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改革精神的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1,管仲:选贤任能,相衰。

管仲(?——公元前645年,义乌人,又名,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齐尚卿(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重视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使强兵富裕起来。他说:“国家财富多了,就远了。开地则民留,仓则知礼仪,衣食则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管仲”,授权他主持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行政区域,组织军队编制,设置吏治;建立人才选拔制度,三试就可视为“上级之赞”(助手);赋税按土地分类,禁止贵族掠夺私有财产;发展盐铁工业,铸币调价。关中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增强了齐国的国力,为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李悝:任县重视农业,法治观念强。

李悝(公元前455- 395)字李恪,战国初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李悝是魏文侯人,刚到武侯时,曾师从夏紫的弟子曾参。魏国的创建者魏文侯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大约400年前,他任命李悝为总理,并实施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选拔人才,严格奖惩。李悝主张,为了改变“向过去学习”的旧制度,重要的官职应该由有才能的人担任,对有贡献的人应该给予丰厚的薪水。他还主张严格奖惩。由于这一改革,魏的“石清实录”制度被大大削弱。以后君主无权治理食邑百姓,只缴纳衣食税;官僚制度改善了,政治形势也更好了。

第二,尽力而为。“尽力而为”是一种“重农方针”。李悝为魏文侯写了《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教学》。他算了一下,一百平方英里内,有九万公顷土地,除了山泽三分之一的人居外,还有六万公顷土地可以开垦。“如果你勤于耕作,你将受益(增加产量)三倍。不勤快就亏(减产)。”也就是说,百里之地的年产量,会因勤劳和不勤劳而增加180万石或减少180万石。这个数字很重要,所以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第三,制定“法律经典”。李悝制定了一部名为《法经》的法律,共分六章,分别是“盗”、“贼”、“网”、“捕”、“杂”、“备”。《晋书·刑法志》说:撰《法律经》,“以为王政不可急盗盗,故其法始于贼贼;贼贼一定是非法抓捕,于是写了两篇,网和抓。他们轻奸狡,逾越疆域,玩游戏,借假不贱,奢超体制,以为自己是杂法;.....“法律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者从重处罚的一般法律。这部法律的制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剥削阶级的利益,但对魏来说,它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国初期,魏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与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3.吴起:军事天才和改革战士。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65438年+0年)魏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也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历任鲁国将军、魏国将军、西河县令、楚(今河南南阳)门庭使、令尹(同职)等军政要职。郭沫若同志曾高度评价吴起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

公元前401年,楚王丧位。此时的楚国国力衰弱,国内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北方西北屡遭魏、汉、秦入侵。吴起大约在公元前395年后到达楚国,得到楚悼王的信任,协助楚悼王进行改革。吴起认为,楚国的主要问题也是“取经”制度。他说这种制度造成了楚国“太多的大臣和太多的王子”。如果是这样,那就是逼(逼)主,虐民。这个穷国也是弱国。“他的改革重点和李悝一样,主要在于弱化‘师夷长技’的旧制度,选拔人才,任人唯贤,严格奖惩。经过这次改革,楚国政治得到整顿,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所以南平百越,北与陈、蔡,乃是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实力。"

但吴起之变法遭到了楚国贵族保守派的反对,双方的斗争也十分尖锐。公元前381年,楚王悼亡,保守派马上发动政变,杀了吴起。吴起改革几乎全部废除,占据半壁江山的楚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历史机遇。

4.商鞅:严刑峻法成就了强秦。

商鞅(约前390-338年)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魏王公的后代叫魏阳,又名公孙阳,后被封为商鞅。执政十九年,秦国治国,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之一,它的成功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在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第一次是在孝第六年:赏耕织布,多产者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战功大小授予爵位的制度;采用李悝的“法律经典”作为法律,并执行坐在一起的方法。第二次是在孝十二年:合并乡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按照丁男的征服法,规定一个家庭中的两个男人必须分开,否则就要被征服两次。颁布法定度量衡,统一计量。商鞅的两次变法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商鞅执行新法过于苛刻,得罪了一些保守的贵族。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受到贵族的迫害,被汽车裂缝折磨,最后作为烈士死去。虽然商鞅死了,但秦惠王和他的继承者们继续执行商鞅的新法,于是秦国的国力进一步发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汉武帝:尊儒重法,全面改革。

