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朱木兰?

赵之江《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1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近日,湖北省社科院一位专门研究楚文化的专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说法:木兰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镇大成潭村,而非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词》。在这首民歌中,木兰有名无姓。明末杂剧作家徐渭在自己创作的杂剧《女木兰父从军》中,第一次给木兰起了“花”这个姓氏。经过数百年的艺术再创造,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趋完美,“木兰”这个名字早已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女性英雄形象的代表。至于《木兰词》中木兰的姓氏,早已无从考证,也没有考证的必要。文艺不同于历史经典,人物需要艺术加工。然而,当普通大众还沉浸在虚构的艺术形象本身时,专家学者们已经渗透文学,奔向历史,试图从这个艺术形象中找出历史的厚重。当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沉迷于类似的“挑剔”时,反思是必然的,但不是反思大众有多无知,而是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氛围。孙悟空对“埋在神墓里的兄弟”很挑剔,贾宝玉对具体的生辰被算计,就连臭名昭著了几千年的西门庆,现在也在被人抢着乐...从这些虚幻的人物身上能考究多少真实的史实,不得而知;不过,眼球经济能带来多少真金白银,似乎也不难预测。很多地方为了挖掘有限的历史文化资源,把与当地关系不大的历史人物都翻了出来,稍微包装一下,就打着文化的旗号,放到了“振兴地区经济”的前台。经过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研究,文化并不一定增加多少,对经济利益的极度渴望真的很惊人。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你可以大饱眼福。为什么要问是哪只母鸡下的蛋?但是现在吃了鸡蛋后热衷于研究母鸡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当然,他们不是想感谢母鸡,而是想把它们带回家,给自己下更多的蛋。我希望木兰改名为朱木兰后,不要在武汉看到所谓的“木兰公园”。我们真的看腻了这种荒唐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