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坡古村落的历史演变

苍坡古村位于浙江南部永嘉县楠溪江上游岩头镇北部的山脚下。它的原名是苍盾。祖先李岑为了躲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到这里。五代以后,周显德二年(955)开始修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南宋惜春五年(1178),九祖宋丽请来佛教名师李日添,重新规划建造了以文房四宝为主要意象的村落格局。村子占地200多亩,有50多间房子。所有的村民都姓李。村落格局基本保持了南宋时期的原有规划和建筑风格,其围墙、道路、水池、古柏等依然迷人。苍坡是楠溪江流域农耕读书文化最发达的村落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农耕读书文化的特定元素。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它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成为中国古村落旅游产品的经典。

三级审判台阶和七级石阶

现在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由三层石头制成的台阶,这被称为“三步测验”。分别考县(府、院)、乡试、中考,是封建时代士人做官的必经之路。过三关才算进士,所以长约20米的“进士谭”后面是“三审步”。过了“进士潭”就到了车门的道口。这里有七级石阶。《苍坡家谱》记载,第11世祖李忠因其清廉的官职和显著的政绩,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官职升至七级。村民们特意建造了这七个石阶来纪念这一事件。在古代,到达金石滩后,文官要下轿子,武官要下马,走七步。

苍坡Xi门

我们现在看到的拱形门叫车门,是村子的大门。你看这匾上的四个字:“苍坡西门”。这四个字是已故温州书法家蔡新谷先生题写的。总的来说是明显的笔误。然而,在永嘉方言中,“车”与“Xi”谐音。苍坡人以为自己风水好,因为西门前的水好,所以写成了西门。苍坡西门很讲究。此门建于南宋惜春五年(1178)。全是木头做的,有大桶,有小桶,有搁栅,有挑檐。六层斗拱不使用一钉,屋顶为双檐悬山结构,显得端庄古朴。这个大门和日本“国宝楼”奈良都道寺的南门一模一样,但那个“国宝楼”大门的建造时间比仓坡西门晚了12年。这扇门看起来很奇怪。有人说它看起来像一条龙。两边的大灯笼是龙眼,后面的街道是龙身,前面的池塘是龙珠。有人说他像老虎,石拱桥是老虎的背,门是老虎的头,两个大灯笼是老虎的眼睛。它看起来像什么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像“龙”或者“虎”,但寓意其实是一样的:苍坡村是卧虎藏龙之地。

这个车门是“等级”的象征。在封建时代,这种代表权利和地位的大门是不能随便建造的。这里只有出现了一定级别的官员,才有可能是皇帝修建的。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牛逼的。门楼下面就是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七级石阶”。地上这顶宋代一等官帽,太史帽,是用四块青石铺成的。目的是让路过这里的人始终认为“太师之道要自己走”,鼓励人们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上面门楼上有一幅对联:“西山揽胜怀贤,门庭生辉。”这幅对联不仅描绘了这里的美景,也展现了先辈们的辉煌业绩,希望后辈好好学习,做官。为了表示尊重,路过这里的人都应该知道车门的规矩。公务员必须下轿子,武官必须下车。

Xi董驰池

踏入西门,我们翻开了仓坡村历史的书页,是左右两个池塘,左边一页是西池,右边一页是东池。自诞生以来,这两个池塘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池塘来美化环境:一页纳西池塘记录着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东页记载了对高尚精神和良好品德的赞颂以及对神灵的崇拜。

接下来,请和我一起阅读这两页感人的历史书。

古柏

现在我们走在东池南端的寨子墙上。

在古代,跨过这个门槛也是有讲究的,要遵循男左女右的礼仪。

这两株古柏不仅见证了仓坡村对绿化的重视,也渗透着古村落的文化气息。800多年前,宋代仓坡寨主李喜斋亲手栽种了这两棵树,留下了一段护树佳话,流传至今。他种下柏树后,立下了防止柏树被毁的禁令,说:“凡是拴在柏树上的牛,一律立即处死。”有一天,他家的长工为了方便,把牛拴在这棵柏树上,他当场把牛打死了。从那以后,村里的这些古柏再也没有遭到破坏。可见,有了好的“官”风,才会有好的民风,所以这两株柏树历经800多年依然生机勃勃。

刚才,由画家夏题写、吴邦国副总理题写的“古柏之古”就是指这两株古柏。

亲爱的王雄馆的朋友们,这个独特的展馆就是著名的“王雄馆”,它始建于1128。站在亭子里向村外东南望去,对面是苍坡“同胞村”方巷村。在方岗村头,还有一座与“王雄亭”形似的亭子,名为“送哥哥”。两个亭子隔着纵横交错的田野相对。

