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历史:宋朝为什么经常发生钱荒?
北宋的“钱荒”在形式上是一个历史的财政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当时的国家生产、物资流通、经济消费等各个方面。有学者将钱荒归因于北宋私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有学者将其归因于中原“漏出去给四夷”的财产,还有学者认为大量的私人货币挤入了流通领域,导致通货膨胀,从而造成了钱荒。北宋为什么会出现钱荒?面对相关史料,让我们一窥究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铜钱数量最多的时期。建国以来,统治者非常重视铜钱的铸造。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仅嵊州(建康,今南京)就铸了三十万铜钱。30万是什么概念?中唐全盛时期的铸币量也差不多。这些年来,铜币的铸造量持续增加。有学者估计,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北宋政府铸造的铜钱累计已达2.6204亿枚。按理说,投了这么多钱,民间应该有很多钱在流通。但事实恰恰相反。人“特别难拿钱”,下层民众觉得不好意思。苏轼和他的弟弟各抒己见,说“浙中从一开始就叫钱荒,今天更是如此”;“东南各县还在苦于缺钱,钱淡,钱少。”三朝大臣张也说:“东南六路一农夫困于亏本,工商不好意思拍利,谓之钱荒,人情渐急。”
铜币去哪了?外流?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去破坏铜钱吗?私下藏起来退出流通?——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当时铜钱的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物质价值(实际价值),十个铜钱被熔炼成精铜,用来造其他器具,价格涨了五倍!其他器皿的价格涨了五倍。“卖十块钱,化十块钱,得一两精铜,做器皿,得五倍利润。”融钱铸机的利润如此诱人,即使宋朝法律明令禁止融钱,也抵挡不住利益的追逐。
“融钱铸”是一种说法,“漏四洋”也是一种说法。根据日本考古界的发掘报告,在日本发现的大量中国钱币中,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大约有7080枚宋币。北宋时,朝廷禁止铜钱外流,但屡禁不止。有的官员甚至带头向海外送铜钱:“绍兴末年,官员说:全光二船公司、西南二泉公司送船回夷,悉有银钱。”有意思的是,宋代铜钱在海外很受欢迎:“每一个一致的数字可以换一百个东西,一百个东西可以换一千个东西,所以很普遍。”同样的宋钱,出国可以买到更多更值钱的东西。海外欢迎宋钱。在朝鲜、日本和交趾,宋钱被用作主要货币。即使在实行金银本位制的东南亚(交趾除外),以及印度和阿拉伯的南部沿海,宋代的铜钱也起着二级货币的作用。
既然宋钱这么值钱,当然有钱人更愿意收藏而不是流通。宋朝很多土豪都有一个爱好,就是收集了很多铜钱,藏在地窖里不让别人看到。结果到了南宋,政府号召土豪拿出收藏多年的铜钱,换成金银——“官家还剩两万,百姓一半普通。我还有两年,一听金银,就要茶、盐、香、矾、钞。你越是隐瞒,越会有人告诉你。”土豪,土豪,多拿出铜钱来换财宝,要不然被告要坐牢了。
总之,北宋钱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北宋政府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估算铜钱的铸造成本,大大低估了铜钱的市场流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