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简介

钱江一桥,原名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8月8日1934开工,9月26日1937竣工。茅以升是总设计师。大桥全长1453米,分为引桥和主桥。主桥有16孔,15墩。上层为公路桥,宽度6.1米,两侧为人行道,各宽1.5米。也是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双层桁架梁桥。

大桥总工程师罗颖曾经做过一副对联:“钱塘江大桥,五行缺火”,但是从来没有人回应过。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挡日本侵略者,钱塘江大桥于2月23日被炸毁,1937,茅以升曾含泪写下一首诗:“地动山摇的战局变了颜色,桥被炸掉了眼泪,五行缺火,桥不还夫。”

钱塘江大桥后,多次被吹断。其中,5月3日1949,南撤的国军工兵团炸毁了铁路桥的部分轨道,但由于地下党的保护,其他部分并未受损。直到9月1953,桥梁才彻底修复。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一直没有进行技术检修。2000年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维修,只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这座桥的设计寿命为50年,已经使用了20多年。

为了保护第一座钱江大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禁止货车通行。当跨越钱塘江的新浙赣线隧道建成后,钱江大桥将不再对火车开放。这里也是观赏著名的钱塘江和六和塔的好地方。

扩展数据: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1934浙赣铁路在建。为了连接沪杭铁路,钱塘江上应该建一座桥。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福虽然是官员,但他是学者。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学的是矿冶。他请来了在桥梁界颇有名气的北洋大学教授茅以升。

当时,中国的河流上有一些现代化的桥梁,但都是外国人建造的。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第一座现代桥梁的梦想,茅以升毅然辞去主席职务,只身前往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主任、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国政府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沃尔特已经设计出一座公路、铁路和人行道同层的组合式桥梁。

形象摇摇晃晃,桥面宽阔,墩大稳定性差,投资需758万银元;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和准备,设计出了一座外形美观、桥基稳固的双层组合桥,投资仅565,438+百万银元。这样的计划当然会被政府采纳。

钱塘江是著名的险恶河流,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的影响,还受下游潮汐涨落的制约。河底流沙厚41米,变幻莫测,被誉为“钱塘江无底”。

所以民间有“钱塘江不可能架桥”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钱塘江很难架桥。一些外国工程师谎称能在钱塘江上造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诞生。这一刻,刚柔并济的茅以升站了出来。

1934 165438+10月11、钱塘江大桥开工建设。桥梁施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需要在9个桥墩上打1,440根桩,穿过40多米的泥沙。刚开始辛苦了一天,只得到一堆。茅以升受到给花盆浇水将土冲出小洞的启发,采用“射水法”,将桩数增加到一天30根,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桥梁施工的第二个难点是水流快,施工难度大。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一个长18m,宽11m,高6m,重600吨的钢筋混凝土沉箱面朝下沉入水中,盖在河底,然后用高压气体将沉箱内的水挤出,工人在沉箱内挖沙。

一开始放了个沉箱,一会儿被河水往下游冲,一会儿被潮水往上游推,上下乱窜。后来根据一个工人的建议,把6个各重3吨的铁锚改为10吨,解决了沉箱问题。第三个难点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巧妙运用自然力的“漂浮法”。涨潮时钢梁用船在两个桥墩之间运输,落潮时钢梁落在两个桥墩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茅以升充分发挥了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900名工人的智慧,解决了80多个难题。在总工程师罗颖的协助下,基础、桥墩、钢梁一起施工,齐头并进,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

百度百科-钱塘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