这两座遥遥相对的亭子,向人们讲述了几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李的第七世祖李秋山和弟弟李在分居后搬到了方巷村,弟弟李常常一大早就站在村里的土墙上,东张西望,等着弟弟沿着田里的鹅卵石小路走来,“与李芝芳园相会,诉说天伦之乐”。两兄弟关系非常好。每次聊到深夜,临走时总想送到村里。经常是哥哥离家,哥哥就把哥哥送到方岗村头,哥哥回来就把哥哥送回去。就这样,他哥送他哥回家,他哥送他哥去村里,他哥送他哥,他哥送他哥。真的是温州俚语“张郎送李朗,一夜之间送上大天。”于是两兄弟约定在仓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子,在亭子里挂灯笼。每次探视分手后,看到对方亭子里的灯笼亮着,就知道对方已经平安到家,兄弟俩就把灯平安带回家休息了。

王雄亭的精致在楠溪江沿岸的古代亭台楼阁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屋檐,弯曲的弧度饱满,屋檐上下飞舞,十分温柔。两亭四面开,四面风,相距甚远,情谊满满。有一次,台湾同胞来这里旅游,被“王雄馆”的故事感动了。回首隔海相望的大陆台湾省,他们不禁潸然泪下。真的是“两亭隔水相望,两地同源兄弟”。

夏的诗句“谁再点灯,远山尽明月”道出了亭美丽动人的故事。

仁济寺是一座三面环水的古代宫殿式建筑,是著名的“仁济寺”。光是看这楼周围的环境,就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有灵气。这个亭子三面临水,临水的长廊里有一个美女可以倚靠。夏天在这里乘凉是令人愉快的。

仁济寺的屋檐微微翘起,房檐微微弯曲,屋顶的线条平缓却充满张力,仿佛展翅腾飞,大方而又特别美观,避免了一般寺庙建筑通常传递出来的肃穆。有意思的是,庙里供奉的是一个叫周初的人,不是菩萨,也不是自己家的祖宗。据《世说新语》记载,周年轻时在乡下胡作非为,咬牙切齿,对邻居恨之入骨。他把它视为“三害”之一,与老虎、毒蛇相提并论。后来奉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战死沙场。于是这一周就成了人们教育年轻人改邪归正的典范。苍坡人不在庙里祭祀菩萨或祖先,而以本姓以外的姓氏立祠祭奠,可见他们为教育后代而抛弃姓氏偏见的别样普遍胸怀。据说平水圣君周凯就供奉在这里。金永康年间,浙南水患成灾,平阳死于水患。村民们尊称他为平水圣君。无论仁济庙里供奉的是周初还是周凯,他们都是为人民而死,应该值得纪念。

让我们过桥,走进寺庙。看看这座寺庙里的天井或水池。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在楠溪江也很少见,因为是供奉曾经治水成神的平水圣王的。同时,在农耕时代,靠天吃饭,水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平水圣王在这里管水,这里天气好。

目前,仁济庙已被辟为“楠溪江民俗博物馆”,陈列着楠溪江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具,如古水车、水桶、水桶等。殿内左廊有磨盘、织布机、纺纱机。右廊有一石、一石锁、一石水箱、一石香炉、一梨耙等器物。其中石和石锁是苍坡人练功用的,最大的标注为320斤。苍坡古村的人们不仅培育和传承了传家宝,还没有放弃习武的习惯。早在北宋时期,他们就和武进士李邦同出一门。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说不定你也是个大力士。

李氏宗祠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李氏宗祠。李氏大宗祠是仓坡村的礼教中心,也是宗族聚会和重大民族庆典的场所。在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祠堂照顾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两件事:一是与亲戚家人团聚;第二个是柯佳·连登。从第一个李岑建村到现在已经42年了,直接从苍坡迁出的村子已经有100多个,人口近20万。从前,搬出去的人每次去祭奠祖先,都会陆续来到这里相见。场面非常壮观。通过祭祖等宗族活动,加强了人民的和谐与团结。平时也经常在这里决定宗族大事,解决民族纠纷。在古代,所有参加“要状元”三试的人,都要穿上红衣服,戴上鲜花,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在司仪的带领下,跪三下,叩九下,祭奠祖先。历史上,苍坡村人才辈出,科举第一名也不少。今天,仍然有著名的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鹏,他的祖籍是仓坡村。

这是一个大舞台,通常是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每次祭祖和重大节日,都非常热闹,经常通宵达旦地演,观众拥挤不堪。这面大鼓叫祠堂鼓,是重要的礼器,不能轻易敲响。一旦被敲,全村人都会聚集起来。

大家抬头看了看李氏宗祠的牌匾,上面多了一点“姓”。有人质疑这是笔误。其实按照村民的说法,是因为村里有几个人不姓李,也就是接受兼容姓的人。这个加分点是特别加的。不管“姓”字是不是笔误,村民们的说法所反映出的民俗都是非常值得人们欣赏的。

水月堂的朋友们,这个建在水池中央的建筑叫水月堂,始建于北宋时期(公元1124),是一座纪念馆。北宋仓廪第八祖李夏曦在朝任狄公郎,其弟李进喜在朝任中等职。他们友好而深情。宣和二年,李进喜随童贯投奔辽国,可惜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李夏曦得知哥哥死后伤心欲绝,无法继续在汴京为官,于是辞官回到苍坡。他在东池北水中间建了这个水月堂,住在里面,日夜思念哥哥,“以悼其亡。”

