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甘肃省威远县首阳山)详细资料收集

首阳山位于威远县城东南34公里的联丰镇张家谭村和古集坪村的交汇处,海拔2186-2509米。因居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它以其美妙的景色而闻名,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一颗壮丽的明珠。它在全国也很有名,因为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舒淇在商代末和周初葬在这里。

基本介绍中文名:首阳山地理位置:定西市威远县联丰镇古吉坪村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覆盖面积:198公顷开放时间:09:00-17:00景区级别:AAA?门票价格:30元著名景点:石门夜月?天净夏?天景画廊植被类型:寒温带针叶林,海拔:2186-2509米。国家:中国城市:甘肃省定西市适合游玩的季节:四季均可去前阅读,景点动态,景点介绍,重点信息,交通信息,主要景点,介绍,历史,首阳山精神,交通信息①兰州市区-连霍高速- ②定西市区-连霍高速-首阳镇-联丰镇-景区;③天水市区—连霍高速—寿阳镇—联丰镇—景区。主要景点首阳山位于联峰山北部,与联峰山遥相呼应。西北侧有一座石门,因两块石头东西相对,中间开一条线,形似石门而得名。“石门夜月”是当地的一景。两个悬崖之间有一个水库,容量超过500万立方米,是一个理想的水上乐园。水库后面是一条十五英里长的庭院峡谷。在这里,陡峭的悬崖挺立,四面环山,蓝天成了一条细线。如果一个人在井底,其地形就像被大锯解开的石板缝,所以俗称解板沟。这里有27个自然形状奇特的景点,就像仙境一样。画廊沿着十五英里的路延伸,充满了好奇、危险、力量、独特、清晰、美丽、宁静、古老和野性。如果从县城往南走,至少会到达天井峡,大概20公里左右。威远是古丝绸之路在今甘肃的必经之地。在威远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联丰乡,有一座小山,即首阳山。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舒淇。国王非常喜欢舒淇,想把王位让给他。博艺知道父亲的心思,主动离开了孤竹。齐叔不肯接受哥哥投降他的皇位,也躲了起来。伯夷和舒淇听说锡伯昌(即周文王)尊重和照顾老人,于是他们一起去了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锡伯昌死了,周武王继承了王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大势力,向商周进军。伯夷和舒淇听说了这件事,跑上来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规劝道:“我父亲还没有下葬,就上战场攻打人家,这能叫孝顺吗?身为臣子,却去攻击君主,这能说是仁吗?”听到这些话,武王的士兵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但他们被乡绅阻止了。太公曰:“此是有德之人。”告诉士兵们不要让他们难堪。当殷战败,被尊为天子时,伯夷和舒淇认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决定不做周臣,也不吃。他们互相帮助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隐居在首阳山,靠采摘蔡威充饥。在快要饿死的时候,他唱着“爬上西山,占尽便宜。”暴力容易暴力,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神农,夏天怎么了?我很舒服。余祖熙,人生的没落!“宋,后来饿死在首阳山上。舒淇和伯义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长杨恩写了一篇文章论证这件事。文章被刻成碑立在威远县联丰乡联丰山五阶。这座纪念碑高7英尺,宽3 . 5英尺,有1184个字。碑文上说,虽然中国有五座首阳山,但威远首阳山才是真的那一座。作者引经据典,多方论证。石刻字迹清晰,书法性强,堪称明代碑刻书法中的上品。