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提升的典故或成语
春秋时期,吴越和中国相邻,经常打仗。有一次,吴王带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古灵击中,最后重伤而死。吴王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三年后,夫差带兵攻打越国,为父报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富教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守会稽。吴王派兵追击,将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形势非常危急。这时,勾践听从大夫的战术,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送给吴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最后同意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然而,吴国的伍子胥觉得他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他会被逼得走投无路。但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了,带着妻子去了吴国。夫妻俩住在福查父亲墓旁的一间石屋里。他们照看坟墓和养马。每次夫差出门,勾践总是毕恭毕敬地跟在后面,手里拿着鞭子。
后来,吴王夫差生病了。为了表示忠心,勾践亲自尝了大便,以确定何时康复。夫差的病恰好是勾践预言的日期。夫差相信勾践对他忠心耿耿,就把夫妻俩送回了岳。越王勾践回国,决定报仇。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在柴火上,坐在自己害怕的地方,说不忘国耻,不忘苦难。经过十年的积累,越国由弱变强,最终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地自杀了。
扩展数据:
成语及其故事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北京大学国学与哲学系硕士张岱年教授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重德载物”。作为国学大师,他一生辛勤工作,为祖国的文化和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被誉为一代学者的楷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它来源于《易经》中的两句话。一个是“天道强大,君子努力”(千瓜)。有句话叫“君子以德载物”(坤卦)。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教书的时候,给当时的学生做过一次关于君子的讲座。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的同学们能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和“敬德”来激励清华的同学们。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四个字被写进了清华大学的校规,并逐渐演变为清华大学的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