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美援朝是中国千年国运的转折点?

一,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在他出道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几千年前,在蒙昧时代,中国的三皇五帝创造了文字体系,开启了中国灿烂的古典文明。

历经夏商周和秦汉帝国,中国始终代表着人类正确的发展方向。由于其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可以碾压周围的民族。每个王朝只要不死,基本都能赢,不需要下功夫出点技能。

到了唐朝,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最高峰。

国力强不用说,人民富,各国都来朝,唯独军事。如果将军们没有灭过一两个国家,他们会不好意思吹嘘战功。普通的边防战争会让唐朝人民感到厌烦:

“就这样?”

王玄策借兵灭印,却被提升一级,被唐太宗和李世民封为散医。这是从五品散官,相当于副厅级别,并不是实权职位。

历史是一条抛物线,巅峰过后,是衰落。

“安史之乱”不仅打断了唐朝的国运,也让中华民族的运势减半,导致“安史之乱”后的中国王朝再也没有突破那个国运的天花板。

所谓“国家运动天花板”,我们之前在文章中说过,是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来自内外的挑战,突破不了就会被锁定在一个低维的层次上,只能吃等死。

而且唐朝以后,中国的文明和技术传播到了周边地区,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了很多,导致了中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不幸的是。

宋朝高梁河驴车失败,彻底放弃挑战,平躺,被锤。明朝本有机会突围,可惜倒在了民间堡垒里。

至于清朝,很难用单一维度来评价。就说是怂吧。真的打下了一片海棠之地,姑且说它强。它还签署了许多卖国条约。

但从整体上看,清朝是一个满蒙国家,对中原汉族一直处于压制状态。所以清初的成功和整个中国关系不大。

时间线来到民国之后,中国立刻成为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欧美白人看我们像刚进化的猴子,相当于我们现在看非洲土著的心态。

我们熟悉的壮丽,所有的屈辱和腐朽,都集中在这一次。

如果说安史之乱前的中国处于历史的巅峰,那么1200年后的民国就是中国国运的最低点,也是中华民族前所未见的黑暗时代。

在那个时代重新站起来都不容易,更不要说完成民族的崛起,走向复兴。

挑战这一任务的组织不仅要打败内外敌人,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安全,还要恢复落后了几百年的技术,完成从古典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的转变。

这简直就是地狱难度的翻版。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保证完成任务。

但是谁能不尝试就满足呢?

1949,我们的新中国在路上。

新中国的目的是在邀请客人之前打扫房间。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废除晚清以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然后寻找一个强大的靠山。

废除不平等条约说起来容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八个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这一立场是不可动摇的。

解放军渡江,英美在长三角的特权全部取消,百年积弊一扫而空。

但其中一个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政府和苏联签订的卖国条约。新中国直接逼苏联并不容易,而且新中国已经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路线,所以只能依靠苏联。

于是两个任务合二为一,重点是苏联的态度。

毛泽东访问了苏联。

他是东方集团大国的领袖,他必须向苏联总领袖汇报工作,然后找机会重新签订中苏条约,恢复苏联在中国的特权。

因为之前的中苏条约太有欺骗性了。

这件事要从1945年前说起。

二战末期,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开会,再次瓜分战后世界版图。他们三人一致同意苏联出兵东北抗日,回报是收回俄国在远东的一切特权,维护外蒙古的独立。

这是斯大林在二战中获得的奖金之一。

苏联出兵对日宣战后不久,斯大林逼迫蒋介石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牢牢掌握了雅尔塔会议的纸面地盘。

主要是这么几个特权:

共同经营中长途铁路。

大连是自由港,苏联进出口免关税。

恢复苏联使用旅顺海军基地的权利。

外蒙古必须维持独立的现状。

从网上找了一张图,上面明确标注:

苏联拿到了中长铁路的经营权,就可以在东北畅通无阻地运送军队和物资,拿到了旅顺海军基地的使用权,常年驻扎着庞大的军队。这种联系足以统治整个东北。

至于外蒙古,表面上看,除了追随苏联保持独立,别无选择。

结果外蒙古和东北基本脱离中国,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那么这些特权对苏联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它有两个主要目的。首先是建立一个安全缓冲区,即在苏联的国界之外,必须有一个小国或势力范围作为缓冲,这样才能保证在苏联和一个大国发生冲突的时候,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

