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为什么分新旧书?
宋仁宗认为唐书是简陋的,是诏书重建的。欧阳修、宋祁、范真、吕、王畴、宋、刘希厝等。总的来说,传记主要由宋祁撰写,记录和表格分别由范真和吕撰写。最后在欧阳修的主持下完成。10卷及赞、录、表序,以及选录、义微录,都是欧阳修写的。因为列传是宋祁写的,欧阳修只主持了记录和表格的编纂,出于谦逊,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没有从全书的角度统一宋祁写的列传。所以《新唐书》有注本矛盾,体例不一的弊端。所以《新唐书》是欧阳修和宋祁写的。宋祁有文名,曾做过圣旨、翰林学士。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列传,到了贾三年(公元1058),他把自己的列传全部上交。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因为参加了“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何志元年(公元1054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调任朝廷,主持修史工作。他写年谱、记录、表格,已经是五年(公元1060)的事了。清代王明胜根据《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认为宋祁书法“成于仁宗天盛晚年,经明道、景佑、保元、康定,于清历,以书成左丞云韵”;“(欧阳)修唐书,发生在嘉祐以前到和合年,离齐稿完成也有十几年了。”"这本书完成了,离《齐稿》完成大约有二十年了."所以,“两个人同时不了解对方。”这种说法至今仍被一些学者沿用,王武生错误的关键并没有找到。其根源在于《宋史·宋祁传》将“求实”的时间误认为“游静钟”,而这是《宋祁传》中唯一的称谓。据说宋祁是在“上书求实”之前受命编《唐书》的,所以王武生误以为宋祁编《唐书》前后差不多是17年。但在游静的《宋史》中,并没有“召台谏”这一说,只是在黄游的《元年》一书中才有“召台谏非朝廷得失”的说法。《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右”之后是“文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中的记载一致,是“帝福”而非“靖福”。显然,《宋祁传》把“黄游”错当成了“游静”,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明胜提到宋祁“守亳州,随稿而行”,《宋祁传》说得很清楚,因为他“随子从张艳芳而行”。虽然传记中没有明确的日期,但宋祁是附在他的哥哥宋瑶的传记中的。在之前的《宋瑶传》中明确写道:“皇恩三年”,齐子和越国夫人曹石去拜访张艳。这一年宋瑶受到牵连,宋祁得知亳州也是这一年。这个时装“跟稿”,还在编辑中。怎么才能在校庆日历上成功?王武生的错误是:第一,他不知道“游静”应该当作“黄游”;第二,他后来在《蛾书编》第九卷中发现,“启秀写了七年,却是从黄游元年到三年独立写的。自此知亳州为出版社,历时十六年”,但仍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与此同时不同”的结论,《宋史·宋祁传》这一年号的错误,似乎至今不得而知,只知《宋景集》卷二十九《说真话》中有一则例注, 其中说“仁宗传作于祐三年春三月”,“此传误于年间”。 请注意。就《新唐书》全书的编修而言,应该说是在唐史前后17年新修,前10年宋齐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两地“刊修”。
编写《新唐书》的指导思想在《新唐书》中说得很清楚:唐朝有天下几百年,君臣一向行事,故治乱兴亡之迹,而非英制律令,应在简书中。但姬姬不行,失之于细节,文采不明,事实零散,又遮了五十年,才得以演一个隐逸的角色。补阙之死,矫枉过正,编一部家族史,以为代代相传...自商周以来,长期为一国,只有汉唐,可惜与五代相连。没落者,力弱,言意浅,不足以写。多可惜啊,他们把一个明君,一个贤臣,一个帅臣,一个丈夫弄昏了,虐贼了,罪魁祸首,所有人都不得猛烈批判他们的善恶,以博得他们的耳目。
