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长子县历史悠久。
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东距长治市265,438+0km,北距太原市234km,距北京670km,面积65,438+0029平方公里,横跨太行山探索中原、华北平原。当地被称为“中国青椒之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这里是中国王耀的故乡,丹朱的封地,精卫的故乡,西延的古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底蕴深厚,2007年被授予中国千年古县称号。
夏天属于冀州。商朝属于黎巴嫩的土地,
周初,周武王封了一个诸侯,给大史新甲一座城。
春秋时期,属晋。周列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分晋,为韩国泸州一郡。公元53年(前262年),属赵。
秦朝时,上党县是长子的老家。
韩攻秦制。
三国时期是个魏县。
晋朝时,仍为上党郡。公元11年(386年),梁武帝在长子县称帝。建立西延,长子郡为西延都城,后为后燕地。531年,长子县西部与吉时第一部合并。建乐阳县位于长子杨乐村(今岳阳村),属上党县。
北齐至北周属壶关县。
隋朝黄凯九年(589年),县城设在长子城。改成吉市县。18 (598)年,黄凯恢复为长子郡,前后分属上党郡。
初唐先改鲁为州,后全国分十路,治理州。长子郡属鲁国,属河东道。
宋朝还是泸州的。
元朝实行行省制,省下有路,路下有州。长子县下辖晋宁路和泸州。
明清时期,隶属于河北南部六安府和山西六安府。
民国八年(1919)在废郡修建道路。长子县属济宁路,属山西省。
民国十四年(1925),废道直属山西省。
27年(1937),属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
民国30年至34年(1941-1945),先后隶属晋冀鲁豫边区第23机构、太岳行署第2机构、太岳行署第1机构。
1949属于长治机构。
1958年8月,长子县、屯留县合并为屯昌县,属晋东南特署管辖。同年6月165438+10月,屯昌县撤销,并入长治市。长子县是联社,直属长治市政府。
1959年6月,屯昌县恢复。
1961年,屯昌郡被分,长子恢复为郡,属晋东南署管辖。
1971年属晋东南行署。
1985,1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长子县归长治市管辖。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洪洞县又名莲花市,是山西人口最多的大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之一,被称为“中国人的故乡”。该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与霍山、古县接壤,西以吕梁、霍州、汾西为界,南与尧都区接壤。
洪洞县历史悠久。在唐、禹、夏、商时期,洪通和赵城都属于冀州。西周洪洞为阳侯国,古城在县城东南18公里樊村附近。
赵城就是当时的赵国,现在赵城东北的李三尖子镇就是老城。春秋时洪洞为丧公之弟食邑,初为,后为杨桐沟食邑。鲁二十八年(前514),属阳县。赵城是赵简子的美食城。洪和赵都属于晋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洪洞为阳郡,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于现在统治霍州的碧郡,属于河东郡,是西汉的原因。
东汉杨嘉三年(134),碧县改为永安,仍称杨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洪、赵分属魏。八年(247)设平阳郡,辖阳县、永安。正因为如此,西晋。永安郡府曾在今赵城东北15里处发生过世仇。十六国时期,两县均属平阳郡。北朝属锦州总政。北魏仍属平阳郡,洪、赵属秦昌郡。赵城县始建于隋以宁元年(617)。伊宁二年,阳县改为洪洞县。两县均属临汾县。洪、赵二郡,自隋传至今。唐朝时,洪、赵属锦州,赵城县迁至今赵镇。五代十国时期,熊健建立军队来管理洪洞。赵成没有考试。
北宋时,洪和赵都属平阳郡。其间,熙宁五年(1072),赵城曾是洪洞镇。元丰三年(1080)回郡。金代红和赵都是平阳府的人。晋宁路,洪洞碎片元代,赵城属霍州。明清时期,赵红属平阳府,平阳府治于临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霍州为直隶,领灵石、赵城两县,治州在霍州。洪通仍然属于平阳府。
民国初年,洪、赵均属河东道,道教统治运城。抗日战争爆发后,洪和赵隶属于第六特务机关。洪、赵失陷后,县衙驻河西韩家庄,赵城县衙驻、双昌。日伪时期,洪、赵属集宁路管辖。抗日战争初期,* * *生产者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1941年9月,太岳行成立,隶属晋绥九师。
日本投降后,洪、赵两县建立了民主政府,石村有洪洞县人民政府,兴旺峪有赵城县人民政府。解放后,两县政府驻县城,均属临汾机构管辖。7月1954,1,洪、赵两郡并入郡,郡治洪洞,属晋南署。1958 10赵红县与火分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于洪洞城。1959年9月,火粉脱离洪洞,恢复原位。1971年,临汾、运城分立,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至今,县人民政府一直驻扎在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