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东临黄河,西接山西和甘肃。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5000多年前,黄帝轩辕氏在这里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共主国。
夏朝时,延安属商州。
春秋战国时期,延安先后为、晋、魏、秦所有,秦汉属尚军管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安先后被纳入先秦、后秦、大夏的版图。
隋朝大军中设延安郡,唐宋时设兖州,明清时设延安府,民国时设榆林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
从1935到1948,延安曾是中国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和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延安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
延安于198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1996 165438+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延安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中山石窟等。自然景观方面,有中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和木兰之乡万华。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有140多处革命故居,如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屏;* * *凤凰山,中央委员会旧址;还有宝塔山、枣园、杨嘉玲等地。
延安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有著名的陕北民歌、安塞腰鼓、上元转九曲等,深受陕北农民的喜爱。
延安属于暖温带,年平均气温9.3oC,延安市夏天是避暑的好地方,早晚和中午温差大。你不妨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服。
七月、八月和九月是旅游的最佳月份。
* * *在延安的学习生活
在编写《中国人物史料丛书·军队高级将领传记》的过程中,我们走访了一些革命纪念地收集史料,采访了一些革命老人和专家学者,受益匪浅。
我深感史书和传记的编纂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 * *在革命圣地延安学习生活的一些趣闻,尤其令人敬佩和振奋。
从凤凰山到杨嘉玲,从枣园到王家屏,* * *用过的书桌、书架、书箱等物品都放在他的故居里。
沉浸在场景中,在* * *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仿佛看到他博览群书,勤勤恳恳写作。
1937 65438+10月,* * *到达延安后,通过各种渠道从* * *统治区购买各种书报。后来他的书逐渐多起来,直到书架和床都放不下了,只好把一些书放在离住处不远的平房里,由专人替他管理。
后来因为日军飞机轰炸延安,他把平房里存放的书籍搬到更深的山洞里保护。
* * *他非常专心地读书、学习和写作。当时延安的条件很艰苦,冬天很冷。有时候冻得手脚麻木,就在桌子底下放一盆炭火,经常烧到自己的棉鞋。他把棉鞋上的火扑灭后,继续读书写字。
在延安枣园故居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根铁棒,这是大生产运动时期延安制造的第一炉铁的样品。
当时,延安人民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来之不易的铁棒样品赠送给* * *并给他报喜。
* * *我很珍惜这根铁棒,放在书桌上也放不下。
它不仅可以用作地磅,还可以用于健身。
有时候* * *写久了,手指酸了,就拿起这根铁棒握着让手指放松一下,再继续写。
延安杨嘉玲窑洞里有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架、一个木箱和一些小木凳子。
* * *习惯通宵学习工作。
当时延安没有电,晚上写文章、批阅文件都是点蜡烛。昏暗不稳的烛光让我的眼睛很累。
他觉得累了,就用手干擦了几下脸,揉了揉眼睛,在洞外活动了一下腰腿,散了散步,又回到洞里继续写作。他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睡觉,早上10起床继续学习和工作。
据几位革命老人回忆,每周三晚上,* * *约10人在自己的窑洞里召开哲学座谈会。当时,何思敬、艾思奇、任、、许光达、小、陈伯钧、郭华若等出席。
他们围着蜡烛谈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每一次,* * *都亲自主持,并事先指定一个发言人,准备好发言提纲,做中心发言,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
* * *认真听大家发言,做好笔记。
* * *酷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激发了许多中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了党政军干部学习哲学的热潮。
* * *也经常去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讲课。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哲学,非常生动、活泼、有趣。
他一直把“学而不厌”和“教而不厌”这两个成语统一起来,认为教学要取长补短。
* * *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基础上,他还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讲堂中解放出来。他努力用通俗易懂、易记的语言传播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许多方面,如“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一分为二”、“把握”
* * *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立足于与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相结合,在马列主义理论上做出了贡献。
从1937年6月到1947年3月,* * *在延安生活了10年。他广泛而系统地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时候他的书架上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还有很多带线头的中国史书。
在此期间,他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写了100多篇文章,其中92篇后来被收入《* * *文选》。
《实践论》、《矛盾论》、《持久战》、《团结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政策》等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延安时期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写成的。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23万* * *部队进攻延安。中央、中央军委及其总部撤离延安时,其他东西丢了一大堆,但* * *的书大部分都带走了,尤其是他批注的那些。他总是带着他们去陕北,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千里,后来才带来。
离开延安时,* * *说:争取每一寸土地是对的,但要看怎么去争取。“救人失地,人人救。节约土地,就会失去人,所有人都会失去土地。
如果我们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我们将来要解放Xi、南京和全中国。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延安了。
下次我们在哪里见面?也许不在延安,也许在南京、上海、北平。“历史已经证实了* * *的英明远见。
这与他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是分不开的。
* * *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生活与他的革命生涯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