后来的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其实也有这个意思。

那些小国和势力范围是谁,甚至有多友好,都不重要。他们在大国之中是有价值的。

二是获得不冻港。

苏联的地理格局不太好。折腾了几百年,连个不冻港也没有,于是在清末,我看中了两个不冻港——旅顺和朝鲜湾。经过一番选择,俄国决定夺取旅顺,组建强大的海军,维护帝国霸权。

但俄国的野心被1904的日俄战争摧毁,东北成为日本的领土。

直到二战后,苏联出兵东北打败日本,终于夺回了不冻港旅顺。

斯大林说:“我们老一辈等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了。”

可见苏联谋划已久。

蒋介石通过出卖国家主权,得到了苏联支持国民党政府,不支持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承诺。

斯大林满意了,蒋介石也满意了。

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中国估计会彻底失去东北。然而,蒋介石选择追随美国,是为了寻找更硬的靠山。

斯大林气得没办法,只好允许解放军进入东北,企图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维护苏联的东北特权。

属于中国共产党的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忍辱负重,为黄师父接上这条腿。

然后解放战争爆发,人民解放军如日中天。经过三大战役,迅速渡过长江,解放了全中国。

我们谈到了司徒雷登的国内故事线,所以我不会在这里详细介绍。

时间进入了1949,毛泽东等人觉得不行了。外蒙古和东北的主权必须收回。革命同志和中国的权益是两回事。

于是就有了毛泽东的莫斯科之行。

这次谈判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的百年国运。说得草率一点,刚刚完成民族解放的中国就此打住。

因为中国的传统是“防外四夷”,也就是把边境推到能力的极限,一切都在境外解决。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干涉大陆的开发建设。

但是现在呢?

长城以北全是苏联领土,旅顺海军基地卡在渤海湾。惹恼苏联的时候,海空军分分钟就到了北京城下。

事实上,就在1947年初,苏联在旅顺部署了第39军、一个联合舰队和5个航空师。这支由陆海空组成的武装力量非常强大。

这使得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提前进入了“天子护国”的窘境,类似于明末崇祯皇帝。

很多人说起“天子护国”总觉得豪气万丈,但这并不是什么好词,往往是年底国家的专属福利。毕竟首都在边陲,没有宽阔的土地纵深来缓冲,很方便敌人砍头。

可以说“天子护国”没有强,只有强。

所以毛泽东的苏联之行压力很大。

第三,

毛泽东满怀喜悦地抵达莫斯科,但结果却出乎意料。斯大林根本不想谈这个条约。

毛泽东刚刚谈到了条约。

斯大林立即接话: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签订的,经美英同意。我们决定不改变条约的任何条款。甚至改变其中任何一项都会给美英修改其他条款提供借口,很有可能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也将丢失。

换句话说,苏联不准备把吃进去的肉吐出来。

这也是既得利益者的通病。

既得利益者总想维持现状,不给新人机会,而新人一无所有,总想打破现有格局,重新洗牌。

其实站在斯大林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东北和外蒙古的安全缓冲区,以及大连港和旅顺基地,都是苏联对日宣战后得到的。当毛泽东跑到莫斯科时,他想回去。斯大林想,为什么?

但从毛泽东的角度来看,这更有道理。东北和外蒙古本来就是中国的,苏联用武力夺走了。为什么?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人。

经过几轮谈判,毛泽东非常生气,留在了别墅里。

多年以后,他依然满腹委屈,说在莫斯科无事可做,每天除了抱怨和咒骂就只有三项任务:吃饭、拉屎、睡觉。

但是就在毛泽东生闷气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

美国支持的政府的失败,使美国在东亚失去了地盘。我觉得很难受,但是木已成舟,我得忍住。美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

挑拨中苏关系。

毕竟我们是两个大国。如果真的团结一家人,那就太可怕了。

所以美国外交的重点是拉拢中国,让苏联起疑。如果中苏关系可以不愉快,美国也可以稍微弥补东亚的损失。

所以美国说不帮蒋介石。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军要收复,就去收复。

作为美国同父异母的兄弟,英国可能会得到一些暗示,它准备承认中国与缅甸和印度的外交地位。与此同时,一家英国媒体报道说:“毛泽东访问了苏联,最后被软禁在莫斯科。”

斯大林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

苏联已经被冲上岸了,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干脏活。如果英国媒体的报道继续发酵,苏联今后如何相处?

