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历史:下沙村,深圳最有名的二乃村。
下沙村,位于深圳湾,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面积约0.35平方公里。下沙尖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八百多年,基本都是黄氏家族。改革开放前,养殖和牡蛎养殖是村民世代的主要业务。百度百科显示,这里居住着5-8万外来人口。有下沙牌坊、黄思明公石庙、晨阳侯庙、佛像等古迹,也有村建博物馆、休闲公园。
据《新快报》2002年一篇题为《深圳下沙村:“二乃村”每年为2万人看性病》的报道,由于靠近香港,有很多香港人来下沙租房暂住。据当时在下沙村工作了两年的一名保安介绍,这些香港人很多都是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建筑装修工人、环卫工人、商贩。
“他们一个月收入6000港币到65438港币+0,000,这在香港甚至算不上平均,但在深圳也算平均,所以他们喜欢在香港工作,在深圳消费,繁华的沙面成了这些香港人的天堂。”
“这些香港人有的在香港娶不起老婆,就在这里养了个年轻姑娘。有些已婚的香港男人也喜欢在这里包二奶。”保安说,“就算和老婆相称,也没几个真结婚的,因为老婆和情妇大多是‘小姐’出身。”
《新快报》的文章还指出,在当时似乎是“世外桃源”的下沙村,各种美容院、洗脚店、舞厅、酒吧、夜总会等消费场所密密麻麻。
最令人震撼、堪称下沙“独特风景”的,是这里各种诊所打出的营业招牌。无论是6家有执照的私人诊所,还是10多家地下诊所,它们的营业招牌都醒目地标明:治疗性病或皮肤病,专治梅毒等等。
当时一家“黑诊所”的老板给记者算了下沙村的性病市场。如果一个医院的下沙门诊部一天3人次,6个正规私人诊所一天4人次,10地下诊所一天2人次,那么一天就是47人次,一年就有17000多人次,再加上有钱到村外就医的。
除了“二奶”和性病,下沙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黑历史,那就是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深圳抓100个* * *嫖客当众示众”事件。百度百科词条“深圳扫黄”显示,当时深圳福田区的上沙、下沙、沙嘴统称为三沙,也称为“深圳芭提雅”(泰国色情胜地),一直是很多香港人玩乐的主要场所。
据都市快报2006年6月5438+2月发表的题为《深圳警方称宣传涉黄人员合理合法》的文章称,2006年6月29日,深圳召开处理涉黄人员公开会议,使上沙、下沙、沙嘴三个城中村闻名全国。当天,数十辆警车停在“三沙”路口,一群穿着黄色衣服、戴着口罩的人被押出车外。他们有的去了上沙、下沙场馆,有的沿着沙嘴村的街道走了100多米的路程。
文章还说,因为围观的人太多,一些看不清场地的人从家里带来了凳子和梯子,就连附近的树上也爬满了人。警方公布了这些涉黄人员的姓名、籍贯、出生日期等信息,详述了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当场对他们处以行政拘留或拘役15天。
在金钱利益上,下沙村一直无法避免一段黑历史。据南方都市报8月2015,18报道,在深圳政商界颇有名气的下沙村村长黄某,自2013年底开始在网上被举报。帖子说下沙村大量卖地给开发商,20多亿资金去向不明。报道还说黄有香港黑社会背景,而我有中英双重国籍。在网上,黄的英国护照一度流出。
下沙村于2014年2月24日召开说明会,在下沙村进行辟谣,取得内部稳定。会议纪要显示,福田区政法系统领导介绍,经查,举报人打着* * * *的旗号,实际上是想拿走村集体股份公司与某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的一栋商业楼的商业经营权,成为二房东谋取利益。举报人反映的黄所有事项都是假的,没有证据,并表示* * *不会坐视不管。
报道称,2004年5月21,2065438,随着福田警方以犯罪手段对几人进行调查,新一轮网络举报背后的“利益链”被揭开。当地某村集体股份公司人员出资22万元运作此“挂账”事宜。
下沙村虽然有那么多黑历史,但作为福田第一大村,下沙的文化也值得一提,尤其是下沙的祖先崇拜,千百年来依旧如常,如今已经成为下沙的文化符号,成为深圳不可多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的《千年下沙祭祖》一文说,每年春秋两季,在下沙村的黄思明公石庙和莲花山的黄磨塘墓地,都会如期举行黄氏宗亲的祭祖活动。春节比较简单,只祭祖庙,时间在每年清明前;秋祭比较隆重,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时间是每年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五(扫墓)、九月十六(祭祖)。祠堂举行祭祖时,三跪九叩后,加第一供、第二供、第三供。
下沙的祭祖活动中,吃盆菜的场面极为壮观,世界罕见。盆里有15种蔬菜,有炸牡蛎、鸡鸭、猪肉、炸鱼、油豆腐、朱智、牙刨、鳝鱼干、鱼皮、鹿茸、冬瓜刨、芹菜、萝卜等。十几个菜一层一层地放入盆中,最上面的菜往往是鸡鸭,寓意鸟儿归巢。很多食物都是分开煮,然后集合在一个锅里。最容易吸收蔬菜汁的萝卜和腐竹放在底层,味道浓郁的海鲜和肉类层层叠加,味道相互渗透。
开大锅菜宴前放鞭炮为宜。下沙的大盆菜宴,要先舞龙舞狮。下沙有自己的龙狮,有村民自己组织的龙狮队。宴会开始前,龙狮绕广场游动,迎接宾客,祈求“风调雨顺、平安繁荣”,烘托欢乐气氛。客人一到,马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舞龙舞狮。广场上拥挤而热闹。舞龙舞狮之后,在祠堂前的广场上摆好桌子和凳子,举行宴会。“文革”前,在宴席的同时,还有文艺节目,通常是邀请粤剧队表演粤剧。
1993元宵节,中断近30年的“大锅菜”习俗在下沙首次恢复。后来在其他村陆续恢复,规模逐年扩大。比如下沙村1995举办550席,参与人数4000多人。2001年达到3500席,参与人数近4万人。
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下沙在深圳福田下沙举办黄氏宗亲会系列民间艺术活动。当晚在祠堂外广场举行的大盆菜宴,原计划3800席,但由于客人越来越多,最终增加到5319席,参加宴会的人数达到6万多人,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国内多个省市。这场大型盆菜宴的座位数和参与人数被记录在kiness记录中,获得了“世界最佳kiness”的称号。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黄氏宗亲不远千里回到下沙参加祭祀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故土情谊。其中有一位来自韩国的黄先生,已经80岁了,仍然坚持要来祭祖。他说,虽然自己在韩国长大,不会说中文,但还是记得要孝顺,不忘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