已经从伊犁河流域迁到了妫水河流域,张骞通过舒适的居所来到了大岳一家。岳氏认为他的新房子又肥又安全,而且离韩也很远,所以他不想回东部老家。张骞跑题了,年过花甲才回来。回家途中路过羌,被匈奴俘虏,关押一年多。元朔三年(126),张骞回长安,元朔六年,封为博王侯。张骞出使西域十余年,历尽艰险。他的西游传播了汉朝的威望,获得了很多闻所未闻的西域信息,所以司马迁把他的行程称为“空心化”。
张骞东归后,元寿元年(公元前122年),武帝派使臣,通过毒国(今印度)探索一条通往大夏的交通线,但未果。第二年,汉军大败匈奴,攻占河西走廊。从此,从延泽以东,再无匈奴,汉与西域之路终于打通。
元寿四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吸引乌孙回河西老家,联络西域其他国家。张骞此行率领三百将士,各带两匹马,数万牛羊,数万金币。张骞去了乌孙,但没有达到目的。丁原二年(115),他带着几十个乌孙使者回到长安。随后,张骞派往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使臣,连同这些国家为汉朝聘请的使者,陆续来到长安。此后,汉与西域交通频繁,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每年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都有几百个大人物,几百个小人物。许多使者将他们的官方财产作为私人财产,并在西域获利,因此使者实际上是商队。
当时的西域各国还没有完全脱离匈奴的控制,西域东端的楼兰、车氏都被匈奴严密控制。中国使臣返回,沿途需要水和食物,让楼兰、车氏等国不堪重负。因此,在匈奴的策动下,楼兰人和车氏人经常劫掠中国使臣,封锁道路。为了保证通往西域的通道,元丰三年(前108),王惠率轻骑破楼兰,赵破奴领兵数万破赶车。元丰六年,西汉企图统一东西,以皇女西君、乌孙王威胁匈奴。当君去世后,韩利用宗室女儿来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和亲人之苦。亲密关系巩固了汉与乌孙的联系,使乌孙成为抑制匈奴的重要力量。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得到大宛的宝马,梁武帝在太初元年(104)派二司将军李光礼率数万人攻打大宛,但是失败了。太三年,李广利第二次西征,破大宛外城,逼大宛与汉军讲和。汉军在中国麾下获得了几十匹好马,三千多匹,使汉在西域的威望大大提高。在赵迪统治时期,汉政府在轮台、曲黎等地驻扎了数百名军队,开垦荒地,并派使臣和船长负责保护使节和商旅。这是西汉在西域建立军政机构的开始。
车市是匈奴进入天山南麓各国的主要门户。韩仍在车市地区与匈奴多次交战。帝称帝,匈奴分裂,西日帝神爵二年(前60年)复汉。此后,匈奴在西域的仆从、军长都被撤销,匈奴日益衰弱。韩乃在西域建立都护,第一个都护是季峥。都是保护吴磊城(今新疆轮台以东),保护南路、北路诸国,监督乌孙、康居诸国的动静。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藩属关系已经完全确定。元帝元初元年(前48年),汉朝在车市地区设置乌鸡(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校尉,管理屯垦防务。
赵在建都第三年(前36年),西域都督甘延寿、西域副队长陈堂发远征安身立命,杀了挟持西域为人质、与为敌的可汗,回汉,匈奴势力在西域消失,汉与西域的通道安全了许多。
西域道路畅通后,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大陆融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此外,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豆类、亚麻、葫芦、大蒜、核桃都移植到了东方。西域的良马、骆驼、各种珍禽异兽、贵重毛织品也来自东方。另一方面,中原向西域输送了大量的丝绸和金属工具,并向西域传播了铸铁技术,可能还有凿井技术。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为了进一步恢复与西域的关系,打击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汉明帝于公元73年派遣班超出使西域。
王莽时期,受西域保护的李冲军队被燕国消灭,西域与中原隔绝。此时西域被分割为五十五个小把手,其中北方各国再次被匈奴所辖。莎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端。当匈奴进入西域,王康,莎车保护了1000多名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受到匈奴的攻击,并带领周边国家的军队抵抗匈奴的入侵。建武五年(公元29年),莎车,河西问中原,河西将军,封康为“西域大都督,汉怀德王莎车”。建武十四年,莎车的王献、鄯善的王安派使臣到汉,要他们派侍卫。东汉光武帝没有权力,只好拒绝。此后匈奴连年遭遇旱蝗,力量衰竭,而莎车逐渐嚣张,进攻掠夺附近的叶柄。此情此景,前车驾王、鄯善、燕齐等十八国派太子在建武任职二十一年,后邀汉派照顾,光武帝仍不同意。莎车王献看到他不能保护他们,所以他打破了鄯善,并杀死了龟兹国王。鄯善王警告东汉朝廷:如果不保护大家,各国都要臣服于匈奴。光武帝回答说:“如果各国都不行,那东西南北就安心了。”就这样,车氏、鄯善、龟兹先后向匈奴投降。之后于阗攻灭莎车,势力渐增,独霸南岛,但很快被匈奴控制。
