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名师。
50年来,考古文博所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中高层次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设了一支有专长、有梯队装备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20多名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较深造诣和一定声誉的专家教授。这些专家长期处于我国考古第一线,不仅为我国考古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也是桃李满天下。苏、苏白、邹衡、和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苏先生创立的学科理论促进了全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从1934开始,苏先生在陕西渭河流域从事野外调查工作,并参与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工作。在他的报告《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中,他分析了周秦文化的特点,提出了先周后先秦文化的问题。65438年至0950年,参与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从65438年到0954年,他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段)的发掘工作,这是了解洛阳地区仰韶文化、商殷、周、汉唐时期的物质文化特征及其发展阶段的一项基础性和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段)》(1959)报告的结论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仰韶文化的分期和性质以及商周汉唐几个不同的文化遗存。其中,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尺度奠定了基础。从1957到1960,先后主持了河北邯郸市和贵台龙山商周遗址、陕西华县胡荃村遗址、洛阳市袁俊庙墓地、洛阳市王湾遗址的发掘工作。这些作品对于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特征和类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的学术论文《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文化的植物区系类型》、《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对一些考古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地域分布格局和体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赋予了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苏白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考古学和佛教考古学的开创者。多次主持北京大学石窟寺遗址考古实践,对全国主要石窟进行测绘或局部测绘、记录和研究。1959年还参与了西藏文物的调查。苏白先生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墓葬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而为研究这一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等级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结合文献记载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当时资本结构的发展演变。苏白先生对宋元考古有多项专题研究,其中《白沙宋墓》(1957)一书是宋元考古的重要著作,成功地运用了文献研究与考古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佛教考古方面,苏白先生创造性地运用考古学方法对中国石窟寺遗存进行了研究。苏白先生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石窟寺研究》(专著)、《藏传佛教考古学》(专著)、《唐宋雕版印刷》(专著);北魏洛阳城与北邙陵、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与内容、隋唐城址类型的初步研究等。,都成为历史时期考古的经典著作。
邹衡先生被誉为“商周考古第一人”,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65438年至0952年,邹衡先生大学毕业后,考入考古专业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考古研究生。5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夏商周考古的教学和研究,为商周考古工作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在大量田野考古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夏商周考古学的体系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在世界考古和史学界引起震动的学术观点。例如,论文提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郑州商城是商汤,而文化是由周文化转化而来。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河南二里头遗址(1至4)属于夏文化,首次将殷墟划分为文化阶段,发现了西周燕国、晋国都城遗址,指导并参与了西周、晋侯墓地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主要著作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文选》、《天马-曲村1980-1989》等。,并参与了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的编纂工作。其中,《夏商周考古集》被学术界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夏商周研究的里程碑”。
严文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家。1958以来,长期从事考古教学和研究,与田野考古结合紧密。在教学上,开设了新石器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一)、田野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八门课程,其中大部分课程为首次开设。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留学生,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一等奖。在田野考古方面,严文明先生主持或参与了洛阳王湾、邓州八里岗、山东长岛北庄、江西万年仙人洞等数十项考古发掘工作。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陶器和稻作农业遗迹,揭示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各种聚落遗址,为恢复中国史前和早期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科学研究方面,一是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中国新石器文化分期与区划方案,对农业发生、聚落形态演变、文明起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主要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国新石器考古体系。也丰富和发展了考古类型学、考古文化等基础理论。出版著作有《仰韶文化研究》(1989)、《古代》(合著,1994)、《走向20世纪的考古学》(1997)、《史前考古学随笔》(1997)。
自1961以来,李先生一直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考古学,参与建立和完善中国考古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1993,获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李先生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江西武城、湖北盘龙城、青海刘湾等地的发掘工作。30多年来,李先生以教学为主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对中国南北地区的夏文化、商文化、西周金文化、燕文化、青铜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专著《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系统勾勒了以夏商周文化为中心的中国青铜文化网络体系,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65438年至0995年,李先生提出了考古研究中文化因素的分析方法,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同年担任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2000年还参与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溯源工程: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研究”的工作。2000年出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他们不仅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现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不仅有老一辈学者的远大志向,中青年教师也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目前,考古文博学院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还有2名客座教授和2名兼职教授。老一辈学者的学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真实的再现。通过教学和科研,他们正在实现中国考古学的传承。
长期以来,他们坚持在田野考古一线,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刘旭教授、赵华成教授、王迅教授就是典型代表。他们虽然有病,但始终坚持在考古现场指导学生,既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又频频有重大考古发现。刘旭教授自1985年从学校毕业后一直负责田野考古实践课程,积累了10多年的野外工作经验。1997年,他主持的北京刘立河燕国都城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优秀遗址奖;1999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2年的“北大十佳教师”选举中,他以216票高居榜首。2006年,赵华成教授荣获“中国十大教育人才”最高荣誉。
在田野考古的日子里,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也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7年暑假,学院20多名师生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临城镇卜窑村进行发掘。8月26日夜,一村民家因电线橡胶燃烧起火。在组长王迅教授的带领下,学院师生迅速赶到火场,与村民一起挑水、运水灭火,并多次冲进火场抢救财产。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灭火,挽救了大部分村民的财产,参与灭火的村民、师生无一伤亡。第二天,布窑村村委会代表全村2000多名村民,向考古文博所考古队赠送了一面写有“房屋半夜灭火,村民皆知”的锦旗。临城县政府领导也前往布窑村,向考古文博所师生表示感谢,并慰问考古队送来大米、面粉、粮油等物资。考古文博学院师生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得到了北京大学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