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确实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为宋朝一般继承唐朝的制度,为了总结唐朝的制度以供宋朝参考,《新唐书》特别注重编年,增加了《易魏徵》、《选志》、《兵志》,这些都是旧唐书所没有的。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第一部。《选志》和《军志》系统整理了唐代科举制度和军制的沿革资料。《食货志》增加到五卷,不仅比《旧唐书》大,而且系统、有条不紊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地理志》侧重于唐代的地理沿革,记载了军宅的设立、物产的分配、水利的兴衰等。,并补充了很多旧唐书地理志所没有的材料。《田文志》和《历志》的篇幅比《旧唐书》长三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七种历法,尤其是《历义》,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艺文志》比《九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唐玄宗开元以后的作品。比如李白、柳宗元的一些作品,《旧唐书》就没有收录。北宋人认为《新唐书》比《旧唐书》好。他们对《旧唐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旧唐书》“无法记载时代,细节失传,文采不明,事实零散”(《曾公亮入新唐书》),认为《新唐书》在体例、剪裁、文采等方面堪称完美。《唐新书》成书后,其主编曾公亮曾登上皇帝榜,并自豪地说,“事增于前,文存于后”,被认为是比《唐旧书》的一大优点。的确,唐新书在文采和编纂上比唐旧书更胜一筹。因为:第一,它的主要作者宋祁和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学者和著名作家。宋祁和他的哥哥宋瑶在当时被称为“第二个宋”。宋人《董璇录》说宋祁“博学多才”;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是他的专长。当然,他们的功夫不同。其他参与编纂《新唐书》的作者也是北宋著名的集大成者。曾公亮《入新唐书》中所列的宋仁宗嘉佑年间的范镇、王畴、宋、刘锡佐等人,都是当时文坛上的知名人物。范真曾经是翰林学士,文笔流畅。《东寨年谱》等100多卷流传于世。王丑的字严而美,历来为世人所知。北宋名臣宋·邱敏藏书丰富。他编纂了《唐诏集》和《长安志》,对唐史非常熟悉。刘锡措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后来帮助司马光编纂了《子同治简》。《新唐书》就是这些人写的,自然文采斐然,文风严谨。另一方面,宋、欧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也采取了严肃的态度。欧阳修负责传记、编年、表,写了六七年。宋祁的传记更长,长达十几年。他曾是亳州知府,“里外”都带着这份手稿。我在成都当知府的时候,每天晚饭后,开门点蜡烛,几乎都工作到深夜。这种认真谨慎的态度,让《唐新书》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唐旧书》好。由于写作时间仓促,从唐代抄来的民族历史的一些痕迹还没有抹去,有不少“大唐”、“本朝”、“晋商”等字样。宋祁等人在新装修的时候把这些不伦不类的字剪掉了。《新唐书》在体例、笔法、风格上都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此外,《新唐书》还对传记的标题进行了归纳,如将唐代的少数民族官员和将领归并到各国将领的传记中;把割据的省份放在一起写等等。这样,就让眉毛更清晰了。这些都是新书在写作和编辑方面相对于旧书的优势。