名声不好,团队动不了。

这就是为什么蒋介石不敢攻打毛泽东,项羽不敢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现在史达林不敢软禁毛泽东。

而且英美极力向中国使眼色,苏联却让中国坐冷板凳。其他人可能有其他想法:你想停止与英国和美国的联系吗?

这正是斯大林所害怕的。

于是史达林请毛泽东出来辟谣,顺便表明中苏关系。毛泽东抓住机会:“那就谈条约?”

“谈谈,谈谈吧。”

毛泽东抓住机会奋力一搏,终于攻占了一座城市。

但是说回来,苏联要求极高,总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中国也希望在谈判中挽回失去的权益,导致中国不同意苏联起草的方案,苏联不同意中国起草的方案。

到1950 1结束,双方的谈判没有任何进展。

就在这时,中国突然提出要谈外蒙古。

外蒙古涉及苏联的安全缓冲区。斯大林不可能同意回国,他根本不想谈这件事。但他也有点担心,如果中国经常说外蒙古,总会在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让其他国家说中苏存在领土争端。

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由于外蒙古已经在1946投票独立,中国可以正式承认,但承认外蒙古的外交照会必须视为新中苏条约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中国从蒙古变成了东北。

虽然吃了点苦头,但也没别的办法。外蒙古投票独立,这是人民自己的选择。另外苏联很嚣张,中国打不过苏联,只能栽赃。

斯大林,想一想,没问题。

于是,在对外拉拢英美,对内交换利益的条件下,中苏终于完成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收复了失去了五年的东北利益:

1952年底前,苏联将中长铁路无偿移交给中国,苏联从旅顺海军基地撤退。与日本缔结和约后,需要处理大连港问题。

在蒋介石出卖的东北,毛泽东和周恩来终于顶嘴了,这是弱国外交的胜利。

但是条约中还有一个漏洞:

一旦缔约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结盟的国家的攻击并处于战争状态,缔约另一方将尽力提供军事和其他援助。

经中国政府提议并经苏联政府同意,中苏可以共同使用旅顺海军基地抗击侵略者。

大家记住这两句话很重要。

这一规定给斯大林留下了一个缺口,让他可以在不久的将来采取行动挽回自己的利益,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世纪大战。

毕竟是收复失地,这个贡献太大了。

就在新中国举国欢腾的时候,苏联的斯大林却很生气。50年前,他以哥里·陈浩南的身份首次亮相,迄今为止,他从未遭受过如此大的损失。想想都觉得憋屈。

而且苏联梦寐以求的东北、旅顺不冻港,短短五年就失守了,这对于有征地瘾的国家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斯大林都要找到一个位置。

他想起了朝鲜的金日成。

1945年,美苏划分领土时,朝鲜被三八线一分为二,北面是苏联占领区,南面是美国占领区。

当苏联在占领区选择金日成时,这使他成为朝鲜的领导人,并方便地支持了一个亲苏政权的苏联外围力量。

本来韩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现在却因为大国之间的博弈而分裂。作为国家领导人,金日成当然希望统一朝鲜半岛。但他没有毛泽东的本事,世界环境也没有给他机会。更何况韩国背后是美国,金日成惹不起。

他只能希望苏联和中国帮助他。

金日成给斯大林写过几次信,说我们要南下,请苏联老大哥帮忙提供武器装备,在国际舞台上向朝鲜喊话。

斯大林不理他,朝鲜主动和韩国开战。全世界都知道是苏联支持的。如果美国为此找苏联的麻烦,也不会有好下场。

金日成别无选择,只能等待世界改变。

1950年初,金日成再次上书斯大林,请求批准朝鲜的作战计划。这一次,斯大林二话不说,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并给了朝鲜大量的武器装备援助。

但是史达林告诉金日成,如果朝鲜遇到强大的抵抗,苏联无法帮忙,你只能请求毛泽东帮忙。因此,朝鲜的战争计划必须得到中国的批准。如果中国不同意,朝鲜就不能行动。

金日成去北京问毛泽东,斯大林同意了。你说什么?

