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地下辉煌

以前史书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固定看法,都是把杨迪皇帝定义为一个非常坏的统治者,说他浪费、穷兵黩武、奢侈无度,很快就把国家掏空了,隋朝成为一个非常短命的王朝,昙花一现。罪犯被认定为杨迪皇帝。

但是,有了大运河,情况完全变了。

杨迪于605年称帝,其父隋文帝隋文帝继位,在位时间分别为17年和12年。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在全国的帮助下,开凿了大运河。这就是他的伟大才华,为国家、民族、历史立下了丰功伟绩。

现在看来,杨迪皇帝的大运河在历史上至少有以下六大贡献:第一,它连接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合与统一。在古代,长途陆路迁徙只能依靠骑马、牛车和步行,翻山越岭、涉水十分艰难缓慢。但是,人类早就认识到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渡河甚至渡海,快捷高效,往往比走旱路方便得多。把人和东西放到船上,人划船,开船,或者升降水闸,一天可以走几十里,甚至几百里,这真的是人类行为的一次飞跃。船大,能运兵、马、粮、草料、煤、石,品种多,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甚至可以组织有效的大型国家行为。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基本是由西向东,而不是由北向南。杨迪皇帝决定开凿南北大运河,简单地把东西南北用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水网,把几个自然水系变成一个大水系。这难道不是一场大赛吗?有了大运河,他就可以真正地、完全地把中国的全部领土纳入自己的王权之下,就像把它抱在怀里,牢牢地属于自己一样。在过去的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这样做过。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一下子诞生了几十个沿江繁华城市。先有一条河,后有一个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兴。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大城市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和人才的聚集,因需要而有分工,如运输、搬运、收税、管理、造船、仓储、货物配送、商业、旅馆、餐馆、美容街、歌舞娱乐、学校等。总之,越聚越多,名气越传,最终会成为一种气候,在历史上留下永久的记忆。大运河是城市之母,得天独厚,多子多福。

第三,隋朝的大运河创造了三个世界城市:扬州、Xi和北京。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Xi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大运河把这三个点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城市,一个都城或者一个经济大都市,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影响深远。

第四,它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北,也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和南方的鱼米桑茶村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互补、共繁。

第五,几大水系的勾结,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交流和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似乎连接了丝绸之路的手脚。一方面,它把周边的地中海与中亚的文化、中国内陆的文化连接起来,并辐射出去;另一方面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联系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巩固和壮大。两地文化交流因隋朝开凿大运河而在后世辉煌,硕果累累,影响深远。

第六,隋代大运河迎来了唐代贞观的繁荣,为唐文化崛起于世界奠定了基础。隋朝虽然短暂,却带来了唐朝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隋朝的大运河基础打得好,唐朝的政策稍作调整,立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不经意间为辩证法的胜利增添了光辉的范例。

看来,有大运河作为见证,杨迪皇帝的案子是有理有据的,也是注定要被推翻的。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如果京杭大运河半干半满;那时,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这话怎么说?隋朝的都城是洛阳,西边是长安,东边是洛阳。修运河要从扬州出发,先往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穿过河南东北,进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就是后半段。然后往东北走,经过冀东南,进入海河流域,到达卓君,也就是上半部,合在一起,这个字整体上走。

隋运河建于605年,360万民工开凿经济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同年,65438+万农民工疏浚古汉沟,连接淮河和长江,形成下半场。三年后,随着河北一百多万农民工,永济运河挖到北京以南,形成上半部。两年后,江南运河重开,直抵余杭。至此,总计500多万农民工,耗时6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这条运河已经运行了500多年。历经唐、五代、宋,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积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南宋后,定都京师,理顺大运河南北,不再取洛阳和安,缩短了900多公里,运行了700多年,直到今天。

隋唐大运河在700年前衰落了,那么今天它的遗迹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调查研究的大问题。

实地考察后,大吃一惊:还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全迷失。

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些河段并入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一端和一端,比如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山东临清以北的永济运河北段,都在水面之上,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古函谷关和江南运河至今呈现出一派水资源丰富,交通繁忙的景象。部分河段废弃,主要在黄河以北的永济运河中上游河段。这次调查的收获之一是,废弃时间的下限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东西,也就是30多年前。这一段河现在叫渭河,整条河都在水面以上,很好找。可悲的是,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大运河前半段,被废弃后并没有得到保护。而是变成了下水道和脏水沟,污染严重,很多地方变成了龙须沟,惨不忍睹。主要污染源是河南焦作、新乡的工业废水和河北沿海的工业和生活垃圾。据当地老船工和渔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水量充足的时候,渭河上总有货船经过,从河南鹤壁北部到天津,石头和货物的运输依然畅通无阻。曾几何时,由于公路、铁路的兴起,再加上缺水,隋唐大运河北段很快就陷入了这种悲惨的境地,实在令人痛惜,难以想象。第三种情况是埋在地下。原因是黄河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的洪水和河运,大运河的老河道被黄沙淤泥埋在地下。这部分的长度也很长,一般在隋唐大运河的下半段,也就是河南、安徽境内。这部分在极少数地区,如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镇。段依然有一条25公里长的旧运河。另外,下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隋唐古运河在表面上已经消失,什么也找不到了。它的存在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证明。好在隋唐大运河是客观存在的。地下黄土里有这么长这么宽的大运河遗产,只需要挖掘发现。实践证明,这个发现并不难,稍加行动,就会有惊人的巨大收获。人们看到挖掘出来的码头、沉船、筒仓、瓷器都会大声惊呼。这是一条多么繁荣的大运河啊!古仓库、古佛、古城、古码头、古桥、古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地面上的,比如沿海的古城、古佛;另一种是地下,是考古发掘的古桥、古码头、古地窖、古瓷器。前者的古城墙,如河南省鹤壁市黎阳镇,古佛,如鹤壁市大山城的北魏大佛,因为地处地势高,或者干脆就在山头上,所以保存至今。剩下的遗迹都在地下,重大发现都是考古成果。其中,最惊人的发现是古代粮仓。

