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古战场中的“石亭”‖思思前世今生‖安徽潜山传统文化汇编(33)

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载:施思庙,位于县城东四十里。元初,在宝龙河边,有一个古耜码头,码头上有一个古老的祈雨平台。

民国九年《潜山县志》中记载,施思庙报至县城东四十里的赵宇乡龙河,有古耜墩,墩上有雨台。远大德创。

1989《源潭区志》载:庙有时想到三庙乡(元,建于大德,当时想到村,建国前废弃)。同期《潜山佛教史》载:施思寺,元大德(1297 ~ 1307),县城东四十里,报龙河,三绝思。

“思时”的含义:元朝大德年间,僧人在曹休战败地石婷修建了“思时寺”。取“想多了,想错了,想得意了”之意。向世界发出警告。因此,在1307之后创建了施思神庙。

《石亭序》记载:“亭”,秦汉时有十亭,十亭为乡,亭长。汉高祖刘邦,出身亭长。“石亭”早在公元228年就已命名。其中一个“石亭”看到了《三国演义》第九十六章。“孔明含泪斩马谡,周复斩其发赚曹秀。”曹秀被伏击了。”《三国志·魏书九·曹休传》...太和二年,帝征吴为二道,遣司马从汉水,休督诸军至浔阳。贼会诬陷投降,不要深究。若战事不利,则归还寿司店。军队夜惊,士卒混乱,遗弃了大量辎重。..... "。

1.《古皖文化资料·潜山文史资料》第七辑题为《石婷遗址在哪里》。作者汪象华叙述:“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前,施思寺大佛殿前有一座‘土地庙’,庙内竖壁上有一块约十尺高的大石碑,碑文不清。此碑是后人为石亭所刻。元代大德年间,僧人创办思思寺,被石亭番寺迁建。民国33年冬,三庙乡公所迁入施思庙,时任副乡长黄国梁力劝民夫筑墙取土,不慎将碑撞倒后折断。34年冬天,破碑不见了。1980,经有关方面多次走访,发现解放前当地群众将碎碑搬回家做猪圈地基,碎碑字迹不见了。”

2.8月8日21、21、22日三次走访,在徐英芝夫妇和王秀琴夫妇的热情引导下,与当地村民交谈。当地民众盛传“施思寺的砖瓦是曹操83万大军所筑,一砖一瓦,从寺东南的铁凝山口搬来的。”这个传说有“拉皇帝当大母舅”之嫌曹操的83万大军就是赤壁之战。而且行军打仗太忙,只是后人一厢情愿找不到根本原因的结果。不过,传说可以证实,十四寺始建于大德,原寺址还是在铁凝山嘴。施思寺搬迁至罗汉墩附近是何时、由谁主持的,无从考证。

综上所述,施思庙东南的铁凝山嘴曾经有一座庙,或者是为了纪念石婷战争而建。元代大德齐寺的砖块和古迹被移到了施思寺的旧址。按照朝向,唐都村大塘组道路沿线有十几平米的小楼叫“施思庙”,位于解放前施思庙下土地庙的位置,也就是老庙街的上方。

长期以来,当地人一直口口相传,铁凝山口(口)是三国时曹休被伏击的主战场。魏军被困时,一位勇敢的将军为救曹秀而死。时间匆匆,要浅埋。战后几年,魏军再次来到这里,选择了南北方向的一座长山的山口,用石墙重新安葬了当年战死的将领,并用大量生铁水浇铸墓地。从那时起,这个山口就被称为铁凝山口。

我和我的朋友参观了施思庙遗址和铁凝山嘴几次。当地人说,在铁凝山口附近,有一些奇怪的古代物品,以及铜锅和盘子,还有许多石雕和砖雕散落在各处。城市博物馆收藏了一些古董。

没有关于创建施思寺的僧侣的调查。

2019在原寺址附近出土了一块嘉庆八年“文昌会北”的残碑,碑的左下角有和尚的名字“一真”。

如今,原址附近还有十余平方米的砖砌建筑,前门上书“施思寺”为孙运波大师所有。据当地的许(84岁)说,孙运波死于1948年,时年约50岁。许,一个12岁的换妻男孩,无药可治。他有一次喝了坐缸里的“神仙水”,马上就好了。1966 10,孙运波坐缸里的骨架又被烧掉丢弃了。孙云波是附近的人,一个小和尚。传闻他母亲曾经在庙里求过仙丹,她不认识儿子,但她还是认识母亲。从那以后,云波头疼得像座山,然后就不吃东西了。他一天只喝一碗水,半个月后就坐在罐子里死了。当地人准备了栗木炭,在庙里火化安葬。但是没有人记得孙云波的方法号。

