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提升

袁世凯和徐世昌都是清末民初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徐世昌和袁世凯成了拜把子,做官后互相照顾。两人都做到了军机大臣、清朝总督、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

与袁世凯相比,徐少了些果断和果敢,多了些足智多谋和谨慎。正是这种性格使他们行动互补,相互配合,最终成为中国短命的最高统治者。两人的友谊贯穿了这个历史节点上的许多事件。回顾这段历史,复杂而深刻。

徐世昌,浙江人,别号卜屋、巨村、。我年轻的时候,徐家并不是一个非富即贵的家庭,但也是一个书香门第。可惜徐的父亲徐家先早逝,随后徐家慢慢衰落。徐因此决心好好学习,努力钻研。

一天,许走进袁宅。袁世凯见外面的人精神焕发,便起身迎客,知道了许的来历。然后聊了很多,只觉得相见恨晚。从那时起,两人已经建立了37年的友谊。为许家境贫寒,尤兰达慷慨助许北上科举。徐业聪,1882举人,1986年考取秀才,后居迪美。1989年获国子监编审。袁泽两次乡试失利,弃文从军,屡建功勋,抗日经验丰富(平定甲午兵变后派驻朝鲜,任交涉通商大臣,甲午战前回国)。

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康有为、梁启超等在联合国内活跃青年中率先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改良主义思想逐渐为人所知。

徐苑非常默契地意识到了这个机会。袁以其抗战经验获得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信任,徐是维新派中的一员。1895年8月,袁、徐加入强学会。后来,徐苑也向朝廷提出变法,但此时朝廷已经在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争权夺利,而支持维新派的光绪又没有军权,所以变法阻力很大。

这个时候,拥有一定军权的袁世凯就成了这个局的重点。光绪皇帝于16提拔袁为兵部候补侍郎;5438+08年6月,改革派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希望其杀死荣禄,囚禁慈禧(荣禄:慈禧麾下带兵将军,袁的顶头上司,对袁有一种拥戴之情)。终于到了排队的时候了。

从16年光绪皇帝的升迁到18年谭嗣同的夜访,袁和徐事后每晚都会商量,最后决定背叛维新派,把他们的秘密行动全部告诉荣禄。随后发生了慈禧政变,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为变法捐躯。而袁、徐却受到慈禧赏识,逐渐重用。

1900年间,清政府疲于应付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接连不断,军队伤亡惨重。清政府很快决定训练新军,这也为后来的清末新政埋下了伏笔。

此时手里有一万四千多人的袁世凯还是想抓住这个机会壮大自己的实力,于是推荐了徐世昌,随后徐世昌被任命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随后,在袁的推荐下,又被任命为集训地。于是,袁和徐基本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训练权。

编训完成后,袁在朝廷由徐管理留京,兵权完全由袁世凯和徐世昌巩固的问题上发挥了作用。也可以看出,袁与徐的友谊是深厚的。

随后,徐世昌推行警政(当时清政府还没有警察这一群体)并广泛设置巡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的社会治安水平。从另一个角度看,以袁世凯、徐世昌为首的北洋集团进一步控制了中央情报,推动了北洋势力的进一步扩张。

与此同时,袁世凯、张之洞、周复联名上奏,由徐世昌执笔,希望实行宪政。然而,在立宪的过程中,徐、袁成为满清的敌人。变法令颁布后,袁失去了部分军权和官职。徐看到了,也申请辞职,但是没有被批准。可以说,兄弟俩这次经历了“共患难”。但后来徐、袁在东北三省推行新政,成效卓著,恢复了一些实力。

然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让袁再次带兵反孙中山。徐趁机与袁沟通,袁成功夺回军权。后来孙中山与袁世凯和谈,徐多次与清廷打胜仗。最后清帝退位,清朝结束。袁顺利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徐后来出任国务卿。

后来两兄弟一路相互扶持,分别成为总统和国务卿,但之后两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袁当了总统后,没有继续革新,反而鼓励复古风。曾在端阳节穿清服参加祭宴,并于1914年2月23日举行天坛。天坛要传播的观念之一就是“君权神授”,以至于“复辟”论在中国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日本占领青岛,提出了臭名昭著的21要求。袁和徐知道日本人想占领中国,所以他们尽力谈判。但是,袁也不想得罪日本人,以免耽误他复辟,所以最后同意了除第五条以外的所有要求。