“水月堂”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楠溪江古建筑经典。你看,它有一个漂亮的屋顶,四面都是屋檐,还有一个双屋檐的设计。本来普通的坡屋顶自然变成了休息峰,所以显得特别生动。

过了这座石桥,就到了水月堂的院子。这个院子的南墙是空心花墙,由三组图案组成。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格局,让南墙显得富丽灵动,是院墙中的经典杰作。这面墙是用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景观营造手法“景观漏”建造的,但在内外通透性上,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花墙。透过花墙的洞口可以看到外面的亭台楼阁、池塘、树木,而外面的人看不到院子里的任何景象。也许这就是《南墙》成为经典的原因。

现在让我们参观水月堂的中殿建筑。中殿之上,有“冀州花园”的匾额。这三个字,飘逸飘逸,却不浑厚有力。“冀州园”是以苍坡的第十一世曾祖父李命名的。曾在江西冀州任教,很有威望。他晚年退居苍坡后,为村里做了许多好事,大家都称赞他。仓廪第三十三代为纪念李,重修中堂,命名为冀州园,意为冀州教育所。

冀州花园北面的院墙,就是水月殿的北墙。墙上有两个窗户,北墙的文化魅力就在于这两个窗户。窗上的图案很特别,都是由“井”和“八卦”交替组成。

布局特征

笔,墨,纸,砚现在我们走这边。前面提到过,苍坡古村的整体布局是根据五行八卦和文房四宝设计的。众所周知,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砚。让我们一起去参观文房四宝吧。看一看,找到了吗?我来一一揭秘。

站在我们脚下笔直的老街是村里的主要街道,这里叫笔街,正对着西边的三座尖峰——笔架山,这一大笔就放在笔杆上。钢笔街全长360米,象征360度星期天。是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物化。有些人走的就是这条路,过的很完美。你看这好好的路边,无缘无故就有那么三块长石头,有妨碍行人的嫌疑。你一定没有这样的想法。这是文房四宝中的墨锭,这个一端有斜面的是落地墨锭。这个最长4.5米,宽0.5米,厚0.3米。就是这么大一锭墨,很多人都能写,几代人也写不完。所以,苍坡的文学运势经久不衰,文人不穷。看它旁边的这块石头。它最初是从一个供人们进出长生石的神龛里搬出来的。上侧凿有61半长方眼,寓意1.5倍的花甲,成就长寿之意。据说踩过的人都会活到150岁,朋友们不妨去走走。这个方池在村子的西边,叫西池。它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35米。呈方形,形似砚台,所以也是砚台。我有所有的砚台,纸在哪里?笔街是苍坡的主要街道,街北布满布局严谨整齐的房屋,屋外有方墙,纵横街巷相连,区分分明,层次分明。就像方格子的一张大纸。这样,文房四宝就完整了,飘逸的精神就会四处游荡。众所周知,所谓耕读,就是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理想和现状。读书是为了骄傲,种地是为了致富。仓廪人辛勤耕耘,勤奋读书,许多人实现了成为田舍郎的梦想,许多人获得了秀才、举人、秀才的美名。楠溪江流域有最早的进士和武进士,十一出了一两个进士。

私人住宅

古宅我们再进一步,看看毕节街两边的古宅。这些房屋布局整齐严谨,每一间都由鹅卵石砌成的方墙环绕,形成一个独立的庭院。我们可以走进去看看。你会发现这些古老的房子是开放和友好的。这种生活环境是我们现在的城市套房所没有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是这样。你怎么想呢?

顾靖:现在我们在毕节街的中间。让我们来看看这里的一口古井。水清、甜、爽,水温常年不变。苍坡人会自豪地告诉你,这水来自1000米后面的苍山山尖。这水味道不错,做菜特别香,酒更醇厚。你看,你知道这口井外面有一个三只眼的方形小池子吗?这是为了什么?它是用来蓄积井里溢出的清泉的。在这三个小池子里,有不同的用法,顺序是:洗菜、洗衣服、洗厕所。不用担心他们会互相渗透,也不会走回头路。这就是砚台的独特之处。今天,当我们谈到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的时候,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早在八九百年前,苍坡古村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

古老的石桥,请跟我回去。这就是我们刚才参观的李公馆,它的前面有一座坚固的古代石板桥。你觉得是两座桥还是一座?是不是左边有较高的拱桥,右边有较低的平桥?这个村的祖上是不是太麻烦了?嘿嘿!这座桥真的堆满了物品。这座桥叫丁香桥。走过的人,身份不同,走的路也不同。他们不是随便走的,随便走就会有麻烦。平桥是老百姓拿的,挑担子卖浆的农民是从底层走的,士绅是向上走的;男人在往上走,女人在往下走,女人只有结了婚,结了婚,才能通过拱桥。也有客人可以从上游跨过拱桥,以示礼遇。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苍坡古村的尊贵客人,所以请一定要从上面过拱桥!不然村里的龙图看到我会指责我无礼,下次可能就不让我再进寨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