石碑背面,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常工知府曹思穆题写“首阳山重修义器词故事”。本文介绍了伯夷和舒淇的生平及其历代崇拜概况,并说明了重建的原因和过程。这座纪念碑因其确凿的论据和翔实的资料吸引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注意。明代朱和清代左也以此碑文为依据撰写了《一旗庙碑文》。墓后百余步,是后人为纪念伯夷和舒淇而建的清宫。此字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后毁于兵变。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集资重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子里有五个大厅。大殿前左右墙壁嵌有墨绿色大理石,刻有清代湖南范绍儒的《首阳山怀古诗(合序)》和陇西王陵的《重修清盛翔堂碑》。院内还有一块“首阳山新建清宫碑”,碑文是左所写。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公元前20世纪末,位于河北省卢龙县,为殷商诸侯国。虽然他们是一个远离朝戈的边境王国,但他们也因当时的战争而沮丧和不安。孤竹国国君莫泰见战事将至,商朝日薄西山,自己又年老体衰,难以应付这种动荡的局面,于是对皇位的继承做了安排: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次子王巩,三子舒淇,他上书蜀齐。莫胎儿早逝后,诸子应依先帝遗诏,立舒淇为君。但舒淇说:“叔先,我如何立国为王?“伯夷不肯接受他的辞呈,说要以父之命让舒淇做你的王。如果他们互不让步,部长们就进退两难了。于是博艺偷偷离开了北京。舒淇也逃出了孤竹。两人同时离开孤竹国都城,众臣无奈,只好立次子为君。伯夷和舒淇逃离孤竹国后,一路西行。据说锡伯周文王和姬昌不愧为智者大师,所以他们决定加入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我终于到达了西樵。当他们看到周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姬发的武王,调动他的武器,启程前往东方。见此情景,二人拦住武王的马头,谏曰:“汝父已死,欲起兵打仗,不去安葬。这能说是孝子的行为吗?另外,作为臣子,你现在要去杀天下的共主。这能说是仁者的行为吗?武王听了伯夷的话,非常生气,命令手下把这两个不速之客杀了。这时,武王身边的姜子牙急忙劝道:“请陛下息怒。虽然这两兄弟说了这些话,但他们是孤竹君的儿子,是互相退让的贤人。如果你杀不了他们,就放了他!”武王接受了姜子牙的劝阻,释放了伯夷和舒淇。伯夷和舒淇极力劝阻吴王,差点丢了性命。他们叹道:“今日天黑,周德衰微。甚至不是关于周画我的身体。不避的话,可以清理我的线。遂弃了周,径往渭水西去,隐居首阳山。"。几年后,周武王的军队消灭了殷和纣王王朝,赢得了世界,建立了周朝。四方诸侯纷纷附和,归顺周朝。当博伊·舒淇得知这些情况时,他非常矛盾。他对武王的不公正感到愤怒,所以他决定甚至不吃周朝土地上生长的谷物。他们两个上山去摘碎薇菜充饥。首阳山味菜虽然洁白可口,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但毕竟是一种稀有的野菜,很难供给人体所需的营养。他们的身体越来越瘦,脸色蜡黄,浮肿。三国时期的《古史考》一书更是为其添了波澜,说有一天,一个村妇在山里遇到了伯夷和舒淇,村妇对他们说:“你们两位先生有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但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听了这话,两人再也不敢吃野菜了。《史家传》把“女”字改成了“王墨子”。最后两兄弟累了,唱道:“爬那座西山,在那里采薇菜。我无法意识到用一个暴力的大臣去换一个暴君是一个错误。神农、禹、夏的太平盛世,转眼就没了。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唉,只有死亡,命运就是这么糟糕!"他留下名曲《采薇》,饿死在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说:二人“不肯吃,躲在首阳山,摘了魏吃了,饿死。“贤良忠厚的气节受到孔孟的推崇,首阳山成为天下名山。