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飞上蓝天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指的是食肉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进化成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科学家渴望在现有信息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向世人展示其演化的全过程。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徐星写的科普文章。文章主要介绍了科学家根据研究提出的一个假设: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代。

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上蓝天,变成鸟提供了证据。

文章不仅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取得的重大发现,也为学生探索古生物学打开了一扇科学之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提到恐龙,人们往往会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息龙。当我们谈论鸟类时,我们自然会想到轻盈的鸽子或色彩斑斓的孔雀。

这两者看似毫无关系,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表明,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个分支经过漫长的进化,最终成为翱翔在空中的鸟。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的恐龙和鸟类化石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与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代。

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关系密切的恐龙应该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未被发现。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带有羽纹的恐龙化石,立即让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界展示了恐龙有羽毛的证据,为古生物学家绘制的这幅图景画龙点睛。

地球上的第一只恐龙出现在大约2.3亿年前。它和狗差不多大,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着身体。几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一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不是从树栖生活的过程开始的。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长有羽毛的恐龙在奔跑中学会了飞翔。

无论如何,毫无疑问,不会飞的恐龙最终成为了受宠的鸟类,它们飞上了蓝天,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生命世界。

徐星,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他还是NLD中央委员、NLD中国科学院副主席、《皇家学会学报-生物学丛书》和《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委员。

徐星在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著名学术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发表的成果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新闻。

2001年入选全球11入选科学家,亚洲唯一代表。其对恐龙研究的贡献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和世界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参考百度百科-飞上蓝天的恐龙

资源百度百科-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