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质环境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一是大陆东部边缘,海陆中心。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邻西伯利亚,南临东南亚和大洋洲。在东方的世界地图上,恰好处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的世界地图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种陆海结合,以及与欧洲和北美的距离,使中国易于与世界沟通,有条件成为世界重要的发展极。
二是纬度适中,适合发展。
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地区,历史上的强国都诞生在中纬度地区。纬度太高或太低都不适合生产强国。而中国的大部分国土恰好位于中纬度地区。
第三,面朝大海有利有弊。
地理课本上提到,中国的地理形势是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台阶。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大部分河流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有西伯利亚高原和蒙古高原,西有青藏高原,西南有云贵高原环绕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阻挡了来自欧亚大陆西部和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部和南部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也适合对外贸易。
但与此同时,西北和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海上通道也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等数量有限的通道。
第四,周边国家多,责任大。
四周邻居很多。这些邻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制度、体制、视野不同,历史上在相互交往中发生过各种插曲。
扩展数据:
从地理到地理:中国走向海洋的新机遇和挑战
地理和地理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是山脉、河流、沙漠等。地理是一定地理条件下的国家关系、政治秩序和人文格局,地理是人类能量、行动和成就的力场。
当海洋在16世纪作为地理力量突然爆发,短时间内席卷世界政治舞台,人类从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于是,世界变成了一个星星点点的棋盘,政治家的一举一动都要考虑棋盘上所有的方格。
之后,西方地缘政治开始萌芽。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拉策提出“民族有机体”和“生存空间”,认为国家的繁荣需要广阔的空间,只有海洋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世界强国。
1917瑞典政治学家哲伦接受了拉策的思想,开创了“地缘政治学”,提出一个强大的国家只有生存空间,强大的国家的主要条件是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交通。
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指出要关注欧亚大陆,认为美国应该与欧亚大陆边缘大国英国和日本合作,对抗欧亚大陆核心地区的大国。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观察天象、地理视为王法,这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但几乎都是面朝陆地,面朝大海,是一条“内扩”之路。
近代中国,既没有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对世界航行的全球认知,也没有地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地缘政治学基础学科的整体积累,所以视野始终徘徊在地理层面,无法上升到地理高度。
魏源是中国近代海洋观念的开创者,但他很少谈及国与国之间的地缘关系。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少数固守自己的棋局,终将被具有全球视野的棋手所吞噬。
今天,我们应该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思考海洋问题,实现对海洋认知的新超越。
人民网-从地理到地理:中国走向海洋的新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