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的一部长篇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先河,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这本书由五十六章组成。写于乾隆十四年(1749)或更早一点,以手稿代代相传。最早刻于嘉庆八年(1803)。
小说写于元末明初(“楔”),历时约248年。正文从第二次开始,故事发生在明朝成化末年,距离“楔”约120年;以“四客”第55个故事结尾,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距离“友邦”二十一年。一个朝代的兴衰之后。
扩展数据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曾祖父和曾祖父是两代“多才多艺之官”(程锦芳《文木先生传》),进士6人,其中二等奖1人,花探1人。而他的父亲吴,是康熙年间的贡品。吴康熙六十一年(1722),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因为不善于经营生计,他过着浪子般的生活。
雍正七年(1729),他参加科举考试时,被斥为“异文”,受到侮辱。后来,他愤然离开家乡,靠卖文章和帮朋友维持生计。乾隆元年(1736),吴参加了《博词》的预试。安徽巡抚赵正式推荐他入京参加廷考,但他“执意带病学习”(顾允知《吴传》),从此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晚年,他经常饥寒交迫。这样的亲身经历让他对走八股和开科举的利弊感受特别深。
在书名中,“儒生”一词来源于《史记》和《儒生传》。是“儒林”,指的是学术界等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以“外国史”为书名,只是为了有所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锦芳在《怀仁诗》中透露的:“外国史籍如士,刻画何;我为斯里兰卡人民感到悲哀,我实际上传承了历史。”
它是正统实录之外的儒生传记,作者故意以“正史”为幌子,把书中的故事,实则描写了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他同时代的作家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百度百科-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