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黄山古村落
保存完好的古寨西门
精美的石雕诉说着过去的繁荣。
倒塌和废弃的古民居
倒塌和废弃的古民居
西门的石门柱
这是一个消失在荒草中的石头般的古村落。在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后,它在静静地孤独着。在废墟下,山风讲述着它的故事...
近日,某剧组在我市泰顺、文成、永嘉、瑞安等地选址,拍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将军粟裕战斗生涯的电视剧。古色古香、保存完好的瑞安山御寨是他们这次的重点考察对象之一。
古村落的历史
山寨位于瑞安市沅江溪镇,现并入仙降镇。黄山村是以这个古老的村庄命名的。瑞安市到黄山古村落的距离很近。随着新56省道的建成通车,开车到黄山村(下山后)只需半个小时。从黄山村到山寨并不太远。一条长约4公里的窄而陡的山路,从山脚一直通到山顶。很快,省里“全方位工程”里的一条高速公路就要修进山里了,不久的将来那条小路可能会像这座古山村一样留在历史记忆里。在1992扶贫搬迁之前,黄山村有140多户500多人居住在古村。村就是村,村就是村。古寨位于飞云江下游南岸西太湖西部的山脉延伸段,海拔约180米。古村之下,是肥沃平坦的飞云江冲击平原。历史上,古村所在地是瑞安出入平阳的主要咽喉,也是军事重地。
据瑞安市志记载,黄山古村建于北宋宣和初年,距今885年。北宋宣和年间,宋朝一方面对外作战不利,另一方面加紧对内剥削。同年,周目清溪(今浙江淳安西北)农民方腊在安徽歙县七贤村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方腊起义。以浙江和安徽为中心的起义。方腊军很快占领了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许多县。温州地区相对偏远,没有立即受到起义的冲击。时任瑞安县令的王害怕方腊的军队进攻,于是发动瑞安当地士绅地主集资,在瑞安通往周边各县的重要关口修建十个石寨,并挑选石寨周边各村的精壮村民和士兵一起驻扎,防止方腊起义军的进攻。黄山村是当年的十个石头村之一。然而,十个石头村中只有一个“欢迎”了方腊部吕世让的进攻,黄山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光飞逝。在岁月的变迁中,其他几个石头村都被破坏了,只有黄山村穿越历史时空保存了下来。
走进山寨
黄山古村是一座石头城堡建筑,占地约100亩。整个古村被一堵长约3公里、宽4米、高6米的石墙包围。上下大门依然完好无损。村里有36口井,两条小溪自东向西流淌,成为古村落的“护城河”。古村最高处有一座“烽火台”。历史上,山黄斋曾数次翻修重建,如今保留下来的建筑大多是明朝嘉靖年间为防备日本入侵而重建的遗迹。
1992,这个承载了800多年风风雨雨,保护了无数人安全的古村落,和世代居住在村里的“村人”,终于走到了一个历史岔口。一方面,为了经济发展和扶贫的需要,我们不得不离开古村重建村庄;一方面,黄山村的人们怀念他们祖先世代生活繁衍的古村落。最后,黄山的147名村民开始了“贫困移民”,几乎所有人都在几年内搬出了黄山村。2003年,在这里生活了70多年的陈彩莲是最后一个搬出山寨的。
谷物运输地下洞穴
作为一个在山寨长大的人,45岁的黄在山路上走了35年。黄去了多少次?他自己都数不过来。他只记得小时候要上学,要下山砍柴取生活用品。寨子里的人和他一样,进出黄山村都要经过这条路。很长一段时间,狭窄的山路是山寨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之一。
陡峭的山路和坚固的城墙,黄山村离山脚很近,但又很远——城门紧闭,戒备森严。即使来犯之敌手持长矛,也只能望村兴叹。村里还有一个运粮洞。据说运粮洞直通平阳鳌江口,即使山寨被围,也能保持村里的粮食供应。清朝光绪年间,以劫富济贫、反抗清廷暴政为口号的“神泉会”曾用山寨对抗官兵。官兵们几次围攻都未能攻下御寨,最后不得不采取围村的方式,试图一举将“神泉会”困在寨中。围城持续了几个月,但厨房里冒出的烟还在山宫里袅袅升起。天气好的时候,山寨里的“造反派”还有吃不完的鲜鱼挂出来晒。清官很奇怪,就派士兵四处查看。最后在几十里外的平阳鳌江口找到了这个运粮洞的出口。后来出口被清兵堵住,村里中断了粮食供应来源,“神泉会”只好选择突围。如今,山寨里的每个人都会讲这个故事。
“真的,我爷爷奶奶传下来的。小时候听老人讲过。至于具体情况,大家都不是很清楚。温州大鼓歌词还包括《大破黄山寨》。”谈起山寨的历史,61岁的陈振水很自豪。近年来,他一直是山寨历史的组织者和收集者,挨家挨户走访,通过村民的口头方式,得到一些零星的故事、传说和资料,然后整理成文字。在黄山村,有6个像陈振水这样的“志愿者组织者”。“不救就没有了。我这个年纪的人还是知道一些东西的,只是慢慢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怕后人只能看到古村,对它的历史一无所知。”
陈振水的“数据采集团队”刚刚于8月19日正式开始“工作”。在此之前,陈振水已经着手整理关于山皇村的传说和资料。近年来,一旦他听说黄山村或周边村庄有人知道黄山村的故事,他一定会去别人家问个清楚。有一次,他的朋友无意中说起邻村的一位老人,他小时候经常去山寨,知道很多关于古村落的故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振水二话没说,拉着朋友出门,跑到邻村。
