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有哪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还有哪些固定的原则可以直接套用?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体制+制度+政策+阶级+国籍+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强调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的发起,参与者内部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部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的偶然因素(导火索、借口等。)导致事件发生。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客观因素。
⑶根源: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他们之间既有层级差异,又有联系渗透。例如,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的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 * *回答思路* * *
1答案的文字表达
基本方法:一是书面表达要正确,排列整齐,疏密适当;第二,句子要通顺、平实、准确;第三,在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问题、段落,简洁直观;重点,每个分数点一句话;序号,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句子标上不同的序号,做到连贯,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政治改革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看改革或改革是否符合历史的趋势和走向。二是改革政策措施是否正确,能否有效实施。第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第四,看改革者的素质。
3明确的比较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显性比较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是确定的。回答时要仔细考察比较对象的比较项目和限制条件,分析问题的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照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隐性比较解题法
基本方法:解决这类隐性比较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对比较对象进行具体分析,尽量自己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性质等方面确定比较项目;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目一般从其所处时代、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目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历史人物的概念可分为国籍、年龄、头衔、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历史事件的概念可以分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过程、意义等要素。历史的因素,属于历史现象的概念,与历史事件的因素基本相同,但过程应改为主要内容或表现。历史系统的概念可分为背景、时间、制造者、主要内容和评价。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以分为革命任务、组织领导、斗争纲领、主要力量、方式、性质和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和影响的知识结构包括进步性和局限性。
6.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与评价。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水利建设、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影响;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和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四是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稳定;第六,地理条件的因素。
7经济特征题的解题方法分析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一是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基本特征;其次,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三、揭示特色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 .历史问答表达中的归纳和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是指将众多或零散或反复出现的历史事实按其种类进行整理,使其从复杂到简单,从混乱到有序,从个性到共性得到理解;概括就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统一起来,形成有规律的、普遍的真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式问题回答法
基本方法:回答开放性问题,一定要明确:重要的不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而是我们能否合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逻辑严密,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分。所以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总结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避免遗漏观点的支撑点。第三,要历史和理论相结合,有论据,有证据。第四,讨论要全面。比如,题目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避免绝对化。
10主观题中“解释了什么”的问题如何回答
基本方法:答案所阐述的,其实是考察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答案是可以这样进行。(1)这场斗争的目的是什么?进步或退步的作用是什么?(2)这场斗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3)如果是偶然的,说明斗争是曲折复杂的,要创造进一步的条件;如果是必然的,那就说明这个奋斗根本无法实现,是天方夜谭。
11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和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因素的概括。这些因素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也可能是隐藏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历史因素: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主观因素: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的需要。
12申论题解答与历史、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判断对错,表明自己饥渴的观点。第二,列举史实,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步要注意把母观点(也就是总观点)分解成几个子观点,用我们掌握的史实来论证。观点的发展应该是分层次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逻辑。而且每一个观点都要有史实支撑,这样历史和理论才能紧密结合。第三,要适当总结,升华观点。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解决问题,主要是指需要有恰当的史实作为论证的依据,有鲜明的观点作为论证的指导;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中国的历史中来”就是从历史事实中提取思想,“走向历史”就是用思想控制历史事实,并把它们统一起来。
1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其实就是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这些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分为积极(或进步、功德)和消极(或反动、过失)。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所以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是:(1)生产力标准(2)人民和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人物,如果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予以肯定,如果不符合,就注意不用现代人。(5)不要一概而论;(6)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 *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四个要素: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比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和第二项“英国的鸦片走私与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第一节第三项“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一个标题“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个标题“中美王霞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是关于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项“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第二项“新思想的萌发”谈到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凡事皆有因。
1.中国古代史中历史事件的成因应从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比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合并战争,国家数量的减少意味着部分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国家富强,军队强大。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民族联系和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辉煌。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
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一般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为轴,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的逻辑顺序。
比如鸦片战争过了4点:1840年6月,英国船只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随后,沿海北上至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局,一年内占领香港及东南沿海部分城市——1842年8月,英军抵达南京下关河。
2.以空间为纽带,以场所为纽带的方法进行归纳。
比如八国联军侵华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根据历史人物的活动,用待人接物的方法来概括。
比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可以通过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的联合行动来掌握。
如果新航线开通,可以根据迪亚斯、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活动进行总结。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的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失败。中国鸦片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起义失败。
有成功也有失败。比如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4)胜则无敌,不败则败。中法战争,中国胜利不败,法国无敌不败。