山因人而名,这是真的。其实目前国内大致有六座首阳山。说辽西,原名阳山;二、河南偃师,原名寿山;三、山西和顺,原名阳曲山;第四,在山西蒲坂河曲中,原名雷兽山或首山;五、陕西岐山以西,原名不详;六说陇西首阳山(今甘肃省威远县首阳山)。谁对谁错一直有争议。为什么首阳山有六个之多?真正的首阳山在哪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樊三伟教授认为,伯夷挑魏饿死的地方是甘肃威远首阳山。主要论点如下:一、威远首阳山自古有其名。据《威远县志》记载,周秦时期,威远是戎族的领地。从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威远一直归侨岛管辖。汉高祖二年,寿阳县被乔道所分,因伯夷、叔齐葬于寿阳山,县以山得名。其所在城市位于渭河北岸博洋口附近,距首阳山出口10多公里。西魏文帝大一统十七年(公元55l年),因境内有渭水,县以水命名,故名渭源县。二是从地理位置上。史记记载的伯夷、舒淇《采魏之歌》说:“上西山,采其魏。暴力容易暴力,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神农、余、夏突然没了心事,我舒服了?哎,命在旦夕!“据史书记载,周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西北的荆、渭水一带,逐渐消灭了西北的小国,在风水东岸建都濠井(今陕西省长安县),商朝以关中平原为基础逐渐强盛。所以按地理位置来说,只有威远首阳山在濠井之西,所以可以称之为“西山”。《定西简史》记载,二人“过龙山入甘肃,沿渭河西行,经今清水、秦安、通渭、陇西、威远”。庄说“二子北去寿阳山”,这里的“北去”之地就是威远寿阳山。第三,蔡威说《史记·伯夷列传》:“吴王平定阴乱,天下为周所霸,伯夷、蜀国以此为耻,不吃,藏于首阳山,拾魏而食之。“《采薇之歌》云:“登西山采薇。《采薇之歌》是中国最古老的署名作者的抒情诗。魏被当地人称为“蕨菜”。蕨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龙头菜”、“猫爪菜”,也称“吉祥菜”。据史书记载:“蕨菜,生时卷曲如拳,长时展开如雉尾,高三四尺。当它的茎嫩的时候,它没有叶子。它被收集起来放在汤里加热,它的唾液被除去并被晒干以制作蔬菜。姜醋拌着吃也不错。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喜欢吃蕨菜,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一些著名诗人赞誉其为“山童新收蕨芽肥”、“宣石蕨芽紫”...清代还将蕨菜列为贡品,每年挑选“茎紫而肥”的蕨菜,晒干后呈献给朝廷。威远县首阳山一带雨量充沛,气候湿冷。好的土壤有利于“卫”的生长。县城南部的洛基山区盛产魏。据甘龙《甘肃通志》记载:“蕨可入菜,其根可祈粉。寿阳的白蕨最有名。”寿阳的白蕨,色泽洁白,品质鲜嫩,味道鲜美。明清以来,被商人运到沿海各省,远销海内外。至于白蕨菜,据当地老人说是神仙菜,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普通的蕨菜只在四月上市。俗话说:“首阳山的白蕨菜,早出晚归!”可见民众对圣贤的无限尊崇已经上升到神话。蕨菜喜潮湿,山好长,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林区。威远首阳山主峰海拔2412米,高出321米。这样的地方远离周都,山高林美,更适合隐居。其他地方的首阳山都没有“欧盟”,怎么“领养欧盟”呢?第四是文学理论。现存大量碑刻、诗词、笔记和考证,证实了甘肃省威远县首阳山的真实性。如今威远首阳山有十几块石碑,各种文字十几万字。其中考证最认真的是明代杨恩的《首阳山辩碑》,多以后世为据。还有两位古代佛教的权威人物,为威远首阳山的真实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部是班昭的《油桐赋注》,另一部是南宋朱穆的《郁芳胜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樊三伟教授所著《古史·齐一寿阳采薇蕨》一书,也认定寿阳山在威远。渭源县第一任旅游局局长徐华民先生编纂的《莲峰山志》中有诗歌、散文、碑刻等64篇。其中《龙淼》发表后,《首阳山竞猜》一文被很多人引用。第五,寿阳县旧址说。离首阳山不远,陇西县首阳镇南门村有个叫“熟阳城”的地方,属于包子社。