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扩展程序
刘·
汽车之家车佳作者。
借着李想和大众汽车中国首席执行官冯之间的热情,我想就程序增强技术的话题说几句话。。。
我们都知道其中的原因。由于Li ONE采用的是增程技术,所以很多传统厂商都把Diss看做是过时的技术,发展潜力不大。对此,李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忍,不惜骂骂咧咧地回头,公方又回去了。不管对错,今天我只说一下附加程序和使用感受。
我们对增程式电动汽车并不陌生。2011的雪佛兰沃蓝达和2015的宝马i3增程车型都有类似的原理——燃油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辆,只是发电,然后由电机驱动车辆。增程式本质上是一种混合动力,只是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组合形式。你可以说发动机技术不够先进,也可以说电机效率不高,但两者结合并不是过时或者发展潜力,更多的是企业是否愿意选择这样的方案。如果通用和宝马过去都用,现在不用了,还要定义为“过时”,似乎有些牵强。
现阶段添加程序的好处是可以用加油代替充电(当然也可以直接充电),从而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还能尽可能减少用户的里程焦虑,不说延保程序持续多久,但在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延保程序可以像燃油车一样方便,不用担心被扔在路上。这两点其实扩大了电动车的用途,让很多想买电动车但又有顾虑的人可以放心使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扩展程序对用户还是很友好的。如果快充站像今天中国的加油站一样普及的话,估计没机会增加程序了。正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收费在很多地方还是个问题,才给了程序发展的时间窗口。
然而,扩展程序的缺点也不容忽视。首先,增加动力系统会增加成本和重量。所以很多双积分政策在中国生产的PHEV车型,往往市场堪忧。因为它们的价格比同级别汽油车贵很多,在性能上只是增加了5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续航,但并不是真正的电动车,所以竞争力不高。对于李一个人来说,这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没有汽油李一个人对付它,同时它又是一辆真正的电动车,拥有双电机四驱和6秒多的加速,这些都是优点。
其次,增程器一般都是小排量发动机,振动和噪音比较明显,需要解决。从实际驾驶效果来看,李一个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怠速和慢速行驶时,1.2T增程器基本不工作,只有在车速比较快的时候才启动,这样增程器的噪音和振动基本都融入到路面引起的风噪、轮胎噪音和车身振动中。当然,很多时候你还是能从方向盘上感受到增程器的震动,但很轻微,不会打扰到你。
无论增程式本身的优劣如何,它只是一种动力形式,就像燃油车或者纯电动汽车一样。这种动力形式并不能决定一款车的产品力和竞争力,而必须结合其他很多方面来判断一款产品是否优秀。
最后,我想说几句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首先是来自中国工业信息网的数据。2019年,中国* * *完成发电量7.09万亿千瓦,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占比分别为72.83%/16.26%/4.91%/5.99%。火电比重虽然在逐年下降,但还是很大一部分。其次,碳排放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和企业来关注和解决,不能指望消费者有那么高的水平。
今天的话题,欢迎各位老师抛出你们的“砖头”~ ~ ~
李耕
汽车情报主编
《车加一》《走吧耿叔Vlog》、
“上车吃菜”创始人
我觉得说“相互矛盾”有点严重,大众的评论肯定不是针对理想的,因为层次不对等。增程式车真的只是电气化道路上的过渡产品,不能成为最终目标。
刚在美国上市,李想敏感一下子就能理解。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带来美股市场的波动。如果他想形成马斯克那样的热点,他需要更先进的方法。
回到产品上,插电式混动和发动机增程在效率上是有区别的,增程发动机仅用于转换电能时效率损失大于插电式混动。另外在成本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为目前电池的成本决定了整车的成本。能跑50公里的电池和能跑400公里的电池成本一目了然,这也是传统车企放弃增程式电动车的部分原因。所以不要只看表面的性能对比,要看背后的成本和效率。我相信,理想的产品还是应该选择纯电动汽车。