据茶水镇皂河村大武庙人的故事,又有一位张伟成老先生来过大武庙。注:土改期间(1953),大武庙居士孙子成离开大武庙,前往三庙施思寺。住持在施思寺的时间没有得到证实。当他离开大武庙的时候,孙立成已经将近70岁了,没有人记得同样的法定数字。

根据口口相传,施思寺最高峰时有99名僧人。原寺遗址后面有一个土堆,当地人也叫“罗汉堆”,说这个土堆里全是和尚的坟墓。

元大德已有700多年历史。经过元末、明末和咸丰的战乱,施思寺屡遭杀戮和重建。高嘉庆八年(1803),当地九都圩和沙河圩的很多成员都留下了名字,只有一个和尚叫一真。这说明当时庙里的香火不是很旺,全靠乡绅维持。这份史料也证明了200年前此地人口密集,当地民间文昌会举办多年。这个地方还是高河铺到宛城的交通枢纽。

据《源潭区志》记载,原施思村大塘村民小组属源潭镇唐都居委会管辖。其现代区划的变化如下:1939年4月,三庙乡公所设在施思庙,辖10保:唐都、张冲、三庙、、朱村、乐陵、大庙、大兴、查。1944年7月,三庙乡和岭头乡合并,改为三岭乡。乡公所设在塘坊岭,辖9家保险公司(三庙乡并入5家保险公司,岭头乡并入4家保险公司)。同年5438年6月+10月撤销三陵乡,恢复三庙乡建制。一直到3月1949都没变。65438+65438 0949+65438 10月+0,废保改村。1950年三月,又设十四寺、三庙、野店之乡。1956年3月,思思、三庙、叶店合并为三庙乡。后来原来的思路也叫三庙人民公社,三庙乡。从1939到1956,在这17期间,思思是一个乡镇办事处。

1962徐继云老师支教的第一站是思思小学。据他回忆,施思庙被改成了学校,教室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这里有六名教师和100多名学生。

有一次,在徐英之的指导下,在寺庙遗址的一个池塘边发现了一个半无字的古碑,放在池塘边的几个大木桩上,只看到边界上的线条。这也许就是汪象华提到的石亭子的遗迹。

有一次和朋友散步,在罗汉墩山上的一条沟旁发现了一个汉白玉的柱基。目前,在施思寺的前院有一对汉白玉香炉。在文昌会北的一侧,有一块半无字的石板。在院外的路边,雕刻的汉白玉立柱地基半露或露出一角。

据当地人说,寺庙叫庙街,街上有很多日用品百货商店,还有面馆、肉铺、面馆等行业。土改时,庙里的房子分给了当地人,这些居民从1972迁出到1984。

1990后,有人在庙址下砌了一个土坯墙的小瓦当,占地十几平米,供孙运波坐。2018发生火灾,坐像和屋顶化为灰烬。2019年,徐英芝捐资在原址修建主楼,并换成红砖琉璃瓦,供孙运波坐地。农历初一、十五,王秀琴开门迎客,周围信众都去拜香,他们的鞭炮声听到东边“朱大鼓”处的鞭炮声。

我们在文昌帝的宝座下做了一个捐友的提议,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组成了一个胜利会,积攒的银子被两个人买走了,实际上扛了五亩人家的亩,租米的量收了八斗。今天会众聚会离开,不会捐一份围田水契,捐给施思寺的和尚收租金,以为香灯会作为会盟的本钱,收了亩田听和尚召唤,不准典当。和尚不废田,永远听和尚的管理。如果以后和尚开会要收租金,和尚不得以捐款为借口。庄家所有的纸笔都是商量好的,契约也是以此为基础的。恐无证据,捐之,石不灭。筹集这笔捐款并永久保存。

嘉庆八年二月初四。

拟捐赠成员:许希如、许冠尚、许胜迈、许、石斌* * *、许、许、许希品、张佩銮、许在华、陈思荣、许万轩、张培宇、徐国栋、许端仁、许来泰、张培林、一真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