后来袁甚至认为自己有日本人的支持,拉拢亲信成立预备会议,发表《你宪救国论》,意在全力支持袁世凯当皇帝。文章发表后,公众反应激烈,全国再次陷入动荡。一直不发声的徐世昌站出来宣布限制募款会,以平息民愤。

值得玩味的是徐世昌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时,徐世昌成了旁观者。一方面,他清楚地知道袁想当皇帝的野心,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民意如此压倒一切,人们不愿意看到袁当皇帝。

但他没有给袁任何建议或忠告。据文献记载,袁找到许面谈,问:“大哥知不知道外面劝降的事?可行吗?”许沉默后说:“我不知道这件事。”袁说:“你怎么会不知道宣传了好久呢?”徐答:“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

此时的许,性格中充满了机巧与狡诈。他知道袁心意已决,称帝之轮已经开启,车头转不过来,也不会劝阻。严厉的眼神,谨慎的心态。我已经预见到了袁强行称帝的结局,并把自己从这个漩涡中剥离了出来。

当袁称帝如火如荼时,徐却因病决定辞职。当袁再三要求他留下来时,徐说:“举办重大活动的人必须留有很大的余地。如果让亲人知道事情不对劲,没有人会为了做出改变而以外人的身份说话。你这时候要,还不是为了你自己。”此话一出,不得不让人感叹许的伟大。

1915 12月12,袁世凯承认当皇帝。袁宣布徐世昌、赵尔勋、李景熙、张謇为“嵩山四友”。“松山四友”有权俯首称臣;上赏骑,转内宫为肩舆;每人给2万元年金等特权。徐对这个称号不置可否,并辞去了袁特设的“元老顾问”的职务。

老朋友的默默反对,并没有唤醒一直梦想当皇帝的袁世凯。2月31,65438,袁世凯北洋政府正式宣布将国体改为帝制,第二年改为洪宪元年。前总统府也成为新华宫,虽然名义上该国也被称为中华民国。

“倒霉”二字,似乎是徐世昌对老友最后的预言。洪宪元年正月初一,云南都督唐起兵保家卫国。俗话说,祸不单行。袁世凯视为依靠的日本,在5438年6月+0916年65438+10月15年接见中国,要求延期派遣中国使节赴日庆祝皇帝加冕,表明了远离袁世凯的态度,这无疑给袁世凯的皇帝梦泼了一盆冷水。

不久之后,保家和讨袁运动相继爆发。滇、桂、黔相继宣布独立后,冯、段等旧部也开始背叛部下,频繁接触国防军。冯在前线消极,段在后方不肯出力。徐世昌曾写信给袁世凯,希望他放弃帝制:“今日改运尚可,已无余地。”袁世凯面对如此腐朽的局面也表示了悔恨,但为时已晚。

3月21日,袁世凯通电徐世昌、段等人商议,议题是如何取消天皇制。终于,第二天,徐世昌再次出任国务卿,宣布取消帝制案。然而,事态发展到这一步。无论是保护国军还是北洋本身,都不仅仅是废除帝制。他们要的是袁世凯退位。期间,徐世昌四处奔走,恳求康有为、吴、张骞等人调解,希望能给一个老朋友一个台阶下,但都遭到拒绝。

随着陕西的陈、四川的、湖南的唐向明等袁亲信纷纷从前线倒戈,加上袁世凯在6月被查出尿毒症且病情不断恶化,6月6日,袁世凯终于死在了皇帝的梦里。28日,徐世昌主持完一位昔日好友的葬礼后,他们的友谊随着袁世凯的灵柩被永远埋葬在历史中。

回顾他们37年的友情,从最初的互相扶持,共谋天下,到最后看到朋友执迷不悟,分道扬镳。徐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很多时候都能看清形势,甚至在最后与袁的分手中,也有一丝算计在里面,为日后的朋友留一条后路。

徐具有新潮的思想、远见和改革的能力。唯一遗憾的是,他仍然被旧的官僚思想束缚着,谨小慎微,为自己而活。以他和袁的才能,不仅没有为中华民族留下累累功勋,反而被指责为背叛变法复辟皇帝,实在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