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冤案
汉朝韩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汉相争,刘邦对项羽屡战屡败。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常败将军”。汉高祖第二年,刘邦率五十余万人攻楚至彭城。项羽率三万兵进攻汉军,大破,汉军死亡十余万人。刘邦带着几十个人逃跑,一路上几次把女儿推出车外。在这场战斗中,刘邦的父亲和皇后也被项羽俘虏。汉高祖第三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弹尽粮绝。纪信将军假扮汉高祖,假装投降。刘邦率领数十骑狼狈逃窜。刘邦退守高程,被项羽包围。之后逃到韩信那里,接管了韩信的军队。汉高祖第四年,刘邦在光武被项羽伏弩射中胸口,假装摸脚,说是打我手指头。每一根羽毛都会失败,我断定刘邦患有严重的“羽毛恐惧症”。感谢韩信。汉军脱离自己的阵地,是“与韩信同计”。井陉之战后,韩信的谋略和军事指挥天才得到了充分展现。赵、韩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杀了龙且,砍断项羽的手臂。刘邦几次战败,最后收到韩信的精兵强将,才得以再战。
汉高祖五年,楚汉决战。当初韩信和彭越失败,刘邦被打败,他“呆在深沟里”。后来,他用张亮的妙计,与韩信、彭越“分天下”,把他们哄了进去。垓下之战,据《史记》“淮阴侯将三十万为己有”,整个战役都是韩信指挥。垓下之战,真的是韩信之战。呼风唤雨的韩将军和楚,气势磅礴,四面楚歌,一派英雄史诗。
就在项羽下葬后,刘邦“冲入齐王墙头,夺其军。”突如其来,夺了韩信的兵权。多么“平凡的世界”,原来如此。司马迁写《韩信传》的时候,用了很长一段话来描述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楚汉相争三年,在京索之间僵持不下,兵疲民困。刘邦和项羽都无力“止天下之祸”。唯有韩信接连获胜,兵强马壮,且“据强齐,从燕赵”,恰好“三分天下,寸步不离。”这段话很精彩,就像最早版本的诸葛亮《隆中对》。这段话后来被司马光引用。司马迁为什么要用大段大段地把这个写下来?我猜太史公对韩信是有隐情的。
蒯通引用“一兔死,一狗烹”,文子被害的故事警示韩信,但韩信对刘邦深信不疑,顽固不化。结果韩信也没逃脱“死兔子煮狗”的命运。据说韩信死于吕后和萧何之手。“成功也是萧何,失败也是萧何。”猜忌-削权-斩首往往是英雄白白送死的三部曲。韩信功高,足智多谋,善战。刘灿邦如何容忍他?在韩信之后,彭越和邛崃也被刘邦害了。聪明的张亮知道“死兔烹狗”的道理,借口离开,跑到山里躲避灾难。
韩信被害,刘邦不在现场,但有指示或提示,他完全可以巧妙地做到。在许多犯罪中,主谋不亲自出庭是很常见的。说韩信造反,不仅奇怪,而且不合逻辑。当齐王时,他势力强大,蒯通一再劝说,坚决不反对;当楚王,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不反对;只有在没有士兵的时候。没有士兵造反,自杀,韩信是不是有病?况且韩信和陈毅的对话应该是两个人的阴谋。如果泄露出去,那是致命的,但是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是编好的谎言。
第二种情况,“莫须有”的情况。
岳飞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眼里是爱国者的别名。现在有人否定岳飞是民族英雄,引用外国权威人士的话作为证据,大谈“民族”二字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在亿万人民心中。要摆脱他绝非易事。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你叫我去死,我就不得不去死”是一个自然法则。不仅仅是杀了一个岳飞,那些昏君暴君造成了多少灾难。
关于岳飞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谁杀了岳飞?
