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坚镇的历史传说
据《武威周志》记载的重大事件,清同治二年(1863)二月,太平军从贺州、潮县进入石坚,湘军(草鞋岭五营)坚守(一营半破)。大雨滂沱之时,太平军行军艰难,疫病盛行。同时得到清军水陆军的支援,太平军不得不退出包围圈,改攻庐江。据说,在这场攻防战中,太平军大将王娜·高云在英勇攻营时被清军击毙。在今天草鞋岭的北面,步头桥村的西面有一个矮山坡,因为石渣水层,常年渗水。后人把王娜铭记为太平天国的革命,他英勇可嘉。因此,他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泪山”。
晚清时期,草鞋岭是武威通往朝鲜和合淝的“达夫路”通道。在两山狭长、中关一径的悬空关处,有一座三砖梁的旧“串联”屋,南北山墙有圆门通道。南北圆门的门头上有一块石刻,叫“太平亭”,是一座高山亭。亭子四周沿墙有一长排石座,供行人打坐休息。后来1949开头修了窝,没路就拆了。石坚港(镇)位于朝鲜和武威之间,西至堰桥和庐江;东至东关、黄罗(镇)。它不仅是鸟巢和无交通干线上的重要城镇,也是武威北乡主要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在游击战争年代,这里是我“飞虎队”从山林南下的“出口”,战备尤为重要。
国民党的“杂牌”军,怀着“螳臂当车挡轴”的妄想,在镇上驻军设防,还在南诏镇(石坚中学)的林岗上修筑高大的碉堡,互为犄角,做好应急准备。敌人吹嘘自己“万无一失”。为了打通“出口”,展开游击活动的新局面,必须干净利落地消灭盘踞的敌人,夺取石坚港。
1947年腊月三十晚上,劳动人民庆祝了摆脱了倭寇灾难的大年三十,期待着享受和平。盘踞在城镇和碉堡里的国民党官兵在绝望中吃喝玩乐。他们把“窝”当成了“天堂”,洋洋自得,却不知道末日来临时会发生什么。
正当敌人沉醉飘飘然之时,我地区游击队长已从暗处掌握了敌人的动态(周是“河汉独立连”指导员在1938的警卫员)。“急用”的信息送到了清泰街的王家瓦屋(我军司令部),加速了我们作战计划的完备性和准确性。我军500余人在王紫璇、杨杰、朱河西三同志指挥下,立即从清泰街等山区村庄轻装向石坚港进攻。当仁杰美、马勒口赶到卢家尖(村)时,兵分两路:一路以周珂为“首领”的“快速纵队”,向无为方向插入石坚、关白坟,以堵截从石坚逃出、乘无为增援北方的敌人。主攻部队全力以赴包围了枣碉堡。以本能飞过山谷著称的士兵将竹竿插入又宽又深的战壕,竹竿勇敢地飞向掩体,投掷了两枚手榴弹。“瓮中之鳖”的敌人立刻举手投降。当我们进去检查时,我们看到一桌子的食物和酒。六个残敌走到桌前,举手颤抖,大批敌兵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的见识变了,只好带六个俘虏,交四支枪,暂时烧了碉堡。天亮了,我们发动了四个乡的贫农群众,分了土豪和富人的不义之财,当场召开公审会,处决了周老七、等土豪和四个坚持与人民为敌的坏分子。一时间,四乡传开,群众激动不已,其乐融融。
经过调查,原来是有人泄露了我们进攻的军事情报。敌防区主任马殿南在年夜饭时带着一百多名敌兵逃到了魏翔的纯庙,使我军攻石坚港空虚。当时估计敌人虽然在除夕夜丧了心,但是实力还是很高的。只好让它“苟延残喘”一阵子,然后“徐图进取”,总有歼灭的好机会。
这一仗,如同“灌汤入巢,烧蜂房”,立下了“猛虎出山”的第一功,震惊武威北国。敌人如“惊弓之鸟”,大批退入武威城内。有时候迫于“失察”的压力,小单位“奉命下乡”,也是提心吊胆,匆匆赶回。这样缩小包围圈,也能得到局部的和平。形势一缓和,就便于我们顺利地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