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一下1998国际游资是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做空东南亚金融市场的?

在1998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香港的股票和外汇市场受到了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对冲基金的强烈冲击,股指期货交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28日,1998,数百万香港市民的目光定格在香港岛中环的香港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因为8月28日是8月份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热钱集团控制香港金融市场的第10个交易日。经过9个交易日的激战,双方迎来了首次决战。

28日上午10点整,开市仅5分钟,股市成交额突破39亿港元。同月14全天,港府仅斥资30亿港元吸纳蓝筹股,将恒生指数从13报6660推高至7224。

半小时后,成交额突破6543.8+0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额已达400亿港元,接近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纪录,峰值654.38+0997。下午开市后,抛压加大,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生指数和期指始终在7800点以上。随着下午4点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生指数、期指和成交金额分别锁定在7829、7851和790亿港元。最终,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日的6660推至8月28日的7829收盘,并迫使投机者高价结算交割8月股指期货。

这场战役被称为“香港金融保卫战”,各种操纵手段在其中运用得淋漓尽致。为了诱骗中小投资者跟风,降低操纵成本,早在8月初,1998,上海、广州等地就开始散布人民币将贬值10%的谣言。与此同时,炒家也大肆宣扬内地银行的不稳定,为其冲击港元创造心理条件。

临近8月28日的结算日,对冲基金从香港券商借入了大量股票。公开资料显示,8月28日索罗斯借中东石油大亨汇丰股票与香港政府决战。另一方面,自8月14以来,香港政府大量买入恒生指数成份股。同时已推高8月恒生指数期货合约,打压9月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并指示香港公司不得借现货给对冲基金。最后成功阻止对冲基金打压恒生指数,从恒生指数期货获利。

“最典型的跨市场操纵案例应该是索罗斯对香港的金融战。”绿大华期货R&D总监李永民说,一是索罗斯秘密进入香港,用美元换港币,推高港币汇率;其次,利用资产泡沫,逢高做空港元和香港股指期货,利用融券做空股市;第三,大肆做空港元导致股指期货和证券价格大幅下跌;最后逢低平仓,获利了结。

索罗斯的如意算盘终于被香港政府识破了。李永民说,索罗斯三次入侵香港金融,前两次都是利用上述策略成功的。但最后一次,香港政府介入,逢低买入大量香港股指期货,稳定股指期货市场,“香港金融保卫战”取得胜利。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来说,跨期现货市场操纵是指通过拉高或打压现货或期货来带动另一个合约的方式,从而实现盈利。

跨期现货市场操纵不仅发生在股票和股指期货市场,也发生在商品现货和商品期货市场。中信期货副总经理景川表示,跨期现货市场操纵基本有两种情况,即抬高现货或打压现货,从而带动期货上涨或下跌,让已经布局的期货被操纵获利。我们经常看到通过控制可交割库存来实现现货升水或贴水的行为。另一种是操纵期货价格来带动现货价格的变化,从而使其现货销售或现货合约订单获得超额利润,而这种方法通常是期货交易不活跃且操纵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方式,或者操纵成本远低于现货获得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