其实就是古代的寿阳县。“熟羊”和“寿阳”只是方言的神话。这里的人说这里以前叫“熟羊城”。虽然城墙已被摧毁,但遗迹仍可分辨。从现存的遗址来看,这里曾经是一个大城市。之所以叫大小堡垒,是因为中间曾经有一座城堡,然后在城堡周围筑起了一堵墙,也叫穿甲(意思是在以前的小堡垒上再套上一层盔甲)。在谭启祥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可以发现西汉时期确实存在寿阳县。从它的标注来看,应该是寿阳镇大小堡子村所在地。范三伟教授说,不管其他地方有多大争议,从史料来看,它们的地名要么有“头”没有“阳”,要么有“阳”没有“头”。只有甘肃自汉代以来一直由寿阳县管辖。县名的来源一定与当地的山川河流或一些著名的特色有关。可想而知,一定是以首阳山命名,所以叫寿阳县。伯夷、舒淇因守志饿死在寿阳,寿阳山因贤而名。威远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应该明确的是,古威远首阳山包括两个地方,俗称“联峰山”(马鹿山)和义齐古墓(今伯夷舒淇埋葬的墓地)。明朝末年,莲峰山五台湾的义气寺迁到山外的阳坡,后毁于火。从此,首阳山和一汽古墓群被分割成两个地方,成为两个名字。大约在清朝初年,一旗寺迁到现在的享堂沟位置,改名为“清圣祠”。首阳山位于威远县联丰镇县城东南34公里处。因九峰形似莲花,故名“莲峰山”。又因马鹿成群出现在山林中,故俗称“马鹿山”。这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黄洞、释迦牟尼、老君山等九座独立山峰,悬崖峭壁,形态各异。山腰上,古松巍峨,丛林密布,山顶清泉满溢。令人心旷神怡,坐在莲蓬里打理绿色的感觉棒极了。在首阳山五台的密林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即《首阳山辨》,为明代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09年)陇西秀才杨恩所撰。杨恩关于首阳山的论述指出:“陇西首阳山,名最古。自孔子说伯夷、蜀国饥于寿阳之下,名与五岳争。”杨恩为陇西寿阳列举了五条铁证。马武鞭树旁边有个平台。据说博艺舒淇在这里朗诵过采薇之歌,所以这里被称为“读诗台”。首阳山的一位老道士告诉记者,自汉代以来,山上就有石窟和寺庙,在宋元明时期达到顶峰。建国初期,34处有200多座古建筑,雕塑、绘画栩栩如生,是艺术宝库。东汉时,西羌曾因杨马而在此山驻军。在山腰上,有一个千年的古松被几个人包围着。相传是马武的鞭树,这座山也叫“马武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首阳山传统庙会的日子。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人山人海,鸟语花香,春潮涌动,山歌四起,白蕨欲滴,成为威远县的一大文化景观。威远县联丰镇寿阳村记者寿阳山看到,“一七古墓”静静的躺在那里,两座坟墓相邻,大小相同,高约2米,直径十余尺,四周松柏环绕。它的山又高又陡,蜿蜒向东。主峰如慈母盘腿而坐。伯夷和舒淇的坟墓在山湾的中间,就像一对婴儿睡在母亲的怀里。两座墓如两座小山,掩映在松柏之下,静谧肃穆。墓前有陕甘宁青总督左题写的墓碑,上书“尚益民易叔之墓”,印号为“永生之师”。两边的对联是“满山白薇,味道铺天盖地;两堆黄土,日月星辰高照,条幅为“山已起。“陵墓后面是供奉伯夷和舒淇雕像的清宫,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神龛内,著名雕塑家何鄂仿照唐代著名画家唐力,用优质玻璃钢雕刻了伯夷和舒淇像。三千年来,坟头上茂盛的草一次又一次的绿,生生不息。就像伯夷和舒淇的故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使人们记住了商朝的两个夷人,以及多年来被人们推崇的两个名字——伯夷和舒淇。首阳山富饶广阔,它的秀美山川,既铸造了诗人高古的才华,先贤的悲歌,也留在了征者的马蹄铁和生者的破鞋里。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博一和舒淇迂腐可笑,甚至有* *说他们是不负责任的“逃避主义者”。那么,对他们的功过有什么评价吗?他们为我们的国家留下了什么?首阳山精神范教授认为,博艺体现了的一种精神。