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的历史记录
写于北魏的《水经注》也保存了早期库布其沙漠的资料。李道元在《水经注·河流三》中写道:“宇易,南河、北河、安阳县以南,近沙富尔,无异山。故《广智》曰:‘朔方县北,移沙七处,无山可仿’。是“音义”的隐逸。李道元生于北魏皇兴四年(470),卒于孝昌三年(527)。《水镜朱》成书的时间自然是在他去世之前,略晚于景明元年至孝昌三年(500~527)。(金《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11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987页。)换句话说,这本书记载的流动沙丘(流沙七处)就是6世纪初库布其沙漠的地位和位置。李道元所谓的“南河”,指的是今天黄河的大致位置(其实是在现在的河的南边,后面详述),安阳县在今天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乌拉山南被统治。这说明流沙景观位于“南河”(今黄河)以南,这一带就是杭锦旗北半部的库布齐沙漠地区。王北辰先生在其论著中说:“据笔记记载,当时南河以南全是沙丘,这是李道元亲眼所见,但不知其范围。”
北魏末年,早期的库布其沙漠至今仍被当时的人们提及,称之为“沙塞”。《周树·温蒂纪》载:北魏孝熙二年(533),宇文泰(黑水獭)与何拔月在讨论关西灵州、周霞局势时,曾说:“若公引军近甘肃...西收羌人,北助沙塞,回军长安,恢复魏家,将是桓温之举。“值得注意的是,何拔岳曾驻守平凉,控制了零陵、、秦等关西诸州。这里所谓的“沙塞”,是指今天杭锦旗北部的零陵和周霞-库布齐沙漠北缘的流沙地带。因为它是东西走向的,所以称它为平湖岭和周霞的“沙塞”一点也不为过。但也有学者认为,“他把夏玲地区称为‘沙塞’,证明当时(533年)夏玲和夏之间有积沙,可能是边塞。在这幅图中,几块流沙被画在明长城外和周霞的南部边缘,只是一个标志。“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现实。如果“沙塞”位于精神和夏天之间,或者在周霞的南部边缘,难道精神和夏天不会被放置在“沙塞”之外吗?这显然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悖。
到了8世纪末,库布其沙漠又被唐朝记录下来,命名为“库杰沙”(或普那沙,或波内沙)。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宰相贾丹在《从边州到四外七路》一书中描述了南部边缘位置、局部分布宽度及其与黄河、湖泉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库布其沙漠分布范围的线索。原文如下:周霞北过武水,经和林泽、八里甘泽,过沙,第二次过铲、卧耶伯、长泽、白城,120里到达朱克浑水源头。.....踏过卓泉古镇,八十八里过巫娜水,过罗虎盐池,复干泉,四十八里定沙,名曰普那沙。横跨水面28英里;五十九里至石本城,十里至宁远镇,涉根水(据笔者,此为黄河南支),五十里至安乐树。驻军在(黄河)西岸,其东岸有古老的大城市。今大城市,故永济门也。从周霞到大同市的公路经过乌纳水(陶乐沟下游,杭锦旗驻地附近的季节性河流,清代称兔子河),然后经过罗虎盐池(今杭锦旗巴彦乌苏盐海,又称哈日芒乃脑,清代称果地池)和格夫甘泉(今杭锦旗巴彦乌苏镇乌丁布拉村和门恩村以北),由此向北穿越水库形成沙,步行约2从衡水北行到李唐59,到达石本市(或汉代的朔方县),再往李唐1 0,到达宁远镇(今杭锦旗都贵塔拉镇西北的沙圪堵淖尔村西南)。宁远镇是一个军事重镇,位于汤根水(唐代黄河的支流)南岸。据此可以推断,唐德宗镇远期库杰沙(库布其沙漠早期)的南北宽度约为97唐利。