刘彻(公元前157-87),汉朝第五任皇帝,绰号刘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他伟大的才华和文学技巧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改革涉及面很广,包括整个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政治上,首先颁布了“恩宠法令”和“附益法令”,使藩王分封多子,分割了王国的封地,从而进一步削弱了藩王的权力;其次,中朝的建立削弱了相对力量,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次设立了13个秘书处部门,加强了地方控制。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创造和使用爵位的皇帝。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建立下属军队和禁卫军,既充实了中央警卫部队,又准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反击匈奴。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发布“清算”和“训诫”的命令,开征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桑弘羊建议冶铁煮盐归官营,禁止郡县铸钱;平准官和均损官的设立,以及政府对交通和贸易的经营,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土地替代法”,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汉武帝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建立了考察评价制度,这是中国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的起源,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还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统计。

背靠强大的皇权,上述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极大地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为后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对外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句“敢作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壮语出自汉武帝时期率军一举消灭北匈奴的大将陈汤之口。现在读起来还是很刺激很豪迈的!

6,王莽:托孤改革,汤漾停止沸腾

王莽(45-23年前),魏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元城人,新朝创始人。他从公元8年统治到23年。

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立年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篡汉自立后,面对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他改革制度,下令改革:将国土改为“王天”,限制个人数量;奴婢改名为“私人”,禁止买卖;实行五等六等,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货币体系的反复变化造成了经济混乱,农民和企业失业,粮食和商品浪费;恢复第五秩,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

由于贵族和权贵的破坏,改制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他还发动了反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重税、滥征和苛法,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豪杰入侵长安时被杀。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的王莽被责难了千百年,但历史记住了他和他的改革探索,最终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7.孝文帝魏:胡汉家,史圣人。

魏孝文帝(公元467-499年),本名拓跋,是先帝拓跋弘的长子,在位时间为471至499年。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孝文帝登基时,中国北方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改革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孝文帝的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始于公元484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这些措施主要是从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枉法。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家庭调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基层政权,保护国家税源。因此,孝文帝年轻,改革实际上主要是在其祖母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接掌大权,继续推进改革,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4年,孝文帝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迁都洛阳,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改革。迁都后都穿汉服,说汉语,改姓,主张与汉族通婚。在改革中,他以身作则,改皇族为袁氏,改称,率先娶汉臣之女为皇妃,并将女儿嫁给汉人。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趋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并使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艺术、日用器皿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地租调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封建化。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隋文帝:李是姬,泽是后人。

隋文帝(581-604)隋文帝,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改革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589年,隋文帝完成南北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持续近300年的分裂。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黄凯元年(581),隋文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部制,基本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建立的这一套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官僚体系,说明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自隋朝定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其次,隋文帝下令制定《开皇法》,对后世法律影响深远,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奠定了法律基础。第三,隋文帝采取了许多经济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第四,整顿官兵制度,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第五,建立科举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建立强调人才而非门第,削弱了大家族的世袭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方国家后来建立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也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隋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削弱地方强大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帝统治后期,国家富强,户数大增,储粮之丰为历史罕见。全国一片祥和,南北百姓可以歇息,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隋文帝开创的隋制,为唐以后的历代所沿袭,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9.柳岩:金融专家,忠诚又被诽谤。

柳岩(约716-780),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作为唐代著名的理财家,掌管吏部的大臣们在安史之乱后担任过讲和、收钱、铸钱、盐铁的使者,为唐朝的统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方面,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漕运改革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第二,盐政改革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三,实施“长平法”,改革金融制度,建立经济信息网络。柳岩大胆改革了过去的敛财不管人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养民优先”的财政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柳岩的理财原则、措施和方法适应了破碎的唐朝经济和当时社会的需要,唐朝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得以养息。他的贡献很大。难怪人们经常将柳岩与管仲和萧何相提并论。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成就高的人被忌讳,正直的人被嫉妒,正直的人往往死于不义。柳岩也没有逃脱这一封建痼疾带来的灾难。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即位。唐德宗听信了丞相杨炎的谗言。780年,他把柳岩从首都驱逐出去,然后写了一封信要杀死他。柳岩被无辜杀害,人群愤怒了。后唐德宗迫于形势,杀了杨彦,柳岩得到了历史的审判,百姓刻石传诵。《旧唐书》、《新唐书》、《东明县志》都有记载。

10,王:永珍创新,昙花一现。

王(735 ~ 806),(今绍兴)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后,封他为翰林学士,既是花钱使,又是运盐运铁使。他提拔刘禹锡、柳宗元、王来等人,推行变法,减免赋税,停止各种快役,痛斥贪官荆、,废除宦官把持的宫市,停发因盐而月收入,然后担任地方官的使节。