在洛阳、Xi和商丘发现了七八座古代粮仓。

上世纪70年代,洛阳市东北城区某铁路单位院子里挖出一个古地窖。它非常大,直径为65,438+02米,深度为65,438+00米。那是在黄土里挖的深坑,可以储存粮食。出土时,在这个半碳化的古仓里真的发现了大量的粮食,一层一层的。考古证实,这个古代谷仓的位置就在一个水运码头旁边。很明显,古粮仓是因为一条宽100多米,深12米的河道旁的运河而建的。事实证明,这样的粮仓一经发现就是一个群体。在地图上,整齐规则的围棋盘明显是人为设计的。这里的仓库工地整整齐齐地排着400多个坑!一个筒仓可储存250吨粮食,总储存量可达65438+万吨以上。更可喜的是,仓库里还发现了一块石碑,相当于当时的文书档案,详细记录了,比如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据说这个仓库里的粮食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还记载着它是为什么准备的,除了民、官、军,也是救灾的粮库。石碑上有关于粮仓管理人员分工的记录,称重,记录,封仓,监督,值班,谁是管理者等等。都有名字,多达10多项,还被石头砸过!太神奇了

可见这是正规的官仓。这个仓库叫做韩佳仓库。与之类似的还有洛口仓、河阳仓、罗惠仓、太仓、溧阳仓、杨珊仓等。

大运河在水运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有多重要,大运河是不折不扣的国家命脉。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著名的洛阳桥和周凯锋桥是近年来发现的。都是运河上的桥,都在市中心,工程宏伟,设计精美,为当年运河的繁华景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在专家测量了开封谯周的桥孔后,他们把它埋回了土里。显然,这是一个很好的地下遗址博物馆的空白,在市中心。

码头遗迹也有重大发现。1999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白山镇刘孜村对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挖了一个石墩遗址,挖了一段运河河床。唐代沉船8艘,残瓷数十吨,其中1200为稀世瓷宝,经鉴定为唐宋主要瓷窑。经过这次考古发掘,大运河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瓷器之路。

这次考古发掘被确定为1999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刘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进入淮北博物馆,在专门的分馆展出。2007年,类似的考古发掘在安徽省宿州市进行了两次。看来,运河遗址考古已经逐渐进入沿江各市文物部门的视野,开场锣鼓已经敲响,好戏还在后头。

还有一条更古老的杨迪皇帝的大运河,它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一些运河已经存在于同一个地方,它们是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事实上,杨迪大运河是在以前地方运河的基础上修建的,并利用了黄河和淮河的一些自然河流,这既是继承也是发展。当然有重大突破和质变。这也说明杨迪皇帝用六年时间以极快的速度完成大运河是有物质基础的。

在前人修建的运河中,最著名的是峡和白沟。

峡是古代连接黄河和淮河的运河,是我国中原运河的鼻祖。大概始于东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仅比南方的古汉谷晚120年。缺口的起点在今天的洛阳和郑州之间,在巩义市和荥阳的北部,引黄河南下,经尉氏、太康、淮阳流入淮河,其下游东支就是著名的汴河。落差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楚汉之争发生在这里,以此为界划分楚汉。当时的汉巴第二王城就在今天荥阳东北的光雾山上,有今天的遗址。

白沟是三国时期曹操为军事目的挖掘的古运河。始于204年,距今1800多年。它的前身是战国时期黄河北岸的运河。一是修建谷阳大堤,拦截太行山来水,不入黄河,在嘉义境内汇合,沿大堤向东流,经卫辉市流向浚县新城,与山西来的淇水汇合,流入黄河。淇水是一种景观,非常清澈,又称清水。曹操向北攻克了位于河北临漳的袁尚,截断了水源充足,不入黄河的水源。他修了一条白沟渠,流向东北,打开了粮道。后来,白沟形成了杨迪北伐朝鲜时修建的永济运河的前身。永济运河在宋代被称为雨荷,在明代被称为渭河。

由于古代早期人工渠道的存在,如峡口和白沟,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开凿技术和运河管理经验,同时也为杨迪皇帝开凿大运河提供了一些现成的河流。再加上借用自然自流的河流,大获成功,诞生了世界级的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但是,缺口好,白沟好,痕迹难找。遗址的实地考证成为焦点问题,因为光有历史文献是不够的,必须有实体演变轨迹的实质性论证和挖掘。

隋唐大运河——地下辉煌隋唐大运河的两个特点是历史较长,废弃多年,一半埋在地下,是名副其实的地下辉煌。

隋唐大运河,地下辉煌,你的面纱是黄土,有一天,你从梦中醒来,已是人间2400年;你带着24个世纪以来陪伴你的无数衣服、财物和珍宝醒来,就像一座史无前例的历史、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宏大博物馆,来迎接21世纪的黎明;消息传开,你的光彩变得可观而接近,会让全世界的人目瞪口呆,然后一起欢呼雀跃,为之倾倒!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盘踞在高山上的长城,一条是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其中一半还埋在黄土里。这两条龙是世界级的人类伟大工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是中国精神的代表,大运河比长城更活跃。今天,我们赞美你,宣传你,只是为了善待你,保护你,但绝不是为了打扰你,打扮你,让你不得安宁。不,不是的。我们绝不会把隋唐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挖出来,也绝不会再试图开水通航。我们只想知道你藏在哪里。

请告诉我们你的地址,我们会向你鞠躬,向你鞠躬,告诉你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