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沙群岛的历史?
历史
西沙群岛,又称宝石岛,是中国南海四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这个大大小小的珊瑚岛群,漂浮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里,美丽而纯净。西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古代,它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路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朝,中国就通过南海向今天的马来西亚派遣了使节,唐朝的易经也到达了印度。古代,满载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经过这里,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唐宋时期西沙群岛有一处遗址——甘泉岛唐宋遗址。但由于没有经过同位素测年,外国人拒绝承认,认为这只是“可能事件”,导致英文维基百科上西沙群岛的早期历史变成了越南历史。因此,强烈建议相关专家对其进行断代,让外国人充分了解中国自古以来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西南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事实证明,我国人民最早发现了这些岛礁,并长期把这些岛礁作为捕鱼、生产和生活的基地。这些岛礁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开发和管理,我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礁行使管辖权和主权。西南中沙群岛一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1988成立海南省,随即将这些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
(1)我国人民首先发现并开发了这些岛礁。
据古代记载,早在泰汉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贸易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线。从那以后,我们的人民经常在南海上航行,穿过南海的岛屿,这些岛屿首先被发现并命名。
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汉书·地理》中有汉武帝派使臣从南海下西洋的记载。这本书完整地描述了从广东徐闻出发,经过南海,经过几个国家,远至今天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富伦和斯里兰卡的航海路线。
公元226年,三国东吴孙权派遣朱茵、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经南海航行至闽南(今柬埔寨)等国,并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撰写的《傅南传》准确记录了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紧张,对外交流增多,特别是宋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后,南海的航海和生产更加频繁。当时,南海的路线和岛屿的位置和名称已被详细调查和记录。南宋周去非在《岭南答》(写于1178):“……东洋有万里长沙、石塘”,其中“长沙”、“石塘”指南海诸岛。长沙是以沙岛为主的珊瑚岛,石塘是以环礁为主的珊瑚礁。赵在多次调查和询问的基础上,参照岭南所写的《诸番志》(1225)中指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琼为巡抚,此其所以然。...到吉阳(今三亚),是海的尽头。外有州,南有五里、苏吉郎、占城,西有镇腊,东有长沙石城、万里,相隔千里,天水一色。”这不仅指出长沙石城、万里是我国南海诸岛,而且说明早在唐代,西南的中沙群岛已划归海南岛周振(宋代改为济阳军)管辖。
明清时期,中国很多图片、语录、地方志都记载了南海诸岛。地图方面,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曾长期在航行,绘有郑和航海图,后被毛收录于《武北志》中。图标显示始兴石塘、万盛石塘屿、石塘等岛群的名称和相对位置。到了清代,陈伦炯《海国志》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注了四大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东沙群岛叫“奇沙头”,西沙群岛叫“周琦洋”,南沙群岛叫“石塘”,中沙群岛叫“长沙”。后来,清政府在全国大规模地图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各种地图。1716、清国内外全图、1724、清治省分图、1767、清元年统一天下全图、1800、清郡县厅总图、65433。
就古籍而言,郑和七下西洋的随行人员撰写了《星查蓝星》、马慈的《英雅胜览》、龚珍的《西域记》等著作,其中关于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时的航海著作,如顾彦1527的《海查的鲁愚》、黄忠的《于海》等,对南海的航行、岛礁分布和地理面貌都有详细的描述。当时出现的所有海防工程都将南海诸岛视为中国海防的“门户”和“天险”。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海防纲要》一书中,西沙群岛等岛屿被列为中国的海防区域。
就地方志而言,明清是地方志的鼎盛时期。许多政府编纂的地方志,如《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等。,都含有西南中沙群岛的信息,被列为海南岛的附属岛屿。《广东通志》记载,郑德七年(公元1512),在万州设立海防营。从郑德的《琼泰志》也可以看出,西沙和南沙群岛在当时已被视为中国的海防区。
中国人对西南中沙群岛的开发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西沙群岛甘泉岛有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了一批唐宋瓷器、铁锅残片等生产生活用品。这无可辩驳地证明,我国人民至少自唐宋以来就在西沙群岛生活生产,长期以来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人。到了明清时期,我国人民在各个岛屿上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包括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陆续出土了大量明清铜钱、瓷器等生活用品;还包括在西沙群岛主要岛屿上发现的中国渔民建造的古代寺庙遗迹。仅赵书岛、北岛、南岛、永兴岛、东岛、陈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就有14座古刹。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南礁岛和西月岛也发现了古代寺庙的遗迹。这些庙字有的是明朝造的,大部分是清朝造的。与此同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也发掘了一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这些石碑大多是由当时访问该岛的政府或军事官员竖立的。
中国人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也可以从《路比较细》中得到有力的证明,这是代代相传的。《庚戌薄》是中国沿海地区渔民的航海针书。据考证,现存抄本《更录表》为清康熙末年所制,可上溯至明代。它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岛礁的名称、准确位置、导航针位置(航向)、数量(距离)。如琼海渔民苏、陆等人的手稿。,具体标明航行至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主要航线和岛礁特征,是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最直接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