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和支部的日历是怎样的?

干部和支部年表

我国的日历板上通常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公历日期,一部分是用中国数字表示的农历日期。两者之间往往隔着“农历壬子年三月小”和“农历丙午年二月大”这两个字。这里的“壬子”、“丙午”这两个字叫做“干枝”。查过去的历书,“壬子”年对应1972,“丙午”年对应1966。

干支其实是“天干”和“地支”的结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归称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地支”。前面的天干里放一个字,后面的地支里放一个字,这样就形成了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头,地支以“子”字开头,我们可以得到60对茎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60茎枝”或“60花枝”。每一年由一对支代表,这种年表方法称为“支年表”。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干支纪年法最迟在东汉初期就已经广泛使用,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中断过。

干支年表在中国历史上应用广泛,尤其是近现代史,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有限的。比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但在近代历史上,由于采用了公历,干部和支部的历法就没有必要了。将公历年换算成千年,通常需要查阅专门编制的A代对照表。这类书一般很少,查起来也很麻烦。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某一年的宫湾对应的支。

根据天文纪年法,公元元年为+1,公元前1年为0,公元前2年为-1,公元前3年为-2。

但是,将干、支年的日历年转换为公历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树干和树枝在60年后重复一次,同一根树干和树枝对应一系列公历年,两者相差60年或60的倍数。为了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必须考虑其他复杂的因素,这里就不说了。

六十岁周期

树干和树枝的年份日期与树干和树枝的日期相同。每天用一对树枝表示,60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用枝杈观测太阳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出土的殷代甲骨上发现了完整的枝杈表。例如,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的记录,其中说,“贵由镇晚上有一个很好的食物”,这意味着贵由日晚上有日食。有人怀疑这可能是当时人们使用的一种“历法”。

据考证确切知道,在26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从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开始,一直连续使用历法,直到清代宣彤三年(即公元1911),既没有中断,也没有紊乱,是当今世界上已知的最长的历法。这份史料是历史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史考证和研究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因此,我国保存下来的干部、支部史料,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干支越吉

相传古代很早就用干树枝来记录月亮。比如《史记》中记载“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法……”,其中“子”的意思是“枝”,“母”的意思是“干”。这在史记和历书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在干支历法中,每个月的历和支是固定的,即正月为阴,二月为毛,三月为陈,四月为司,五月为午,六月为卫,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虚,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在每个月有固定地支的前提下,再加上天干,就是记月法。枝杈观月法以五年为一周(农历闰月无枝杈),周而复始。

既然每个月的地支在守月的方法中已经固定了,那么天干怎么搭配呢?其实,天干之间有一个固定的规律,那就是:岁岁年年岁岁年年岁岁年年岁岁年年岁岁。

2008年天干为A或自身时,正月天干为c。

2008年天干为B或G时,正月天干为e。

2008年天干为丙或辛时,正月天干为庚。

2000年天干为丁或任时,正月天干为任。

当2008年的天干是戊或癸时,正月的天干是甲。

干支集市

除了上述观察日、年、月的方法外,中国古代还使用了观察年的时间。但是,这种方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什么时候使用的,就无从考证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干支时法是在古代十二天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阴、毛等十二地支来表示,同时把一个时辰的中间定义为子夜。宋朝以后,每一个时辰都被分成两部分:起始部分和正部分。

清朝初期,西方使用的24小时制传入中国。这样,我国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内在联系是,一个上午等于两个小时,规定从下午11: 00到第二天1: 00,分时段,分时段开始时为23: 00,分时段正好为0:00;1: 00到3: 00分为丑次,丑初值为1时,丑正值为2时,以此类推。所有对应关系如下:

子时:23 ~ 1,丑时:1 ~ 3,

印石:3 ~ 5点,石矛:5 ~ 7点,

陈石:7 ~ 9点,9 ~ 11点,

中午:11 ~ 13,第二天结束,13 ~ 15,

申请时间:15至17,17至19,

当:19 ~ 21,当:21 ~ 23。

从上面的对应中我们知道,每天十二日的地支和十二月的地支类似,也是固定的。如果给辰的地支加上天干,就是地支年。我们把这种记时方法称为记时法。很明显,树干和树枝姬辰法以5天为一个周期。

干支日期中的天干与当日干支日期中的天干有对应关系。

当一天的天干是一个或自我时,孩子的天干就是一个。

当日燥为B或G时,当日燥为c。

当日燥为丙或辛时,日燥为戊。

当一天的天干是丁或任时,孩子的天干是庚。

当日干为戊或癸时,日干为壬。

最后,对了,中国在古代也用了多种时间段,比如10: 00,16: 00等等。

十时制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的。这个时间段系统就是白天和黑夜分别被分成五个时间段。根据隋书《天文志》的记载,“日:有晨,有玉,有中,有晚。夜:有A、B、C、D、e”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十小时制是不均匀的,因为一年四季昼夜长短不一,如夏季白天的长短;夜短,昼夜也是五期,所以一期昼必然比一期夜长;冬天正好相反。

十时制在秦汉时期使用时被废弃,但夜间五时制一直使用并演变为轮班制,即一夜分五班,一班分五班。加班和现代24小时制的对应关系似乎不会固定。按照东汉以后常用的方法,五更的计算方法是日落后三分钟(中国古代多采用百更制,即一昼夜为100分,现代24小时制中一时刻为14.4分)为昏,日出前三分钟为旦。因为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时间不同,所以不同季节某一点的起止时间也不同。

西汉废弃十时制后,沿用十六时制。这些16小时制的全称是:子夜、乌鸦、早晨、平旦、日出、蚤食、食时、夜食和人的决定。纵观这16个时期,早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黎明,黎明开始出现在天空;平旦天已经亮了,人们可以在户外从事各种活动;夜宵,顾名思义,指的是正餐;人一定是说人已经睡着了,夜是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