毛泽东无言以对。

你们已经讨论过了。为什么又问我?我们都是东方集团国家。朝鲜要统一,中国阻止不了。如果你需要帮助,请说。

金日成摇摇头。没有帮助我也能做这件事。

在中国和苏联的承诺下,金日成回到朝鲜重组军队。1950年6月25日,他以李承晚越界挑衅为名,命令朝鲜人民军进攻南朝鲜。

朝鲜战争爆发了。

斯大林为什么会改变主意?

事实上,这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我们来看看之前提到的bug。条约规定,条约的任何一方受到日本及其盟国的攻击,另一方必须给予援助。中国可以要求苏联出兵旅顺,共同抗击侵略者。

那么问题来了:

日本的盟友是谁?

美国。

谁是韩国的盟友?

美国。

那么朝鲜半岛一旦爆发战争,美国肯定会给韩国一个平台,而朝鲜出兵是经过中国同意的,而且斯大林也说过,朝鲜遇到抵抗只能向中国求助,所以中国很可能会和美国发生冲突。

于是条约中的bug就发挥作用了。

中国是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弱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和美国对抗的地步。为了国家安全,苏联是否应该继续在旅顺驻军?

绕了一大圈,斯大林终于露出了真面目。他还想要的是旅顺的驻军权,苏联在东北的特权,还有太平洋和不冻港。

果不其然,念念不忘就会有反响。

如果美国没有开战,金日成成功统一了朝鲜,苏联恢复不了东北特权,都无所谓。苏联可以在朝鲜湾建一个不冻港。

恐怕拿了很多武器装备的金日成没有理由拒绝。

对斯大林来说,朝鲜战争有两个结果:

美国参战,苏联收回东北特权和不冻港。

美国没有参战,苏联在朝鲜建了不冻港和海军基地。

不管你怎么计算,这都是一个安全的赌注。

至于战争的结果,斯大林根本不在乎。只要朝鲜半岛爆发战争,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新中国在千年国运的低谷起步,好不容易好了一点,才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难题。

毛泽东在想什么?

五,

事实上,毛泽东已经做好了在朝鲜作战的准备。

朝鲜战争爆发半个月后,毛泽东从“四野”抽调四个军组成东北边防军,准备入朝援助金日成。

15年9月,美军登陆仁川,朝鲜战局恶化。

当时朝鲜人民军已经打到釜山,差点把韩国军队赶下了海,而美军登陆的仁川正好在朝鲜半岛的正中央,所以迅速切断了朝鲜的领土。

金日成和朝鲜人民军边打边退,很快就来到了鸭绿江边。斯大林告诉金日成放弃,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

金日成勉强同意了。

朝鲜和苏联决定开战,中国被迫同意。现在他们决定不打了,要把中国拖下水。毛泽东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别胡闹了,中国要出兵朝鲜了。

当时国内普遍的意见是不出兵,怕失败。

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未打赢过一场对外战争,总是以割地赔款,百年来大家都习以为常。

尤其是前几年的抗日战争,仅仅三个日本岛屿的日本奴隶就能在中国耀武扬威,打不过国民政府,而美国却能迅速消灭日本,占领日本领土多年。

这样一对比,差距太明显了。

即使是平局,那又怎么样?

战争和做生意一样,讲究成本和利润。如果成本高,利润薄,那就是亏本生意。现在不值得为了朝鲜和美国开战。

与其亏本做生意,不如在家埋头施工。朝鲜亡国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既然朝鲜普遍不同意出兵,为什么毛泽东坚持要去朝鲜打仗?

事实上,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别无选择。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刘少奇率团访问苏联时,史达林就说过,未来的亚洲革命运动应该由毛泽东领导。

换句话说,史达林和苏联是东方集团的总同盟,而毛泽东和中国则成为东亚的舵手。

作为舵手,你有责任保护好你的小兄弟。

现在朝鲜灭亡了,中国也免于灭亡,它的名声也就毁了。以后谁还敢相信中国?中国在哪些方面需要外交支持和经济援助?

