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的历史(下)
1986年,湖北省荆门市宝山2号楚墓出土一支毛笔,放在一个带木塞的竹筒里。
竹笔管末端削尖,前端有空腔,刷头有尖尖,上端用丝线扎紧,插入竹筒内。将笔尖插入笔管内腔的制造方法是一种创新的制造方法。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墓和14号墓出土两把毛笔和一个笔套,年代为战国晚期。1号墓出土的文具盒挺有意思的。是用两根竹筒做成的双筒盒,中间都是镂空的,可以装两把刷子。
毛笔也是竹竿,一端削成斜坡,另一端挖空成毛腔,插入笔尖。
综上所述,目前先秦墓葬共出土五支毛笔,均为战国时期。
关于毛笔的起源,人们常说“蒙恬造笔”。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将军。考古发现已经推翻了蒙恬写笔的说法。
其实古人也知道,晋代崔豹在《古今笔记》中说:“蒙恬为秦笔之耳,以柘[zhè]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也就是说,蒙恬改进了秦毛笔的制作方法,他的笔法是以鹿毛为芯,外面是羊毛。“挂柱法”是毛笔制作工艺的一大创新,沿用至今。
秦出土毛笔:
1975年发掘的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一次出土三支毛笔,竹笔,上端削尖,笔尖在下腔。刷子存放在竹笔套内,竹笔套两侧镂空,方便拿笔。
这座墓的主人叫“Xi”,生前担任过许多与法律有关的官职。秦律记载在随他陪葬的秦简中,他的故事在《国宝》中上演。
汉代出土的毛笔有十余把,无法记载。
江苏省东海县银湾6号墓,埋葬于公元前10年。出土的西汉毛笔长23厘米,制作精良。经鉴定为兔箭毛。虽然已经延续了2000年,但这种笔浸入水中,提起来笔尖立刻聚拢,所以可以在木简上书写直径为2毫米的小字。麦粒大小的字,笔画清晰,字迹工整。
汉代最著名的毛笔是“白马作”毛笔。
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了一支完整的东汉毛笔,位于男墓主人头部左侧。笔杆长度为21.9厘米,直径为0.6厘米,笔尖长度为1.6厘米,整体长度为23.5厘米,大致为中国制造的一尺长,与王充在《论衡》中提到的“一尺笔”一致。
笔芯和正面黑紫色,覆黄褐色狼毛,根部留有墨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双筒毛笔。
竹笔前端用丝线系住,并作画。
笔的中下部刻有“白马作”字样,反映了当时“武乐龚铭”的手工业管理制度。“白马”是制作这种毛笔的工匠的名字,他是毛笔制作史上第一个留名的人。
甘肃武威磨嘴子另一座东汉墓葬出土了一把刻有“石”的毛笔。
东汉蔡邕的《富弼》是最早的一部关于毛笔的专著,书中对毛笔的选择、制作和功能都有论述。
东汉张芝,擅草书,是第一代草圣,书法风格连贯,被称为“一笔”。据说张芝擅长做小胡子,但没有证据。
汉代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把笔放在发髻或者帽子里,叫做“簪[zān]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汉代毛笔的笔杆是细长的,末端是削尖的,方便簪。墓主人头部左侧出现了“白马书写”的毛笔,也印证了书法的习俗。
《新唐书》记载官员七品以上用白笔代替簪,唐代仍有簪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