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袁崇焕简介
他在后来的诗《边关别》中写道:“离家五年,送军寒浸。”想知同生同死,何必求安?右策只为报仇,恒哥本来就不封。如果家乡的亲戚们互相询问,我都羞于尘埃尚未收。“朝廷提拔袁崇焕为兵部,监管山海之外的军务。袁崇焕上任后,勤勤恳恳,慰劳军民,加速宁远(今兴城)等城的整体建设,筹集散兵,训练军队,很快收复了大凌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辽西,一派“商旅浮生聚,远观世外桃源”的繁华景象。好景不长。雁荡高第带着兵部尚书到辽东后,对前途非常恐惧,下令从关内撤军,放弃了关外的土地。钱宁路的首领袁崇焕违抗了高第的意志。袁崇焕经人介绍,决心躺在宁远,誓与宁远共存亡,坚决不肯退出。结果山海关外,只剩下宁远了。擅长打仗的努尔哈赤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天启六年(1626)正月,八旗率130000向西渡过辽河后,直往前进,直指宁远城,那里没有援兵。袁崇焕不得不向城下的敌人报告,无所畏惧,沉着冷静,组织严密,井然有序。他充分意识到彼此的优势和劣势有很大的差距。城内兵力不足两万,他绝不能蛮干。胜利的方法是坚持到底。官兵奉命严管四门,在城墙堡上架起红易炮(英国早期制造的火炮),以台护炮,以炮护城,以城护民。下令烧毁城外房屋,将商贾转移入城,加固城墙清场,防备奸细。
安排文职人员给士兵送食物和弹药。一切准备就绪后,停止等待敌人。结果努尔哈赤围城四天,不仅城内未能突破袁崇焕的侧影,大部分兵力都被炮火打得溃不成军。无奈,带着怨恨回来。袁崇焕取得了辽国事变以来明军的第一次胜利——宁远胜利。此役,明军以少胜多,扭转了战局,挫败了后金军队的强大攻势,保卫了首都的安全。努尔哈赤遭受了44年战斗中最惨重的失败,他极度怨恨。他最终死于抑郁症和坏疽。皇太极一心为父报仇。天启七年(1627)五月,率数万大军攻宁(宁远)金(锦州)。经过25天激战,结果被袁崇焕重创,明军取得宁晋胜利。皇太极未能报仇雪恨,颜面尽失。宁晋之战彻底挫伤了后金军队的锐气,反而极大的提振了明军的士气,导致皇太极在位17年不敢关门。幸福存在于危险之中。袁崇焕虽然大获全胜,得到了回报,却招来了更多的怨恨。宦官魏忠贤嫉贤妒能,极力诋毁天启皇帝朱由校。结果袁崇焕被免职。天启七年(1627),天启帝崩,崇祯帝继位,惩治燕党。袁崇焕再次启用,官至兵部,兼右副职,为御史,监管冀、辽、邓、赖、天津军务。虽然袁崇焕在官位上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相反,他一步步走向深渊。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绕过宁远,攻打北京。袁崇焕不得不向京师告急,日夜冲进关内,解京师之危。在北京,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与后金军队一次次浴血奋战。袁崇焕勇猛,身先士卒,使后8金军屡战屡败。皇太极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于是设下暗算。两个士兵坐在两个被俘的明朝太监旁边,假装窃窃私语,密谈。他们在谈话中明确表示,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密约,攻占北京指日可待。然后故意纵容两个太监逃回皇宫。太监立即将窃听到的“密语”报告给崇祯皇帝。多疑的崇祯皇帝以叛国罪把袁崇焕送进了监狱。这件严重的案件轰动了整个朝廷,正直的大臣们都站出来为袁崇焕主持正义。但奸臣当道,祭出所有谗言,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坚信袁崇焕通敌。袁崇焕在《狱中》这首诗中写道“执法者很难原谅,尤其是我知道。但是如果你保持清白,你为什么要辞职?”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22日),袁崇焕以“莫须有”的罪名在北京西城被处死,时年46岁。清朝以后,乾隆皇帝是袁崇焕* * *,袁崇焕的冤案公之于众。袁崇焕驰骋沙场,舍生忘死,为保卫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昏庸的崇祯皇帝毁长城,冤杀救国将军袁崇焕,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太祖袁崇焕传》评论说:“自重桓之死,无益于任何人,明亡定矣!”英雄已逝,忠魂犹存,兴城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全国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袁崇焕,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名字永垂不朽,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