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的历史沿革
从黄三到夏初,萧山属于扬州。
夏少康在位期间(约公元前19世纪),少康担心大禹后人的香火被断掉,就把私生子封在岳,称他为“武禹”。何逊《会稽》曰:“少康幼子名曰,名曰国。”从此到战国初年,萧山地区归越国管辖。
周宪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国灭亡,萧山归楚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中国被秦国统一,建立会稽郡。萧山隶属惠济郡。
西汉元初二年(公元2年)建县,定名为虞集,属会稽郡(“虞”是越南语,越人称盐为“虞”,因当时萧山产盐,且在吉浦附近,故称“虞集”)。
三国黄武时期(公元222-229年),改称永兴,属会稽县。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永兴县以小然山之名改为萧山县,属越州。萧山作为一个山名,早在《汉书地理》中就被记载在县名之下。它的起源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其余兵卒留在这里,四处观望,所以它被称为小然山,也被称为小山。
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帝驻越州,有“邵毅天下大休,百年盛世”之意,次年改绍兴元年,越州升为绍兴府。萧山县隶属绍兴府。
元十三年(1276),绍兴府改为绍兴路,萧山县属绍兴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绍兴府,萧山县属绍兴府。清朝沿袭了明朝。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讳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将萧山改为“巴山”。
清同治二年(1863),改名萧山,隶属绍兴府。
民国二年(1912),废政。萧山县是省直属的。
1949年5月5日,萧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是省直属县。6月底,1949,划归绍兴地区。
从1950到10,15青华、进化、成山等乡镇。,属于绍兴县的演变区,原属于绍兴县的临浦镇部分划归萧山县。萧山县钱清镇划归绍兴县。
从1952开始就是省直管县。
1956年2月,绍兴县安昌区所属的东湾、贾灶、北唐等11乡划归萧山县,萧山县演化区的李安东、濂溪、吕夏三个乡划归绍兴县。萧山县尚赫区鞍山、桃园、景尧三个乡,尖山乡谢佳、新河口两个村划归诸暨(1957年3月再次划归萧山);诸暨县朱越乡的四个村,包括小山头、方山前、岚头角、朱越和半个莫家,划归萧山县。
1957年绍兴专区撤销,萧山县划归宁波专区。
1959年,萧山县改为杭州。
从1966开始,萧山开始大规模填海,县城面积不断扩大。萧山围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塘江畔的一片新土地。北、东、西三面以钱塘江为界,南有南沙大堤。截至2000年底,萧山填海面积达到52.62万亩,约占其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1987 165438+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县级萧山市。1988 65438+10月1,萧山县更名为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5月8日,1996,原属萧山市的西兴镇、长河镇、浦沿镇纳入杭州市区,归西湖区管理。65438年2月+65438年2月+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萧山市西兴、长河、浦沿镇的基础上,设立杭州市滨江区。
2001年3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市萧山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行政级别高于县级,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的经济权限。
2013年8月30日,浙江省政府批准撤销瓜沥镇、坎山镇、砀山镇建制,合并设立新的瓜沥镇。全镇辖11个社区,6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吴航路220号。行政区划调整后,萧山区辖15个镇,11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