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爆米花的历史?
爆米花是一种古老的膨化食品。几百年前,在欧洲移民移居到这个“新世界”之前,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就开始流行吃爆米花。哥伦布回到欧洲后,曾向人们描述过“新大陆”的印第安儿童戴着项链在街上卖爆米花的生动场景。
也是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移民如何种植和烘烤玉米。一位历史学家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5000年前古印度人吃的爆米花,但由于当时的“工艺”,味道远不如同时代的爆米花脆。
现代发明家为喜欢吃爆米花的家庭设计了一种电饭锅。据说做一大锅爆米花只需要10分钟。美国很多地方电视台经常播放爆米花的爆炸常识,还会介绍各种新鲜空气爆爆米花的方法。
2.爆米花在中国的历史。
爆米花起源于中国的宋朝。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提到了吴中上元节爆玉米花的习俗。他为什么把爆米花叫“博卢”?爆米花应该是模仿爆米花的声音,因为当地方言把打雷的声音叫做“磨”。清代学者赵翼在《房檐杂记》中记载了一首诗《炸楼》。
诗人写的爆米花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充满生活情趣。范成大在《武君之俗》中记载,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宋人用爆米花来预测一年的吉凶,而少女则用它来预测一生的大事。宋人将饮食加入文化,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爆米花酥脆易消化,可作为日常美味零食。
爆米花的发明体现了中国饮食的丰富性,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创造了一种食品加工方式——膨化食品。说明中国古代的食品加工不仅仅是简单的加热烹调,而是利用高温高压的物理原理来改变食品的状态和味道。这种加工方法是现代新兴的膨化食品。
这种加工方式,让彼此不以为然的普通食物,变成了美味又有特色的食物小吃。可以说,几千年前的爆米花是现代各种膨化食品零食的鼻祖。
扩展数据:
如何制作爆米花:
早期的爆米花加工时,是将玉米(多粒杂粮都可以)放在特制的容器中加热,使玉米处于高温高压状态,锅内温度不断升高。并且罐中气体的压力也在增加。然后“砰”的一声巨响,机盖被打开,常温常压下的玉米突然被释放出来,锅里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力迅速下降。
玉米粒内外的压力差变大,导致玉米粒内的高压水蒸气迅速膨胀,瞬间将玉米粒爆开,变成爆米花,同时玉米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大部分爆米花基本都是爆米花简单加热后爆出来的爆米花。处理容器不再是早期的“转换器”,所以避免了铅带来的危害。
百度百科-爆米花(膨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