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袁世凯的生平经历。
袁世凯在孙山已经两次名誉扫地,但他不想以富人的身份留在国内,于是他开始考虑出国旅行。当时袁世凯曾写过一首诗《情怀》勉励自己:“龙虎斗现在受不了了,杀气直冲云霄。
我想张嘴对天,一口吞下胡天骄。“这首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就有远大抱负。当时的淮军将领吴长庆和袁世凯的养父袁宝卿结下了“兄弟情”,所以袁世凯打算去吴长庆。
为了报答袁的恩情,此时还写信给袁世凯,“招募他到军中学习”。
虽然袁世凯一度厌倦了科举考试,但他仍不愿继续在吴长庆幕府求学,为成名做准备。他在1882年3月给三哥袁世廉写信说:“我哥不能做学问,死不瞑目。”1882(非壬辰年)恰好是中了乡试的一年,袁世凯想报考。
因此,袁世凯便于前往山东邓州,并于18810年6月前往其驻扎的吴长庆。
2.朝鲜总督
1882年,朝鲜发生军队兵变,朝鲜国王李希(朝鲜高宗皇帝)的父亲李允英利用军队兵变成功夺权。朝鲜公主闵妃与大袁俊产生隔阂,请求清廷出兵平定混乱。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军队东进到了朝鲜。袁世凯带领阿清军队配合,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
兵变很快被平息了。吴长庆在给清廷的报告中称赞他“治军认真,调兵遣将,特别能打能剿”,报了第一名的功绩。后来清军带着大庭君到保定谢罪。当时23岁的袁世凯以军事助理的身份驻扎在附庸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了袁世凯训练的先河。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袁世凯暗示朝鲜政府向清政府求援。然后日军迅速出动朝鲜,企图挑起战争。7月19日,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伪装成平民出逃,于7月22日抵达天津。袁世凯回国后,于8月6日赴辽东前线,协助周复运送粮食和机器、收集伤亡人员等后勤事宜,并于次年5月请假回老家。
3.创建一支新的军队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前线主管后勤时,主张招兵买马,训练新式军队,但未被采纳。袁世凯颇为不满,抱怨道:“夸人没有我招兵有什么用?”甲午战争后,全国掀起了改革、变法、救国的浪潮,袁世凯是其中之一。
袁世凯派人到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招募步兵2250人,骑兵300人,加上定武军4750人,称为“新军”,作为他小站练兵的来源。
北洋新军逐渐成为袁世凯的个人政治资本,成为北洋军阀的始祖。正如美国学者鲍威尔所说:“袁军法虽严,但仍受军人爱戴。这不是意外,因为他亲自照顾他们,按时发工资。而且,他给他们灌输了忠诚的观念,但主要只是对袁世凯而不是对皇帝。”
4.1898年的政变
1897年,袁世凯升任直隶巡抚,仍主持小站训练。1898年9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随后卷入政治风波。
当时光绪皇帝起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成为水火。康有为等维新派(帝国党)从一开始就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并于7月底派许到车站与袁世凯接触,试探其态度。
康有为判断袁世凯“为我所动”,推荐袁世凯为侍郎。
9月20日(八月初五)上午,袁世凯受光绪皇帝召见,当天乘火车前往天津。
21年9月(八月初六)上午,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进入紫禁城,宣布赴朝授政,罢免康有为等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史称“戊戌政变”。
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入侵,而山东在袁世凯统治下保持稳定,加入东南互保,拯救山东免于战乱。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被授,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实力派人物。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鸿章临死前有一句遗言,“环顾室内,没有一个人是对出袁世凯的”,但据考证,并不存在。事实上,李鸿章死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无需他人推荐,可以说是“非袁莫属”。
5.建立中华民国
1911010年10月10清政府新军第八镇兵变,掀起武昌起义,成立以李为总司令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为了获得战争的合法地位,所有反清势力都主张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北洋军是清政府抵抗起义的唯一力量,这导致了陆军大臣尹畅率军南下镇压起义,但尹畅没有能力控制北洋军。
奕劻、内阁侍郎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事态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的使节也建议用袁世凯。眼看中外一致认为“袁收拾不了局面”,只好在10年6月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派他南下镇压起义。袁世凯要求清政府停止进攻,并表示善意让刘。
1965438+200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袁世凯的权力大大减少,但袁仍坚持于10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6.第二十一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强行出兵接管山东胶州湾及吉焦铁路沿线的德国(盟军)租界,中国政府无力阻止。
在日本的胁迫下,袁世凯政府于1915年5月9日响应日本的最后通牒,将5月9日定为中国国耻日,史称5月9日国耻。
此后,双方准备单独签约,但条约文本仍有诸多挫折。终于在2005年5月25日,在北京签订了《山东省条约》、《南满东内蒙条约》和13件交换照会,合称为中日民四条约,与原来的第二十一条相比较。
日本用二十一条逼袁世凯。在袁世凯政府处理对日关系,拼命搞外交的时候,流亡国外的黄兴顾全大局,力劝其暂停反袁活动,联合对外。
7、最后的结局
1915 12在国会、大学、人民请愿团体、各省筹委会、全国代表的推动下,君主立宪制准备就绪。袁世凯多次被贬,最后接受了皇帝的称号,准备建立中华帝国。他计划以1916为洪宪元年,实行君主立宪制,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并拟定新的皇家法典。
其中“亲王、郡王可为陆海之官,但不得组织政党,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远废除宦官制度;永远废除挑选女仆的制度;永远废除各方进贡制度;皇室的所有亲戚都不允许经商,不允许和老百姓争利。"
然而,65438年2月25日,明显拥护帝制的蔡锷和唐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保家卫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废除帝制,任命段为国务卿兼陆军参谋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方势力,镇压南方起义势力,但起义各省并未停止军事行动。
5月下旬,袁世凯急病,1965438+2006年6月6日。袁世凯死于尿毒症,享年57岁。同年8月24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正式安葬。
扩展数据: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毁灭中国的秘密条款。
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的机会,于6月5438+0915 65438+10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仪谒见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提交了21份所需文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并尽速答复”。
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采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谈判,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无理要求,将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财政置于日本控制之下,被称为中日“二十一条”。中日谈判后,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第四人民条约》。
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十一条”不能等同于“中日民四条约”。一些条款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废除。随后,条约内容不断被改写,直到日本在1945年二战战败后被彻底废除。
百度百科-袁世凯
百度百科-第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