通常新书旧书流通61,增加331,但对其原有基础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是“文徵明《重刻旧唐书序》”,有人引用是“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的”。很多人也看到马端临引用陈《解决支寨问题》的描述:“凡废除61,加331。”清代钱大昕还有其他统计,也被认为是“漏了很多”。近年来,黄永年表示,新书* * *增加了315个人物传记,其中“只有一两句话极其简短”的记载,排除了“皇帝和公主传记中记载的212位公主”[8]。事实上,那种追溯到唐代其祖先记载的“只有一两句话”,作为“人名索引”,越详细对读者越好,但绝不可视为人物传记或新人物传记,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事实上,《新唐书》的编者们对新书过时的情况有自己的统计标准和数字。《县斋读书》录于卷七,史评录于卷七,吕撰《唐书新例注》卷四、卷六五四三八+0,“在书店时已明”。其中《唐书新例注》记载“新书较旧书增减记载、传记及其总数”。这告诉人们,鲁作为一个编辑,当时有统计。《阅郡斋志》的记述中虽然没有记载“志、传及其总数的增减”这一具体数字,但这一统计无疑会存放在书店里,被编者熟记。据《玉海》卷四十六《甲酉·唐鑫书》篇引《国史云》:纪氏,五十,传一百五十。新增《旧无用故事》61册,《新故事》331册,三录四表,共收录225卷。(旧史190万字,新史1.75930字。)所谓国史记载,是指北宋国史中的艺文记载。北宋《三朝史》是仁宗天圣八年编的,《三朝史》是唐太宗、真宗五年编的,《四朝史》是南宋仁宗、英宗十三年编的,孝宗惜春编的。其中,任、应《两朝史》(120)、《纪》(5)、《志》(45)、《传》(70),宋等作为史馆参与编纂。因此,《两朝史》和《艺文志》对贾有书的描述,一定是以当年出版社的统计为依据的,更何况宋是当年《新唐书》的六位编修之一。据此,《县斋读书录》记载“旧书约一百九十万本,新书一百七十四万本”,《支斋读书录解》记载“凡废六十一本,增三百一十一本,三录四表”,被文徵明等学者引用。笔者以唐人两书各卷人物目录为统计依据。剔除各自的重复,所加数字(包括真传和附传)和所弃数字(仅指真传)与上文引用的《国史志》中的数字非常接近(公主们不在统计之列),证明“旧传61,新传331”,确实是唐人新书。以后再引用这个数字时,不要误认为是书店以外的人,请分清其增减的具体情况。
第二,在史料方面,由于北宋太平,很多战争时期不易收集的史料,都是在北宋初年收集整理的。据专家估计,司马光编纂《子同治鉴》时参考的史料多达300种,《新唐书》的编纂与《通鉴》相近。司马光看到的,必然是宋朝和欧洲看到的。比如《新唐书》增补的《李记传》,记载了军队建立后的斗争态度,记载了方关于坚守之难的理论,这是《旧唐书》等书所不及的。《新唐书》的食料记载中还增加了唐代的屯田、河火、矿冶等其他材料。《地理志》记载了各河各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是他书中难得的珍贵史料。欧阳修也是当时的金石学大家。他对古代金石学很有研究。曾撰《齐家录》,用金代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最著名的例子是他用孔的碑文来证明这位初唐杰出的学者是一位历史学家。这些都使得《新唐书》在一些历史考证上略胜旧唐书。
《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留了一些《旧唐书》所没有的史料。自安史之乱以来,许多史料已经失传,唐穆宗以下没有任何官方记载。所以宋祁做晚唐人物传记,利用了小说、笔记、传记、墓志铭、家谱、野史等多种材料。同时也有很多晚唐人物传记。《新唐书》对民族、部落的记载比《旧唐书》更加详细。据赵翼《新唐书·第二十二史注》记载,《新唐书》记载的唐代历史事件达数百种,为五代编纂《唐书》时所未见。”供参考,沾沾自喜。宋初学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都为唐书的修订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许多传记使用小说,选集,墓志铭,轶事和政治书籍。地方志除了使用“旧书”的材料外,还进行了扩充。文献记载,政治书籍,轶事,选集,墓志铭,小说和其他文件都是挑选。