汉明帝在东汉时,东汉就开始发动攻打匈奴的战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耿中占领义乌,这里是西域东部的门户,适宜种植五粒桑麻葡萄。在西边的柳树中,也是一片沃土。所以这个地区是东汉和匈奴争夺西域的关键。永平十七年,东汉恢复对西域的保护,以慕辰为都督,以耿恭、关冲为戊己校尉,分别驻车氏后方和前御史部。窦固占领义乌后,派假司马班超带领三十六名官员,派往南方地区各国,与东汉王朝共同抗击匈奴。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些贵族想摆脱匈奴的残暴统治,结束国家之间的纷争,所以愿意帮助班超。还有一些贵族被匈奴挟持,在匈奴的帮助下,与班超为敌。班超先去了鄯善。夜里,他带领官员焚烧匈奴使者的帐篷,杀死匈奴使者,控制鄯善。随后班超西进于阗,迫使于阗王杀死匈奴使者,投降汉朝。永平十七年,班超出使西域西端,从无间道派人到疏勒,废黜龟兹人建立的疏勒王,建立亲汉的疏勒贵族为王。
班超取得进展时,匈奴控制的焉耆、龟兹等国于永平十八年出兵攻打东汉都护府,部落虎慕辰全部被杀。匈奴围攻关冲,车氏派兵帮助匈奴围攻耿恭。张元年(公元76年),东汉援军打败了赶车人,击退了匈奴,救出了和其余20多名官员。东汉王朝无法坚守车驾,于是撤销都护、戊己,召班超回国。建国第二年,东汉撤回义乌驻军屯田,西域门户在塔尔坎之前再次暴露。
班超撤退后害怕匈奴卷土重来,南方各国都留在班超,疏勒和于阗最有诚意。在这种情况下,班超决心留在西域。张帝开国五年(80年),擢升班超为大将军,并派汉军一千多人辅佐。班超以此为基本实力,联合西域各国,班超在疏勒制服了部分亲匈奴势力,迫使匈奴在南岛诸侯国莎车投降,并击败龟兹的军队援助莎车,从此西域南岛畅通。
永元元年至三年(公元89 ~ 91),东汉窦宪率军大败匈奴,匈奴主力西移,西域局势发生有利于汉的变化。永元二年,岳氏桂双朝发兵七万,由其副王率领,侵越丛陵。班超决心清场,但也封锁了其与龟兹的联系,迫使岳退兵。永元三年,北省龟兹等国落入班超手中。汉朝以班超为西域都城,驻龟兹,以徐沃为长史,驻疏勒,并恢复了一个无极校尉。永元六年,焉耆等国归汉,北道完全打通,西域其余各国皆属之,班超以此为最终归宿。
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到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甘英到达海边(今波斯湾头),欲渡海,被其余诸人阻拦,但汉与大秦直接接触未果。桓帝九年(166),安敦(罗马皇帝)的使者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罗马帝国的第一次接触。
班超在西域坚持斗争,帮助西域人民打破匈奴贵族的束缚,使西域重新与内地统一。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九月病死。
班超东归后,后主任尚与西方国家不和,受到他们的攻击。然后陇西羌人和东汉发生战争,甘肃路被切断。安帝雍初元年(107),班超之子班勇被东汉王朝派往西方,迎接都护之子段曦及其死于荒地。西域交通中断后,滞留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北匈奴趁机占领了伊吾,掠夺河西,杀死了曾在伊吾的敦煌长史索班。东汉经过激烈的争论,在严光二年(123),决定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留刘中村(今新疆鄯善西南)。班雍进入西域后,逐渐撤退了残余的匈奴势力,再次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保障了河西边疆。班勇自小随父在西域长大,对西域的道观、风俗、政情了如指掌。
自班庸以来,东汉不再将西域置于保护者之位,而是以西域悠久的历史作为保护者的位置。桓帝年间,长史驻于阗。漫长的西域历史和一个乌鸡校尉一直维持到灵帝末年。当时的刺史权力越来越大,这两个官职成为凉州刺史的下属官员,西域成为凉州的辖区。建安年间,凉州大乱,西域开始暂时切断与中原的联系。
近几十年来,发现了许多汉代西域考古资料。在罗布泊附近的楼兰古国、尼雅河谷的井陉古国等丝绸之路沿线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绣品、铜镜、钱币、冶铁遗址、铁器、麦粒、青稞等农作物。这些众多的遗迹说明汉代时期中原与西域的经济联系相当密切,也说明西域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西域商人和中亚、南亚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把毛皮、毛织品、香料、珍珠等商品带到内地,交换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器、铁器。大陆商人经常去西域从事贸易。
郑和下西洋:1405、11年7月,明朝航海家郑和受明朝开国皇帝朱迪之命,前往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史称“下西洋”。