何一
超级马力的生产者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
有争论是好的,但是道理不清楚。然而,在过去,汽车制造商之间很少发生“相互交流”。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常态,说明大家压力都很大。一方面说明路线之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汽车企业即使像大众一样谨慎,也在抛弃以往的做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增程式电动车注定是过度产品,因为没有特别的核心技术,发动机并不优秀,电机电池也没有超出纯电动车的范畴。所以,增程式车的命运其实取决于纯电和充电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如果纯电发展得好,增程式车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
崔军
《时尚汽车评论》制片人
也是互联网社会的常态。其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如果真的要说环保汽车,恐怕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环保汽车。是的,纯电动汽车也不是“绿色汽车”,因为基于非绿色能源的电源会造成上下游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在我国70%以上的电源都是火力发电的情况下。纯电动汽车如此,需要烧汽油的汽车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这是两种不同发展思路的问题。大众说的是广义的环保,理想更侧重于具体的产品层面,所以两者都没有错。不要把所谓的反应过度看得太重。当今社会,一切都是有目的性和戏剧性的。所以,我们就当个旁观者吧。也许三天后会有新的。
于赵颖
时尚杂志汽车部总经理
不用说,我还在我们小区下面的车库里看到过一辆李one,在一个只要不是纯电车,就和燃油车一视同仁的城市里,这真的是真爱。说回李想挑战大众的事件,我觉得围绕技术路径的正常争论没什么不好,说多了也没意思。至于增程式车有没有前途,至少短期内有价值。如果家里只有一辆车,现阶段看起来比纯电可靠一点,但我不会给李买一辆,因为我有一辆我认为开起来很完美的汽油车。我不讨厌某些流量明星,但我真的很讨厌他们的粉丝。以上也适用于目前的几家新能源车企,比如特斯拉,比如蔚来,理想。说实话,这些品牌都有产品力。有些粉丝真的很无语。如果你说你能开好自己的车,那你就完了。有任何外界的质疑,马上刷起来,在微博下面骂人。物以类聚,就为了一些这样的粉丝,我不会考虑这些品牌。
王钢
《风度》的出版商
我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绝对不只是纯电动汽车。北京的规划已经提到氢动力汽车了!?所以坚持自己,如果觉得延长的旅程是方向,就去做,10年后见。?外国人基本都是双手准备,需要电力。现在技术比较成熟,补贴大;燃料电池和氢动力也要储备,以后可能会有用,但是我们真的还没看到有什么技术储备可以扩展范围。所以中国加油会引领未来的技术方向,所以应该避免在美国上市,否则很容易像华为一样被制裁。
夏冬
《踢车帮》主持人兼制作人
这种能引起媒体自发炒作的机会很少,也算是一种宣传资源。但它是火,你必须冒险去玩它。不过,这一次双方都“玩”得很开心,没有烧伤任何人。李认为,他必须旗帜鲜明地为增程电动车计划辩护,因为那是他的事。公众更关心的是这位“发言人”,他作为一个工程制造企业的高管,基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谈谈对技术路线的看法。我看不出这有什么“策略”。大众目前在电气化方面处于困难时期。他们的MEB进展并不顺利。原因是它的系统是燃料燃烧的,而不是电动的。压力之下,电技术路线的选择很容易成为人们愿意谈论的话题。因为谈起来很自然,而制度问题是政治,是禁忌。当然,李想的回应很有把握,甚至他的论点也完全符合预期。这只是给外界提供了你所期待的“食材”。你看,主编用它做了一道菜。不好吃吗?
宋海涛
海川品车
路边停车场的投资者
说起增程式电动车,我早在2009年就接触过。当时我在底特律的通用汽车总部试驾了雪佛兰Volt。当时觉得这款车是过渡产品。果然,Volt在北美和中国的市场表现有目共睹。即使在北美享受了7500美元的补贴,销量依然惨淡。之后通用果断叫停了增程式电动车项目。其实从几年前通用的失败就可以看出,增程式电动车只是一个过渡产品。从现在的电池技术来看,这是早就应该淘汰的东西了。或者说,本质上是混合动力汽车,而不是电动汽车。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