第三,《新唐书》第一次写了军事志和选志,系统论述了唐朝的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官方史书的一大创造,为后来的《宋史》所沿袭,保存了许多中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珍贵史料。《新唐书》中的宰相市镇表,也为读者了解唐朝宰相宗族(贵族家庭)的兴衰和藩镇势力的兴衰提供了线索。著名历史学家王明胜在讨论《十七史》时说:“最好的新书是志与言”。这是一个公正的评价。从司马迁创作纪律性、表现性、志性、传记性史书,到魏晋至五代,史书的编纂和表现性的省略,在《新唐书》中恢复了这种文体的完整性。以后历朝历代的史书都会沿用这个体系。这也是《新唐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此外,由于欧阳修过分强调写史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有意回避了一些史实。比如接下来的一周有个叫韩通的将军。他忠于周朝,反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所以欧阳修不给他立传。这是当时同行讨论的。据《齐东野史》记载,有一位历史学家(曾参与《资》)问欧阳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是否已完成,焦干之说即将完成。刘又问:“你给韩(韩通的昵称)写过传记吗?”?焦说不是,笑曰:“所以,也是二等耳。”这个故事说明欧阳修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历史。这是时代留给欧阳修的烙印,不能说是《新五代史》的缺陷。
《新唐书》也有明显的不足,最重要的一点是封建正统性比较严重。作家们批评了隋唐末年的农民起义。《黄巢传》前以“叛”字为序:隋末窦建德等农民军使用了“奋勇护毛”、“咬牙抖毒”、“邪气赤焰”等极其恶毒的词语。武则天被诬为“弑君篡国”,并声称写《武侯传》的目的是“写其大恶”进行清算等等。诸如此类,可见新唐书在正统性上优于旧唐书。就写法而言,唐人新书不如唐人旧书。比如有些学科过于简单,甚至做了不合理的删减。清代历史评论家王明胜曾在《论十七史》中提到,《新唐书》的版本比旧书少了近67%。有人统计,《旧唐书》近30万字,《新唐书》仅剩9万字,《哀帝书》旧书约1.3万字,新书约1000字。这种简单化的写法,使《新唐书》失去了许多重要的史料。还有,宋祁和欧阳修不惜删掉很多重要情节,比如《冯长卿传》、《高仙芝传》,这些在《旧唐书》中非常生动悲壮的情节,直到新书被砍掉。特别是由于排斥佛教的偏见,玄奘一行没有被写进《新唐书》,导致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和科学家没有在《新唐书》中得到体现。
由于新唐书从宋、元、明到清初一直占据正统地位,大部分人只看新唐书而不看旧唐书,所以自宋以来的新唐书版本远多于旧唐书,流传至今的主要版本有:(1)南宋刻本,为十四行残本和旧集。同样的14行增补版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还收藏有124卷十六行残本;钟伟,建阳书店,立即失去了他的副本,并收集嘉业堂。(2)元雕版印刷,明国子监根据元版修复印刷。(3)明代版本有三种,分别是成化年间国子监版本(1465~1487)、万历年间京师国子监二十一史版本(1573-1620)、明末金毛吉谷馆十七史版本。(4)清本种类繁多,乾隆四年(1739)在五营店所印,宋冬冲译唐书25卷。有各种再版、影版、排印版、缩版、五局合版、开明二十五史版等。(5)商务印书馆的东拼西凑版,以景家堂版为主,配合北图、双剑楼、嘉业堂的藏书,保留了旧版《新唐书》的本来面目,比殿本更胜一筹。(6)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版,拼版为底版。2000年,中华书局推出简体横版。
后世纠正和辨析《新唐书》谬误的著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1)吴镇《纠正新唐书谬误》,共20卷20章,400余则。它写于宋四年(1089)和邵圣四年(65438+)。(2)王《列传》与《唐书辨》共二十卷,专门论述《新唐书列传》的不足之处。③王若虚《新唐书辨》,第3卷,见《沂南遗风集》。④陈黄忠《新唐书刊讹》第3卷。(5)佚名《新唐书讹误》(吉瑞楼书目复印件)。(6)罗振昌《南鉴本唐鑫亦舒》1卷,1936上海史银本。
补充:其他考证著作一览表
《旧唐书·文艺》卷12(清岑巩建集)《二十四史》修订本卷9,第215-329页
旧唐书考证(张清宗泰)甘泉岑氏校对旧唐书,并据此品味。
读旧唐人杂文(卷1(石-钹))魏廖集是读柳永杂文和系列的题目,本系列第3834卷。
《旧唐书校勘》(66卷)(罗士林、陈历、、刘为清代同宗)。道光二十八年,周扬岑版本为同治11年,定远方君毅增补。
