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镇——曾经少年的“穿越”回访

从重庆沙坪坝到江津白沙镇大概100公里,一个半小时。回程选择去白沙镇,是因为童年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打上了时代和情感记忆的烙印。

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与北方的一个邻居关系紧张,做了必要的准备,一个副“总司令”的“撤离命令”成为选项之一。于是,作为一个12岁的人,我跟着爷爷和婆婆(重庆人称奶奶为我婆婆),在一个亲戚的指引下来到江津白沙暂住。

记得凌晨,天还亮着,火车停在白沙站。我跟着大人们下了火车,因陌生而不解,因新奇而期待。我们坐了轮渡,去了码头,穿过老街,绕到一条简陋的小巷,来到一栋两层小楼的二楼。大楼里有走廊和自动扶梯。站在自动扶梯旁,可以看到远处火车呼啸而过。在最初的几天,我非常想念我在成都的家。其实没多久少年的心就释然了,因为有了孩子们一起玩耍,他的心也活了过来。走过街道,敲打着绿色的石板;跑到码头看河轮航行,听汽笛声回荡;拿个小锄头,提个小筐,在乡下挖“脚”(农民收割的红薯田已经挖好丢弃了)...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死亡的恐怖:一个小女孩爬到了卡车后面,卡车开始脱落,当场死亡,连脑浆都白了...

每天晚上,在走路嘎吱作响的木楼上,爷爷烫着脚,给我讲世界,讲道理,讲知识。我记得他说过:“总有一天,你会想起我们祖孙曾经拥有的这一刻。”爷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经参加过伟大的五四运动,后来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我想去一次白沙镇,为了那个难忘的夜晚,为了爷爷和婆婆来白沙的日子。今天终于有机会跟随当年的脚步,留下深刻的记忆。

五十年后,过去的记忆已经成为零星的片段,但我相信,青石连接的老街依然传承着过去的风景和情怀,越是打磨的楼梯,越是留给我和我爱的人...

据百度了解,白沙镇是重庆市江津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江津区西南部。因阳光照射长江岸边的白沙而得名。东汉末年建田,北宋时刊《元丰九域志》。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设水邮。清宣彤二年(1910)建镇,民国建立第三区署,1949后建立第五区。从1951到1956,由江津县管辖。从1957开始就是白沙镇了。

据调查,白沙坝与重庆沙坪坝、成都花溪坝、北碚下坝同为四川著名的四大文化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又名“天府名镇”、“川东文化名镇”,2001年4月被命名为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这里的一些房子各行其道,自成体系;沿河有的错落有致,平行延伸,但又有分支和里弄相互贯通。例如,下面的“冯明街”是华东海道和文峰路上的小住宅社区的主要街道。

“中兴路”(或“文峰街”)是白沙老城区的主要街道。

白沙还是长江上游第一个国家深水港,也是黔北和江津西部的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2010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但是我们没来得及去白沙新城和大港,直接去了老街老码头。又不是周末,车又太多,很难找到停车的地方。从游客的口音来看,有外地人,但更多的是重庆人,大部分是老年人。

我们暂且过“文峰街”,直接开下陡坡到滨江大道老码头。码头位于长江水系一个U型弯道南岸的顶端。白沙镇是一个狭长的小镇,背靠大齐山,坐北朝南,沿河而建。白沙镇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01~316米。滚子坪最高910米,滨江路最低201米,南北相对高差115米。

在白沙古镇,至今还保留着一座朝天嘴码头,是长江上唯一保存完好、仍在发挥作用的老川江码头。

抗战时期,白沙是大后方人力物力的集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人员和各种抗战物资在这里上上下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其地形、地貌、大吊脚楼与重庆朝天门相似,故有“白沙朝天,重庆朝天门”之说。时至今日,如果你对比一下30年代朝天门的照片,你会惊讶地发现,两者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是,我在相关电视剧中没有发现以下场景,很遗憾:

白沙镇不是旅游景点,而是生活小镇。虽然有零星的名人住宅挂着指向观光的牌匾,但她依然是一条活生生的街巷。或许,是因为很多影视剧都选择了这里作为外景拍摄地,引起了大众的关注。白沙镇冯明街以东,经东海路、龙柏路有一个白沙老渝影视基地(糖厂拍摄区)。毕竟是假货,观众少,不如现场市场精彩。

在白沙镇的卫星地图上,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夏将军的故居,但它被标记在长江的另一边。其实将军故居就在白沙老街。

据百度了解,夏故居,又名夏公府,位于江津区白沙镇。建于1929,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814平方米。这是一个民用石结构,有一层和一个底部,一个坚硬的山形屋顶和一个圆形的堆积墙。它是一个上厅,一个下厅,一个天井和两边的厢房。整个豪宅布局严谨,设计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的优点。大量采用西式建筑手法,借鉴西式建筑大方实用、通风采光好等优点,融入中式装修风格,突出中式山地建筑精致简约的风格。

据说白沙镇下辖的沟洲半岛(应该在长江上游不远处的对岸)也是古代先贤文学作品的故乡。这个2000多年前让越王勾践发奋图强的著名人物,引发了历史的经典故事,令后人扼腕叹息。

沟洲半岛又称沟洲坝。据《江津古县志》记载,公元1072年,苏轼辞京师,曾来此游览。见风景秀丽,三面环水,沙滩晚霞相映,遂改名为沟洲半岛。相传苏轼《卜算子》中说“若采尽寒枝不肯生,孤沙洲冷”,就是这句名句的灵感。据说半岛上有数以千计的古刹,如护国寺、文钟冠墓、文钟寺等。文钟寺几经损毁,基石犹存。

当然,“穿越”回到老街的“少年”,必须脚踏实地,努力找回半个世纪前少年的“感觉”;于是“弃”车快步走在当年走过的老街上,在天快黑了,雨快要落下的最后一刻,来了一场长街的“马拉松”,跑回车上。事实上,我们不能在这里停留太久,我们还要参观下一个地方,回程需要三个多小时。

我发现是江津人创办了重庆日报!故居位于白沙镇柴犬街62号。他叫边晓武。资料显示,1904年9月,重庆新闻史上最早倡导民主革命的日报《重庆日报》在重庆方家市麦家园创刊出版。然而,1905年4月29日上午,他被强行带到八仙衙门软禁,同时,当局立即查封了《重庆日报》。这份最早宣传重庆民主革命的日报,仅仅出版了八个多月就被清廷残酷地摧毁了。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被称为“重庆苏宝案”。后来,在被软禁10多天后,边晓武于5月中旬被押解到成都客家巷看守所,一年多未被释放。虽然失去了自由,但边晓武的革命野心却与日俱增。卞小武在狱中还写过《救危血》、《呻吟语》等文章,都是宣传革命思想的作品,流传一时。6月3日深夜,1908,被政府收买的狱友王宥胜,在成都市客家巷看守所的牢房内,将年仅36岁的边小武残忍杀害。死时,边晓武全身刀伤多达73处。

老街有很多分店,里面会有很多惊喜,但我们只能去品尝。唉,旅行约束,什么都想看,什么都看不透。

我真的很想深入其中,探寻更多童年的痕迹,认真回忆我一生珍惜的岁月;但是,我不能,今生这次可能是一次回访。生命有限,探索无限,还有什么比这更烦人的...

出了白沙镇,穿过白沙新城,上了成渝绕城高速,往唐河古镇走。都说不到唐河就是不到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