小屋的回忆
从古寨搬走后,许多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被改变了。年轻人基本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外出经商或工作。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生计,他打过工,做过小生意,足迹遍布中国多个省份。由于工作繁忙,黄不能像老镇水那样挖掘和整理古村落的历史,但他对古村落也有着深深的留恋。
“让我回来住,我还想呢!我当然觉得这里很好,但是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怎么样。虽然这里条件有点苦,也没有央视,但还是觉得比较亲切。”黄从小在山黄寨的城墙下长大,从山黄寨的大门迎娶妻子进家门,一直到儿子10岁。今年,的儿子黄22岁,正在重庆读书。他们已经搬出这个地方12年了。对于黄这个年纪的山寨人来说,他们的童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就像鲁迅先生对园林的深深怀念。那时,孩子们可以坐在墙上看日落,夏天晚上可以躺在墙上睡觉。当他们睁开眼睛时,满眼都是星星。山寨一家亲如一家。闲暇时,村里一帮玩伴从东串到西,从王家跳到李家,没日没夜地玩。1965,古寨有一所小学。古寨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上了三年学。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每天带着饭盒下山去上学。寨子里的小学直到1988才停课。
坐在古村落前的石板上,黄掏出一支烟点燃,思绪仿佛回到了童年。“后来没上学,就回来种地了。再大一点就娶老婆了。山寨里的小伙子可受追捧了!”在古村的周围,从山顶到山脚都是连成一片的梯田。山下平原的田地相对肥沃。在过去,当人们依靠天气获得食物时,稻田经常被淹没并遭受损失。反之,山黄寨,地势高,土地相对贫瘠,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虽然不算富裕,但在周围其他村子的人眼里,山寨黄宅的生活还是比较有保障的。再加上寨子里的男孩子大多勤快善良,山下的姑娘也愿意嫁上山。
陈彩莲的老房子
山脚下的姑娘喜欢嫁到村里,村里有的姑娘走几步还嫁到村里。75岁的陈彩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山寨出生结婚,老人的女儿也嫁给了自己村里的男孩。老人一辈子都和这个寨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山村。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老了会离开家,搬到山下。这位老人发现很难放弃。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老人终于离开了山寨,住进了山脚下的新房。我搬下来已经两年了,但是老人们经常早上吃完饭就来山上的老房子,晚上下来睡觉。
陈振水能理解陈彩莲老人的心情。一进寨子,他就为过去的荒草和空房子感到难过。平时有空的时候,他经常会和村里的几个老人上来锄草,打扫村边的“陈十四皇后”庙。他说他有空就要搬回来,他有权过夏天。陈振水老人家1995刚装修完。就像我们的祖先建造的古村落一样,这里的一切都要靠人力从山脚下捡来。当时陈振水光是雇人挑东西就花了不少钱。如果算上其他费用,陈振水的房子装修花了不少钱。后来村民慢慢搬走了,他也没办法,只能跟着一起走。现在,周围的其他建筑基本都已经坍塌荒芜。陈振水家门口虽然有齐腰高的杂草,但“新”还是很特别的。不管是古村落还是自己的房子,陈振水都觉得很惋惜。当然,随着山寨的价值逐渐被外人发现和认可,开发保护的计划也进入了倒计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复原的山寨黄宅,不仅能让更多的温州人了解历史,还能完成“老村民”的心愿。
栅栏
村庄,主要用于防御功能。城墙和护城河在汉语词典中有解释,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军事防御功能上。历史上,拥有农业文明的中国朝代都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到了明朝,戚继光为了抗击倭寇,在沿海修建了很多城堡,其中我们的苍南县浦城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各种“城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仅仅是军事工事,还在保护一方百姓免受外来势力侵害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山黄寨附近的陈辅寺(寨王寺)咸丰八年重修城池的碑文上写道:“山黄寨内有隐资,黄、吴、、黄大明四人商议,同心协力,恐乌合之众扰民,性命难保,手无缚鸡之力。”谁称之为劳动?晚上渴望休息,敢说不堪重负。城造民乐,山城重建永恒不朽。“保百姓平安,御敌于城外,是山皇祖上修建古寨的初衷。(温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