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的故事”详细介绍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短缺,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1953,10年6月,国家颁布统购统销政策,从此人们的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年的“票时代”。当时各种票充斥山城,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菜票...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都要票,票逐渐成为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保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票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也许没有哪个国家的门票比中国多。回望那些年的票子情结,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因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纸片,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浓缩了共和国坎坷的历史,记录了城市从“计划”到“市场”的艰难轨迹。追忆——过去国庆物资匮乏的穷日子,人们肯定不会忘记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品异常丰富。回到上世纪80年代,同一个节日,人们考虑的是如何用节日期间发放的一些特价票给餐桌加点油水。50年代中期,随着粮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油、肉、布、煤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票据也相继出现。“那个年代,票比钱有用,没票寸步难行。”52岁的陈前荣是九龙坡区原蔬菜公司的员工,这是他对罚单的第一个强烈印象。那时候他还是个小伙子,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五人。全家一个月凭票领粮食100斤,肉油每人每月半斤。“那时候,正是孩子长大的时候,哪里够吃!你看我现在瘦了,那是当时瘦了身材的结果。”他开玩笑说。陈倩蓉小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过年,因为政府会提供更多的粮食和肉油,这样不仅可以让他牙疼,父母还会用攒了一整年的布票给他做一套新衣服。“这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因为他的大多数朋友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虽然生活有点苦,但还是有让他兴奋的事情。他读书的时候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所以学校为此给了他一张工业票。他兴冲冲的拉着妈妈去买皮鞋,可是到了店里发现根本没有男式皮鞋,于是他妥协了,让妈妈买了一双女式皮鞋,就这样穿着去学校看起来洋气。回忆往事,他不禁笑了。粮票开始使用时,65岁的王正在读高中,她一月有32公斤的粮食,而她的父母是普通居民,每人只有25公斤。因为我妈在肉店工作,每个月在家都能吃到一些油乎乎的肉。然而好景不长。天灾始于1959。那时候他已经是沙区一家涂料厂的木匠,每个月挣点钱。“但是没有票什么也买不到,钱不是万能的。”记得1960的某一天,我下班去饭店吃饭,他用两两粮票点了一碗素面。但是美味的面条刚端上桌,一个小孩就冲进餐厅,拿着碗跑了。当时他听说有人在街上抢米,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就追进一个巷子里去堵孩子。孩子可怜地看着他,拿出一张皱巴巴的棉票对他说:“叔叔,我们换一张吧。这是给你的。”那时候,他笑不出来,哭不出来。虽然他饿得胸口贴着后背,但最后还是把面条给了孩子们。据说只有当你掌权的时候,你才知道米贵。75岁的婆婆李开珍也经历了物资匮乏时代的风风雨雨。当时她和丈夫带着四个孩子挤在一个10平米的小房间里。她老公虽然是单位党委书记,又是市里的劳动模范,收入也比较高,但是当时的“九级十等”粮食分配制度规定干部的粮食配额就更少了,所以家里吃饭问题特别严峻。“孩子多,还有老人要照顾,才丢了自己。”李回忆起她的眼泪。有一次妈妈生病,她用一斤肉券买了猪蹄,准备了炖肉给妈妈补,还考虑到孩子,在汤里加了海带。吃饭时,她发现小儿子不停地吐,以为他生病了,再三询问,才知道他看到家里炖的蹄花汤,但又不敢偷肉,只好吃了一碗海带,却不知道胃长期受油水影响,结果总是反胃。李开珍放心后,第二天赶紧拿了半斤肉票给儿子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