所以出兵朝鲜是表明态度,也是国际上出钱的军阀。

国际观之后,再说说中国。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规定,如果朝鲜战争无限期继续下去,苏联就有理由留在中国。刚刚谈过的旅顺、大连、东北的权益将成为一纸空文,东北仍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刚建国不久,城市被切断,失去土地,造成了“天子护国”的窘境。这是什么样的麻烦?

如果愿意苟且偷生,中国共产党革命几十年后会怎么做?早点举枪投降就行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不甜吗?

就因为我不想下跪,我就要打。

对中国来说,出兵朝鲜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主权,也是收拾百年积弊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中国没有出兵朝鲜,结果只有一个:

美军在鸭绿江边大摇大摆,苏联在东北称王,中国成为列强争霸的战场。这是“日俄战争”的翻版。

换句话说,新建立的新中国将与亡国前的清朝处于同一水平。

而且沦为战场的中国,不仅得罪了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失去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任,得不到任何外交支持和经济援助,成了国际流浪汉。

这个260岁的老流浪汉的未来如何?

全运会的天花板在额头上。

因此,毛泽东说,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参加战争,而且我们必须参加战争。参战好处大,不参战坏处大。

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

1950 10,拨开人群,任命彭为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六,

新中国出兵朝鲜,震惊斯大林。

他从来不相信,那个穷叮当国居然敢出兵抗美,而且志愿军战斗力很强,战果很丰富。

斯大林不禁感叹,以前看不起中国同志真是不对。

从那以后,他有了新的想法。现在,中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接受了军阀,它应该继续武装和驻扎在东亚门户的东方集团。

拿中国当安全缓冲区,比东北好太多了。

1951 8月,苏联无偿赠送了372架米格-15飞机,加上之前援助过的10航空师,使中国空军在成立之初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力。到1954,已经发展到28个空军师,3000多架飞机。

56个陆军师,换成了苏联的先进装备。

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谈判引进50个项目。随着抗美援朝战争消息频传,苏联决定加大援助力度,几乎给了中国想要的一切。战争结束前,中国从苏联引进了“156工程”,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

预计“156工程”完成后,中国工业接近日本1937水平。

此外,还有无数的图纸、技术援助、工程师对中国的援助...这种大规模的技术转移在人类历史上是找不到的。

是苏联的援助给了中国腾飞的机会。

有人说过,国民党执政也可以从美国得到技术转让。

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前提是国军必须在战场上打败苏联,成为美国遏制苏联扩张的桥头堡。

国军能打败苏军吗?

算了,算了吧。

而且很多时候,钱买不到技术。

不信的话,看看当今世界。当中国掌握了一些高端技术,美国就会想方设法打压,生怕中国利用技术优势超过美国,更别说主动转让了。

因此,这些技术转让的价值不亚于进口工程项目。

而这些东西都是志愿军战士换来的。

最重要的是,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中国国运的天花板。

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消灭了外国军队,把强大的敌人挡在国门之外,恢复了“安史之乱”后失去的“保卫四夷”,获得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复兴了民族精神,使中国人站起来做人。......

如果说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国运只是一间小平房,那么抗美援朝后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座高耸大楼的骨架。

虽然基础还很薄弱,但已经具备在世界舞台上挑战美苏的资格。未来需要做的,无非是想办法填充血肉,让这座高耸的建筑更加坚固。

这一切的转折点是抗美援朝。

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分界线,中国过去什么都没有,未来什么都有。

只有用千年的眼光来看待抗美援朝战争,才能明白这场战争有多伟大。

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安史之乱后1200年中国的衰落,在最黑暗最无助的时代,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击。

从此,中国如旭日东升。

1954年,毛泽东去北戴河开会,顺手填了一首《浪淘沙》,特别适合作为一篇散文的结尾: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渔船在秦皇岛外。

看不到一片汪洋,不知何去何从。

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吴伟挥舞着鞭子,在东方留下了一份遗产。

萧瑟的秋风又在今天,改变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