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墙的历史
哭墙又称西墙,是犹太教的圣物。它位于耶路撒冷东部旧城的东部。城墙长48米,高约19米。它由12层大石块砌成。石头之间不用水泥,但是墙特别坚固。古以色列王国大卫王之子所罗门于公元前10年继位,在耶路撒冷锡安山(摩利亚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犹太圣殿,也称为所罗门圣殿。寺庙长约30米,宽10米,高15米。殿前走廊长约10米。寺庙的墙壁是由岩石制成的,上面覆盖着雪松。寺庙的右屋有一个螺旋楼梯,可以通到屋顶。寺庙横梁是由厚雪松制成的。地板覆盖着松木板,并覆盖着黄金。整个寺庙分为两个大厅,入口大厅是一个礼拜场所,外部大厅是一个避难所。内殿的门框和门都是橄榄木做的,外面包金。每扇门都用金链铰链连接。内殿的香柏木祭坛也用金子包裹:两个橄榄木做的活基路伯,每个高5米,也用金子包裹。“基路伯”有四张脸:人、狮子、牛和鹰。翅膀有两对,上面一对是连在一起的,下面一对是盖着的。它的肢体下有四个轮子,可以随意行走,耶和华神坐在活物上。用黄金铸造的两个“基路伯”高2.5米,有翅膀。两翼尖端距离约5米,隐藏“慈悲座”,与“慈悲座”面对面。据说这是上帝所在的地方,只有大祭司才能在赎罪日进入。殿前左侧有两根柱子,名为波阿斯(波阿斯:古希伯来人,伯利恒一富户,以利米勒的亲戚;右边的一个叫做“金雅”,一个巨大的青铜祭坛放在寺庙门外的走廊前。殿院宽阔,院内有一座带台阶的大坛。为了方便祭司,还放置了一个名为铜海的大铜盆。这座寺庙的建筑及其所有安装设施可谓金碧辉煌,金壁玉堂,仙人宝座。基督教徒来这里朝圣和祭祀,这里经常人山人海,因此成为古代犹太人宗教、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公元前604年和公元前59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调动军队,夺取殿中财物。公元前586年,他攻占了耶路撒冷,在犹太历的第九天,他彻底摧毁了这座神庙。王国里所有的人,连同技术人员,都被带到巴比伦去做了俘虏。
波斯第一位皇帝居鲁士二世在巴比伦去世后,公元前538年,在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被允许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同时,从圣殿掠夺的5000件珍贵物品也归还给了犹太人。第二座寺庙最初的建设并不顺利,停了十几年。后来,在先知“哈吉”和撒迦利亚的鼓励下,所罗巴伯和约书亚再次带领群众,开始建造圣殿。公元前516年,第二座神庙终于完工。虽然它是仿照第一个寺庙,但相对简单。此后,犹太人对其进行了多次修复。公元前168年,希腊塞琉古王朝安条克四世伊皮法涅斯在神庙的祭坛上向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献祭,遭到犹太人的反对。马卡比起义后,寺庙被清洗,这成为犹太人一年一度的寺庙节日纪念活动的起源。公元前37年到公元前4年,希律大帝重建了第二圣殿,比以前更加宏伟,不亚于罗马的大圣殿。它的建筑遵循传统格式,比过去更高,装饰更漂亮。可惜的是,这座来之不易的珍贵建筑在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被罗马人彻底摧毁,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了巴勒斯坦地区。此后,该寺于公元691年并入伊斯兰教岩石屋顶和阿克萨清真寺的墙壁。尽管如此,犹太人仍然珍视它,并将其视为犹太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早在公元333年,就有很多犹太人聚集在城墙下开始宗教祈祷活动,甚至摸着现场痛哭罗马人摧毁神庙的暴行。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经常来这里哀号,表达对故国的哀思,表达对“哭墙留下”的感叹,这就是名字的由来。如今,每天都有人来到这堵墙前哭泣或祈祷,尤其是在宗教节日期间,大量犹太人聚集在墙下举行祈祷仪式,缅怀祖先,回忆民族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