《二十五史》卷六第三部影印1至卷五十五,《二十四史》卷八补45-?呼罗、刘
?翟颖雕版印刷;第56卷至第66卷二十四史修订版第8卷第1-173页
《旧唐书疑》卷四(清·张导)正觉楼丛书本上海图书馆藏手稿附卷1调查。
二十四史校订,卷九,173-215页,光绪七年版影印。
李京川《旧唐书》卷1(王庆宗彝)浙西精舍丛书考证
《旧唐书·大食传》考证卷1(清代洪钧)元史译本补30
《旧唐书注》(清代李慈铭)第7卷第25册第173-181页
《新唐书》第七卷二十五史第三部注释,182-204页
20卷《新唐书·校正》(武松镇)明万历赵版五英殿聚珍版闽粤聚珍珍本附校勘2卷。
知补斋系列十五集附钱大昕唐书1官榜,四部系列,三部影印万历系列,3835-37卷集成。
二十五史系列三第七卷第1-65页
《新唐书(清代钱大昕)补正》《嘉定钱大昕全集》第4卷,陈文和编。
《新唐书·辨伪》第3卷(王进徐若)《安迅遗风集》第22-24卷《二十五史》第3卷第64-83页
《新唐书》三卷本出版有误(清、陈、黄钟)。见南贤书目问答云
新唐吉瑞楼(佚名)书目著录1卷。
唐书注释(宋冬冲)《二十四史》第九册修订,第347-391页,影印与重刻吉谷亭。
唐蜀注10卷(清唐景崇)1935印本
手稿成了50卷,现在被张收藏。印刷版本只有10册。二十四史修订第九册391-581页复印件
唐代(近陈翰章)笔记4篇,手稿藏于浙江图书馆。
南建本唐鑫亦舒1卷(接近罗振昌)1936上海滩?藏在石印本里
评《新唐书》中的是非(罗振昌)《二十四史》修订本第9册,第329-347页,中华民国印刷本
《新唐书·田(清代)考》未抄。
《唐叔冰(今唐)实录笔记》4卷,科学出版社1957。
唐哲冲《复考》4卷(老阁部原文为清老经)?四旬斋系列,第25史补编,第6卷
唐哲崇府考(卷1)(近罗振宇)《永丰乡人杂书》附二十五史补第六卷广仓社丛书第二集补遗。
廖菊杂文增订本
唐哲崇府考证补卷1(接近罗振玉)廖菊杂书乙补卷六二十五史补
唐哲崇府补1(近顾继光)《二十五史》补6
《新唐书·艺文志(佚名)》修订二十四史卷九607-853页《民国手抄本》
《唐·方舒镇表(二十卷)》(清代董培)未刻。
《唐坊镇年表》卷八卷二(近吴)考辨,《京都堂印本二十五史》补编卷六孙:中华书局年版附岑。
唐范振彪(清华詹恩)没看到稿子。
唐范真年表卷1(清代黄大华)补五至二十五史。
唐范真什么都知道(大?二十四史修订稿第9卷853-889页:影印民国翻拍版
唐朝大臣年表第三卷(万斯同)第二十五史补第五卷
唐世表1(补二十五史)卷五
唐甄《十道节度使表》卷1(万斯同)补编第五号至二十五史。
塘边镇年表卷1(万斯同)《二十五史》补卷五
唐宦官爵位表卷1(万斯同)二十五史补卷六
《吴列王年表》卷1(《二十五史》补卷六)
唐诸番君年谱1(万斯同)二十五史补书6
《唐代宰相世系表》(卷12)修订(清代沈秉钧)《新、旧唐书注史》第二十五卷补编(卷六)按清代删除原表。
唐(近罗振玉)七经系列宰相世系表补正
《新唐突厥传地理考辨》(1)、《吐蕃传》(1)和《回鹘传》(1)、《沙陀传》(1)、《东夷传》(1)、《南蛮传》(丁谦,清代)。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卷二十五史三卷七页205-270
新唐书《吐蕃传证》(现代王钟)科学出版社1958印刷版。
《唐代西域记》(清代沈伟贤)第9卷影印本,第581-607页,《二十四史》光绪二十四年修订
《唐代南诏传注》(现代王钟)手稿新唐南诏传注证中华书局1963
补唐本《张一超传》卷1(罗振玉,清代)永丰乡民杂书25史3卷7页84-85。
260卷新旧唐书结合钞本(沈清秉正)和6卷正本(丁晴子服)嘉庆18海宁茶市?雕版印刷
同治10钱塘武士卿?来教室出书
新旧唐书互证20卷(清代赵绍祖)嘉庆65438+2008年古墨斋版广雅书店出版两套历史丛书影印广雅版。
丛书集成卷3838-41卷25历史III卷7第88-172页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有《新唐书·旧唐书·注释》(清代王先谦)手稿本。
《魏徵列传·新唐书·旧唐书注》(清代王先谦)这是光绪9年出版的卷册之一。
《新唐书·西域地理考辨》1(丁谦,清代)浙江图书馆丛书第7卷第25卷第3史,载《新唐书·域外列传》地理考辨。
续《唐书二十四史》(清代陈展)-?叶道光四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