中国的造船和航海历史悠久。在唐代,许多外国商人从海上来到中国做生意,他们大多乘坐更安全的中国船只。到了宋代,中国的航海家开始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这为远洋航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3世纪初,中国已经使用十极十帆的海船。明朝初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相对稳定,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扩大贸易,明政府七次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出使“西方”国家,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郑和,本名马,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中太监。因为他是一个能干的穆斯林,他被明成祖选中负责这次航行。从1405年到1433年,他率领船队七次出海,进行了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而且他总是访问南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至爪哇,西北至波斯湾和红海,西至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可谓世界航海家的先行者。
1405年6月,郑和率领62艘海船29000余人组成的远洋船队,从苏州刘家合出发,首次赴南洋。最大的船,长100多米,宽几十米,可容纳1000人。船上有海图和指南针。当时使用的罗盘针分很多方向,分几度,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度数航行,这样就可以测出航行的距离。这种罗盘还能在夜间观星,充分显示了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先进和劳动人民的大智慧。1407年9月满载而归。之后分别从9月1407到7月1409,10月1409到7月1411,6月1413到1465438。1421年1月至1422年8月、1430年6月至1433年7月,他率领船队出航,扩大了中国的威望,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
郑和船队将大量的中国瓷器、青铜器、铁器、金银以及各种精美的丝绸、纱布、织锦、丝绸等丝织品带到了经过的国家,同时也换来了许多亚非国家的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染料、药材、硫磺、香料、椰子、长颈鹿、狮子、鸵鸟、豹子等珍稀动物。它广泛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都友好地交换货物,进行平等贸易。同时,我也了解当地的风俗,尊重当地人。比如在古代,按照当地的习俗,决定交易时要在众人面前拍手。“贵则贱,不思悔改。”给那里的人留下好印象。在第三次出使斯里兰卡时,他还捐赠了大量的金银施主、化妆品、挂毯等。带到岛上的寺庙,立起石碑留作纪念。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比如婆罗洲的人,“每个看到中国人去他们国家的人都很尊敬。醉酒者,扶其回家安眠留宿,礼遇如故。”直到今天,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仍将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与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比如印尼的爪哇,有叫三宝垄和三宝垄寺的地方。泰国有三宝庙、三宝塔(因郑和称三宝太监而得名),印度有古里、克志等古迹。这些都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期间,每经过一个地方,他都做了精确的航行记录,这就是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在这张地图中,航行的方向、航行的距离、停泊的地点以及暗礁和浅滩都有详细的记录。此外,在航行中,我还积累了关于海上风向、气候、潮汐等自然变化的知识。从郑和船队的往返日期可以看出,他们是利用季风在海上航行的。每次出国,总是在冬天或者初春,因为这个时候,风向多是从大陆吹向海洋;回国是在夏天或者初秋,因为风大部分是从海上吹向大陆的。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一些航海的自然规律。
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龚珍等人,都把自己的海外经历编成著作。马欢写了《英雅胜览》,费信写了《兴错胜览》,龚珍写了《Xi郭帆志》,记录了他们所访问国家的情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许多亚非国家人民生活、风俗和生产的了解,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郑和下西洋后,所经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节,修复贸易。来自博尼(加里曼丹)、菲律宾、马来亚等国的国王。还亲自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历时30年,比哥伦布和麦哲伦下西洋的时间更早,规模也更大。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哥伦布和麦哲伦与郑和船队赤裸裸的强盗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郑和下西洋后,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海运航线畅通,贸易发达,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