然而,它的改革遭到了掌握皇军的宦官鞠文珍和刘广起的反对。此外,顺宗身体不好。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鞠文贞等人联合魏高和裴军,逼迫顺宗立李淳(春历)为太子,八月禅位于宪宗,为“永贞禅”。王也失势,被贬为豫州人。王娃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就死了。韩泰、陈建、柳宗元、刘禹锡、韩晔、陵准、程颐、魏志毅等八人先后被贬为八遥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王、等人执政146天,史称“永贞革新”。

11,范仲淹:庆新政,功成身败。

范仲淹(989—1052)出生于希腊。与包拯同为北宋名臣,吴县(今江苏)人。在宋仁宗,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贫困。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范仲淹对当时国家大事的弊端深感痛心。1043年(宋仁宗三年),他提出“十要疏”,主张建立严格的官制,重视农桑,整顿军事装备,提倡法制,减少狱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并相继实施,史称“庆历新政”。因为新政侵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所以受到他们的阻挠。五月初,范仲淹被逐出朝廷,各项改革被废除。范仲淹先是被贬为陕西四路的傅玄大使,后来在前往颍州途中病死,在那里去世。范仲淹的新李青政策虽然失败了,但却揭开了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12,王安石:不怕人言,金陵梦碎。

王安石(1021-65438+抚州临川(今抚州东乡县上池李阳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上了参政顾问,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制定实施了农田水利、青苗、免役、等损、易市、免银行钱、矿税制度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和商业,从农村到城市,广泛的社会改革已经展开。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良派改革军制,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加强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了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科举和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的《周》、《亦舒》、《诗艺》等所谓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材。

政治改革违背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王安石两次罢课。再加上用人不当,朝臣党争愈演愈烈。最后,在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党获得了权力,新的法律被废除。政局的逆转让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说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义愤填膺地说:“原来如此!”?“很快他就死于抑郁症。

13,张:力挽狂澜,功亏一篑。

张(1525-1584),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又名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年间,张担任内阁首辅达10年。

明代中期,贵族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被大地主隐藏,他们拒绝纳税,严重影响了国民收入。随着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起义接连爆发,明朝处境危险。当政者为了自救,选择了变法,张的变法措施得以实施。内政方面,首先要整顿官僚主义,加强中央集权。张创制了“考法”,严格检查各级官员执行诏令的情况,并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治事务,以提高内阁的实权。革除墨守成规、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举支持改革的新生力量,为新法的实施做好组织准备。对邮政和文官行政进行了整顿,其政策是:“尊主权,教官,赏罚,号令”,“强公职,干涉私事。”在经济战线上,张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任命潘继勋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河,于是“几十年的弃地化为耕桑”,漕河也能直达北京。“一鞭法”是张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鞭法。张也采取了一些军事改革措施。任命戚继光、李、等。,加强了边防;在茶马市场与鞑靼达汗进行贸易,采取和平政策。自此,北方边防更加巩固。二三十年间,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张变法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1582年6月,张病逝,反对派大举反攻,变法成果迅速毁于一旦。

14,雍正帝:无畏,刚毅,务实。

雍正(1678-1735),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庙号世宗,是入清后的第三任皇帝。

他在位期间(1722-1735),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几项有影响的改革:“分田分田”,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对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还田还流”,废除世袭土司,朝廷革除流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政府中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部,作为处理军政事务的核心机构,以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对贪官的惩治力度。正是由于他13的勤政务实的统治,才使得“康乾盛世”持续了百年。

数百年来,雍正帝因反对贵族利益集团、士绅利益集团等各种利益集团而被妖魔化。他必须恢复一个伟大的国王和一个杰出的改革家。雍正帝侵犯了贵族利益集团、士绅利益集团等各种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遭到这些利益集团的疯狂反击。然而,雍正帝无所畏惧,仍然勇敢地前进。历史是公平的,人心也是公平的,历史越久越清晰。发人深省,令人难忘。

15,康有为:百日维新,壮志难酬。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一,本名广厦,本名常肃,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赶考时,得知自己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串联派数千人“上书巴士”,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但仍未达成。在同一年,中康是一个学者,他是工部的主人。此后,他多次上书呼吁政治改革,并带领门生同志创办《世界公报》、《泰晤士报》和《加强学会和保护国民大会》。就影响而言,各地突然兴起了办报、办社团、办学校、办书店的热潮。6月1898,11,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变法维新变法”(也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光绪在“皇党”官僚和维新派的支持下,力推民意,决心改革,但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21年9月,掌握清朝实权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了光绪。康被通缉并逃往海外,罪名是“结党营私,滥用政权”。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因而是一场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它传播了新的资产阶级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旧的封建文化和旧思想,是又一次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