不知道是伯夷大叔的“仁”、“孝”启发了孔孟思想的形成,还是孔孟发扬了伯夷的道德风尚,但可以肯定的是,伯夷大叔与中国流传千年的仁义道德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也率先做出了忠于职守、不动摇、不变心的榜样。是首阳山接纳了两位疲惫而高尚的伟大心灵,用群山和白玫瑰滋养了他们饥渴的身心,给了他们一个搭建中国文化精神高地的舞台。威远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表示,虽然易、齐的所作所为在后人眼中有愚忠之嫌,后人虽多有评论,但褒贬不一,尤其是在思想领域大解放的今天,一些人对此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讲道德、讲诚信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在伯夷和舒淇之后的近千年里,有清廉的人,有仁人志士,他们不喝偷来的泉水,不吃别人的粮食。又过了一千年,南宋又出了一位名臣文天祥,他“把心留在过去”,不为元人所尊。新中国成立前夕,又有一位作家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三千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子把正直、道德视为生命甚至高于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能在继承和发展中发扬光大。不管伊、齐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进步的规律,只是道德行为,就值得后人各种褒奖。清宫门口有一副朴素的对联:“几根瘦骨嶙峋撑起人间,两个饿肚子盖今昔”。可以说意义深远!有句话叫“树高一千尺,落叶归根”。而殷商的两叶,伯夷和舒淇,无奈回到了首阳山,一个远离周朝庙宇的地方。本该属于他们的孤竹国,是周的天下,他们用死亡捍卫了殷商的最后一片土地。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范三伟教授告诉记者,光绪年间岳浚率领的范秉诚,也留下了一段“龙江千里防御,共舞共战。”。洗兵如临渭河,宜先拜寿阳再下马。面对首阳山的风景名胜,强大的武士还收集了金戈铁马的杀气,在精神上皈依了反对“以暴制暴”的齐一二圣。可见,“下马先拜首日”是首阳山强大的文化魅力对军人的征服,也是人类和平精神对武力的胜利。博伊和舒淇用实际行动告诉后人珍惜和平,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伤亡。他们对“暴政”的厌恶,无论是从放弃皇位、谏马头、死不吃苏洲,还是从最后一首诗《采薇之歌》都可以看出来。以暴制暴是暴力的延续。但是,如果周武王不使用暴力并任其发展,纣王的治国方式会改变吗?如果武王恪守君臣之道,不犯继罪,推翻昏庸的殷商王朝,他的臣民有多少会死在纣王的肉池酒林里?如果周武王不通过暴力改朝换代,周初农业生产力的高水平发展何时才能实现?这些都是博艺和舒淇没有想到的。他们没想到,自以为忠心耿耿的他们,却引来了殷鉴的支持。他们没想到,当一个荒淫无度的国王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为这个暴君竭力维护国家,却不得人心。作为封建贵族,他们不明白民心决定改朝换代的规律。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解决不了这个深刻的历史命题。因为,占据他们全部头脑的忠孝之道,不允许他们去想其他的事情。只有当他们被拘禁为官,最终饿死,才能问心无愧,守住心中的净土,用物质生活的消亡换取精神生活的永恒。在君臣之道的格局中,拘泥于固有伦理道德的伯夷·舒淇没有更深刻、更广阔的思想空间,留下了永恒的遗憾。从放弃皇位到谏马头再到死不吃苏洲,伯夷叔和程琦可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君子。难怪孔子、孟子等儒家圣贤都要给他们很高的评价和赞誉。当然,他们是两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单方面地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他们,更不能武断地高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