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起源于何时何地?

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公元3年,居住在那里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在罗马人的残酷压迫下,犹太人在公元66-132年发动了多次起义,失败后更加残酷镇压。由于起义的失败,被压迫的人民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期待有救世主把天国带到人间,拯救人们的苦难。这反映了他们对现实斗争生活的失望,转而在精神上从宗教中寻求出路,以摆脱绝望的境地。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前后,小亚细亚的下层犹太居民中出现了一个秘密教派,流传着“救世主”要来了。基督教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教派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信徒大多是奴隶、获得自由的奴隶和穷人。他们在城市里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组织,以十字架为象征,实行共同财产制。在未来,这些小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教会。起初因为反对罗马统治而被镇压。后来因为社会中上层参与基督教,宣扬希望来世,鼓励效忠国家,服从主人。因此,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赋予基督教会合法地位。到了公元380年,基督教被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借助国教的地位,基督教会和信徒遍布罗马帝国。基督教也成为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当时,罗马、君士坦丁、亚历山大、安提阿和耶路撒冷被放在显著的位置。

(2)罗马帝国后基督教的发展与分裂。在基督教内部,从三、四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了东方(君士坦丁堡)和西方(罗马)两个中心。东正教是拜占庭皇帝时期的国教,由皇帝直接领导。皇帝可以任免教会大主教,召集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的决定,解释教义。1453年,拜占庭帝国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攻击而沦陷。西亚、北非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由于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这一地区的东正教被大大削弱。莫斯科大公乘机使俄罗斯东正教脱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控制,组建了独立的教会——俄罗斯东正教,并自称为东正教的首脑。沙皇彼得一世改革了教会,使其成为世俗官员领导下的国家的一部分。这是俄罗斯延续拜占庭政教合一传统的具体体现。1917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家颁布了政教分离的法令,俄罗斯东正教走到了尽头。目前,信奉东正教的信徒约有65438+亿人,地域分布除前苏联外主要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前南斯拉夫和芬兰。由于野蛮人的攻击,西罗马帝国正在崩溃。皇帝瓦兰尼乌斯三世试图利用基督教来拯救帝国免于灭亡。455年,在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的要求下,他授予统治西罗马教会的权力,并强迫西主教服从。罗马教会的主教成了教皇。此举遭到了东部地区的反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不再受当时小国的世俗管辖。教皇国建立后,教皇也是世俗君主。但是当时的东罗马帝国还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教会还是依附于皇帝的。双方矛盾逐渐激化,从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到1054年互相逐出教会,从而断绝一切联系,独立成为两大门派。

16世纪,西方教会发生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逐渐分化出一些新的教派,称为“新教”。比如北欧国家的路德教,法国、瑞士、苏格兰的加尔文教,英国的圣公会。这样,基督教分为三个教派:由教皇控制的罗马教会称为天主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被称为新教或浪漫派;希腊东正教,或称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天主教后来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波兰。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北美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亚洲有菲律宾;非洲有加蓬、布隆迪等。世界上约有6亿信徒,居世界各宗教之首。欧洲的新教徒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荷兰、英国和德国。由于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关系,它传播到了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据统计,约有3.5亿基督徒。新教不同于天主教和东正教,它有许多没有统一严密组织的教派。它的主要教派是路德教、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和卫理公会。

主要的宗教仪式是洗礼、忏悔、圣餐和结婚。洗礼是一种接纳仪式。主人可以将少量的水倒在接受者的额头上,或者接受者可以将自己浸入池中一会儿。据信这是耶稣设立的圣礼,可以赦免皈依者的“原罪”。忏悔是指基督徒向神父诉说自己的罪恶,表达忏悔,请求“上帝的宽恕”。圣餐是神圣的面包。在弥撒中,主持人首先接受圣餐和圣血(酒),然后信徒接受圣餐。根据教义,它代表了耶稣的身体和血液,为了每个人的免疫力而被抛弃和流掉。婚姻是指基督徒在教堂举行的婚礼,由牧师主持。对双方进行询问,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祝他们正式结婚。

基督教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和五旬节。圣诞节是为了纪念所谓的耶稣基督的诞生,教会规定是每年的65438+2月25日。由于历法不同,东正教的65438+2月25日相当于公历的65438+10月6日或7日。复活节是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所谓“复活”的节日,规定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五旬节是指耶稣在所谓“复活”后的第40天升天,第50天派遣“圣灵”降临。门徒接受圣灵后开始传道。因此规定复活节后的第50天为五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