按唐大力约540米计算,97唐里约相当于52380米,即104.76里,即52.38公里。位于格甫甘泉(今吾丁布拉村、门根村以北)和宁远镇(今沙圪堵淖尔村西南)之间。但“库节沙”一带的地名还有待考证,包括“衡水”和“石本市”,工作还有待开展。王北辰认为:衡水是毛布拉格昆堆沟西侧的一条支流,可以做好准备。因此,河道应在杭锦旗北部库布其沙地区赛音乌苏、麦勒沟至道老乌苏一线以南。石本城旧址,据其北距宁远镇10李唐(5.4公里,即10.8里),位于沙日昭(乌兰敖都)西南,在今沙格淖尔村南约5.4公里处。而从衡水北行5 9唐里到石本市,大约需要365,438+0,860米,即365,438+0.860公里(63.720里)。杭锦旗文物工作者在赛音乌苏村以北、纳林霍拉霍村以东的沙漠中发现了一处汉代遗址(暂称“纳林霍拉霍遗址”),恰好在沙日昭(乌兰敖都)的西南方向,但由于流沙原因,遗址的面貌尚未查明。因此,汉代纳林霍拉霍遗址很可能就是唐代文献记载的石本故城(汉代朔方县)。如果这一判断正确的话,唐代从周霞北到田童德城的道路就要经过这里。综上所述,根据北魏太平镇军七年(446)、孝昌三年(527)、雍熙二年(533)和唐德宗镇元年(785-805)的相关文献记载,九世纪初库布齐沙漠的分布格局可以简要概括为:西起黄河,北至南黄河支流,东至杭锦旗以北的毛布拉格。唐代诗文中对库布其沙漠的描写是在唐德宗建国后两年(781)。李益在“河曲”途中所写的诗,大多是描写库街沙地区的。他在《从军夜六鄂饮马磨剑石诗》中描写了库杰沙(早期库布其沙漠)的边缘景观。这段摘录如下:我走在空中,看到了沙中的磷和草的力量,也没有胡二磨剑石。那时候剑被血洗,至今草和沙都是红色的。我因石而问,水呜咽于草根。.....弹剑为悼,风沙俱下。马群中充满了咝咝声,但毕云天却不见胡的踪影。.....圣王把胡分成六国,六国都是。韩公三城断胡路,韩家百万村边秋。.....我今天拔剑画石,告诉你我永远是唐秀。我也闻到了烈酒和酒的招魂,为我斟酒祝东流。如果你是灵魂,你可以回到你的故乡;战场荒芜,不能久留。诗中记载的“饮马磨剑石”是诗人北上途中停下饮马的地方,位于“柳湖洲”一带的北部。“六户洲”的面积大致相当于内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旗的东半部,乌审旗的西缘,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县的北缘。据此,“饮马磨剑”之地应在鄂托克旗北部边境的昭绍与杭锦旗南部边境的雅土(或称尧都)之间。到了唐代,这里应该有一条由西向东流的内陆小泉溪,成了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饮马的地方。然而,在钟健的第二年(781),这个地方的表面已经出现了沙漠化的趋势。“我走在空中,看到的是沙的磷,是草的力量,没有胡二磨剑石。”“为之耍剑,风沙处处沉。”“战场荒芜,我不能久留。”流沙是及时的。诗中的“空碛”“战场荒无人烟,不能久独待”恰恰反映了这里地处水库南缘,人口极其稀少,定居的人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库布其沙漠的沙子是红色和黄色的,这与文章中的那句“草与沙至今红”不谋而合。诗人所谓的“沙池”是一部纪实作品。而高原南部的毛乌素沙漠是淡黄色的,和它明显不同。李易的另一篇文章《二次北上破莎娜》,直接描述了库限沙区的沙漠景象。"眼见风沙流,草到最后也救不了."这是一个漫长而没有生命的流沙图像。但他的《破莎娜早》唱到:“破沙头雁飞,驼鸟泉自战归。明天,我要出门去东南,披上冰冷的铁衣。”他背诵的是库布其沙漠腹地早期的地貌,应该是分布在杭锦旗巴彦乌苏镇门根村乌丁布拉村至莫仁河下游的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