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岳飞庙,早些年,当人们经过秦桧的雕像时,他们都吐口水。传说秦的后人觉得自己没面子,就悄悄把秦的铁像扔进了西湖。我不知道整个湖都发臭了,于是人们循着气味找到了秦桧的雕像,并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飞墓前。众所周知,秦桧杀了岳飞。
但是文徵明有不同的理解。他在一首名为《红河》的诗中写道:“当你读完秦晖的作品回来时,这个身体属于哪里?一千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在南方穿越错误的道路。当时怕中原光复。”我说的是高宗皇帝。恐怕收复中原后,两个秦晖家族会卷土重来,我自己的皇帝也做不到。正是高宗这种卑鄙龌龊的心理最终害死了岳飞。因此,跪在岳飞墓前的应该是高宗和秦桧。让皇帝跪岳飞,让皇帝跪臣子,这是违反规矩的。中国人最讲究规矩,圣人说,“君君、大臣、大臣”从上到下都是有条不紊的。
第三个案例,“叛乱”案例
明朝的宦官经常在朝廷闹事,把军务搞得一团糟。英国教派时期发生了“民变”。蒙古人致力于大同,太监王镇鼓励英国教派亲自征收。兵部侍郎于谦谏,不听。第二天出发,“事出匆忙,朝惊。”50万大军还没到大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进了大同,无力作战,只好李。王镇,河北禹州人,绑架英宗去了禹州。他没有走远,但他害怕军队会践踏他的庄稼,转向东方。当我们到达土木堡时,它离怀来城不远。大军想要进入怀来城,却被王镇挡住了去路,因为王镇个人的辎重还没有到。孟军追赶他,英宗被俘,王镇被杀。
一个浑王,如此昏昏沉沉;一个朝臣,如此霸气。国家大事,怎么不坏?“文变”和“优骑”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北京只剩下数万疲惫的士兵。人们受到了惊吓,军队士气低落。一批投降派惊慌失措,主张放弃北京,南下。危急之际,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严厉斥责投降派,坚决主张抗战,并在混乱的朝廷中为杀王振宇一党马顺据理力争。一方面动员各路兵马,部署北京保卫战。军民的抗战情绪空前高涨。蒙古军围城,激战五天,最后被击退。一个即将崩溃的国家,靠谦虚来力挽狂澜。此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流弊,建立新军,加强边防。国力略有提振,倭寇不敢进犯。世事无常,灾难时有发生。这是一个很好的情况,突然情况变坏了。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发生。
此前,于谦等人以太上皇的身份欢迎被俘的英宗归来。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权臣石亨与宦官曹吉祥合谋。“与其重登王位,不如称王储。”。几个谋反者拥英宗夺宫门,宣布复辟太上皇。关于“欲迎外族诸侯入继位制”的罪名,我坐法求逆,发现于谦家“无余资”,没钱。只有主房间锁得很紧。打开一看,全是皇帝给的蟒服和宝剑。
当官多年,真的很少见家里人不会抄钱,这么老实。于谦死后,当孟军再次进攻时,皇帝后悔了。侍立在旁的官员说:“让于谦在这里,不要让寇在这里。”皇帝沉默了。《明史》说于谦“国之难,保国之安,而义为必依,为权奸所羡”。这是成化第一次平反于谦冤狱时的圣旨之言。很贴切,全世界都广为称赞。我尊敬于谦,不仅仅是因为他家抄不到钱,不仅仅是因为他抗敌救国,更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读于谦的诗,会有一种清灵,一种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令人振奋。诗如其人,是于谦的天性。于谦的《北风吹》和《念叨煤》,还有非常流行的《石灰的诗》:
千锤打山,火只随便烧。
不要怕被砸成碎片,把纯真留在人间。
诗歌和性格反映时代。于谦的委屈比窦娥更让人心碎。
第四个案例,“双重间谍”案
袁崇焕这个名字因为金庸而广为人知。袁崇焕,像一块磐石,在边境金兵的道路上坚不可摧。金兵几次出手,如向石头扔鸡蛋,头破血流。开创满清大业的努尔哈赤,是一代骄横。然而这个天骄撞上了袁崇焕的石头,死了。
六年后的明天,才华横溢的努尔哈赤率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连长杨琦支援部队,不救。一座孤城,兵力不多,由袁从焕率领,英勇对敌。这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结果游牧民族被击退,努尔哈赤身负重伤,于年死于沈阳。
这一仗充分展示了袁崇焕的军事指挥天才。从此,金兵闻其名而惧之。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崇祯年间升任兵部尚书兼冀辽总督。经过袁崇焕的苦心经营,宁远和锦州成了铜墙铁壁。天启七年,皇太极亲自领兵绕锦州,被袁崇焕击退,损失惨重。野心勃勃的皇太极,一心攻明,过不了袁崇焕这一关,很头疼。最终帮助皇太极解决这个难题的,是著名的汉奸范文程。
历史上,每当国家有危险的时候,汉奸就产生了。外敌往往是迷茫困惑的。有些汉奸极其聪明,诡计多端,帮助敌人消灭自己的国家。正是这个汉奸范文程,深谋远虑,为皇太极出了一个计策,绕过袁崇焕,经过蒙古,目的是转向直隶。皇太极率领大军,一路包围北京。袁崇焕领兵入援。皇太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他用了范文程的两面派策略,大获全胜。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不知道是怎么被明成祖和满清文臣忽悠的。背后金兵在被俘太监杨面前“低声下气”,说今日退兵与袁崇焕有密约,是大功一件。太监杨“假装卧倒”,“偷了消息”,报给崇祯。崇祯心服口服,把袁崇焕送进了锦衣卫监狱。
12月入狱,次年8月杀袁崇焕。因为家里,他没有钱,是个清官。清兵入关难,直到袁崇焕死。他是明朝的栋梁。当这根柱子倒下时,没有人能代替它。读中国历史,越读越糊涂。万历六年,明朝人口达到6069万。满清人口只有男女老少一百万。一个六千万人口、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大国,被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落后小国打得落花流水。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等人一大批汉奸为他们出谋划策,齐声应战。
灭明的主力其实是汉人。虽然后来都升官发财了,但始终是奴隶,不是主人。那些怕死、贪图财富、背叛祖国和人民的人是一群可耻的败类,范文程这样的人应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我们现在却为它唱赞歌,把它和张亮、诸葛亮、刘伯温并列为杰出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