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北京广济寺始建于南宋,原名西流村寺。金元时期,西流村寺一直由民间香火供奉。到了元代,西流村寺为报恩改名为弘济寺,元末毁于战乱。
在明清史书中,有一些关于广济寺起源的史料记载。据明代大学士万安撰写的《弘慈广济寺碑文》记载,在京城西大石街以北有一座废弃的古寺,据说是西流村寺。
清代初学余斌硕在《Xi云会大师传》中写道,宋末有两个刘村,西边的一个叫西刘村。村民刘王云自称是天台刘真人的孙子,他有炼气的方法。有一天,有一个和尚的角和居民通过它,看着云迎接他们,并要求他们的解释。因为建了这座庙,所以叫刘溪村庙。
明朝景泰年间,村民耕地时,发现了陶制佛像、礼器、石龟、石柱,才知道这是一座古庙的遗址。
从1457年到1464年,山西僧人溥慧和袁弘曾在这里旅行,筹集资金,在废弃的遗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皇冠的服装监督廖平的支持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庄严的佛寺。
廖平还把这件事告诉了明宪宗,并询问了寺庙的名称。1466年,明宪宗赐名“弘慈广济寺”。
之后广济寺的僧人继续进行修复工作,直到1484才完成。第二次修建山门、天王堂、大乘大雄宝殿、佛寺、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院,气势恢宏,气势磅礴。
清初年,恒铭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坛讲经。1648起,请余光律师在寺内开堂讲戒。
1656年,清朝始祖顺治皇帝视察广济寺。此后历代皇帝对广济寺非常重视,多次修缮扩建,但基本保持了明代重修的布局。
清末,道杰和尚被任命为广济寺住持,寺内成立弘慈佛学院,100多名僧人在此求学。
当时,广济寺在北京有几处下院,如北海西边的百林寺、德胜门的莲花寺、后海的广化寺、西直门的弥勒院、龙须沟的龙泉寺等。
广济寺自修建以来,代代相传,涌现出众多高僧,如普慧、恒明、宇光、贤明等,成为一代宗师、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