一般来说,历史事件的结果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比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逐渐将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瓦解。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已经萌芽。
外交影响——从闭关锁国到门户开放,独立的中国开始沦为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国的关系不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被奴役、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对中国人民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人民发号施令。这是许多条约特权的本质。"
2.综合分析:如果一分为二,既要看到正面效果,也要看到负面效果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比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逐渐瓦解,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芽。
比如甲午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于是有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单纯的反帝思想(“扶清灭洋”)。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
比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英国打败了英国,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材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来说,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比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在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学会迁移和提升,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影响转化为普遍影响,如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第二,普遍影响力转化为特殊影响力。比如,教科书讲到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经济-经济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先后从海上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也使明清统治者对外封闭。第二,明朝中后期,美国的高产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由海路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出现“西学东渐”。
5.跨学科分析:跨学科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地理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的填海造地有利于在政治上缓和阶级矛盾和稳定政局,在地理上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比如英国工业革命在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 * *历史复习要注意的五个隐形知识点* * *
隐形知识是指隐藏在历史课本中不易被注意到但高考中经常考的知识。历史复习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种知识隐藏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中。如《奴隶社会》一书中的“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夏商王朝”,要求学生了解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相似知识点如下: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国“三大”时期(1919到1923)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国民党“一大”到汪精卫起义的时期,即1924年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可以看出,教材的题目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隐性知识
这种知识因为教材的写法,看不到背景,看不到前因后果,看不到时限,看不到补充或删减。比如战国的长平之战,在秦统一的背景下是看不见的;曹操官渡之战、三访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都藏在《三国演义》一节中。司马睿给祖逖一个刺史头衔的西晋史实,在东晋的教科书里是看不到的;916建立一个宝鸡契丹在五代时限内是看不见的;北宋末年,钟祥提出了“贵贱均富”的口号,这在南宋的农民战争中是看不到的。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窝阔台汗破坏农业,躲在元世祖劝农桑;春秋时期吹皮冶铁,北魏突厥、契丹崛起的知识,在后面的章节里是看不到的。东周后期是战国时期,但东周后期,也就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56年,并不代表都是战国时期,因为战国结束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长35年,这一历史事实被藏在教科书的删减中。所以学生要注意学习前后知识的衔接。
第三,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通过在教科书中插入图案,生动地强调了这一历史事实的重要性,减少了教科书冗长的文字表达,从而造成学生忽视的隐形知识。比如扉页彩色图片中看不见的《引导人民的自由》,反映的是法国七月革命;《达藏》一书中的人物插图?芬奇的自画像让人很难察觉到课本上列出了Da?芬奇的代表作有三部;书刊笔迹中看不到的插图,甚至暗示了很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是指1912。在夏寅及其主要译文的图景中,除了进化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律的精神》等著作标题不同的《法律的意义》。学习时,插画的隐性知识不容忽视。
第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种知识在教科书的历史地图上是看不见的。比如《元朝疆域图》和《水运图》就清楚地告诉人们黄河因洪水改道入淮河的史实。我国历史教科书中附在历史地图上的古今地名,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比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叫大梁,北宋时叫东京。周明是宋代的一个著名港口,明代称为宁波港。北京在宋代只叫幽州、南京、中都。世界历史教科书的地图上还有更重要的隐藏知识点:比如美国独立地图显示,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英国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入美国版图。在“19拉美独立运动”的地图上,明确告知在拉美,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要结合地图对教材进行分析消化。
动词 (verb的缩写)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解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据说没有太多知识需要记忆。但是,高考不排除在这里出题,一些意想不到的题目往往就在笔记里。比如1993试题中的“诡辩场”,一般回答为“宋代边贸市场”。但这个做不到,必须作为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来回答。所以注解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青铜器是在宗法公社时期开始制造的;哈雷是现代英国天文学家;皇军,南北朝时指皇帝亲兵,北宋时指国家正规军;调节指的是家庭税,本质上是人头税;周丕爱《suan经》不能根据“suan经”一词或勾股定理认定为数学专著,因为选修书《中国古代史》明确注释为天文著作;阿蒙神庙,卡纳克神庙神庙,等等。这些知识是通过注释来表达的,所以在学习中不能忽视。
* * *高考历史学习五大记忆法* * *
一、分类记忆法
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可以使知识有条理、有系统,既方便学生记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比如《中国古代史》讲完后,教科书的内容可以按照中央集权、社会经济发展、税制演变、土地制度发展、科技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等进行分类。再比如,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内容可以按照天文、医学、农业、科技著作、绘画等线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学生在巩固知识上可以事半功倍。
二、“集中”记忆法
“集中”记忆法是将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归纳、浓缩,提炼为几个要点,让学生在一个大纲中抓住重点。而如果展开要点,就能呈现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一战,可以“浓缩”成以下几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为再次瓜分世界而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了战争危机。
时间:1914 ~ 1918。
后:(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半岛战役。
性质和后果:这是一场帝国主义者之间的掠夺性和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了。
例2,美国独立战争发展的线索,主要把握六点:(1)爆发:列克星敦炮火。(2)军队建设:第二次“大陆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点:萨拉托加更敏捷。(5)胜利:约克镇的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字符串记忆法
通过交叉链接,将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税收制度的演变可以安排如下:
(1)春秋时期鲁的“第一税亩”。
(2)西汉的“户籍制度”。
(3)北魏的租契调和徭役制度。
(4)隋唐时期的租佃制。
(5)晚唐两税法。
(6)明末的一种鞭法。
(7)清代分田入亩,征定银。
再如初中《中国史》教材中李大钊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二、三卷的部分章节。教书的时候我整理成:(1)领导新文化运动;(二)领导五四运动;(3)建立每周回顾。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 * *;(五)参加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组织;(6)1927在北京英勇牺牲。
第四,歌曲和押韵的记忆方法
历史年份、历史朝代、某个朝代的政治名称或封建帝王,学生用普通方法很难记住。其他的可以编成歌曲的形式。比如战国七国的位置可以整理如下:
齐、楚、秦、燕、赵、魏、汉。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比如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可以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后相加。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的蜀,
而吴越并不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知识的同学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因此,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讲历史故事、引用诗词楹联、编谜语或使用同音字等方法,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比如我在讲巨鹿之战的时候,简单补充了“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加上“最后一战”“四面楚歌”等典故。讲赤壁之战时背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词。讲商鞅变法,用“欠三壶酒”的谐音告诉学生记住前359年的时间,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有人说,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现在还在发生,只是形式变了,现实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现在世界各国的纷争和战争,类似于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西亚的帝国时代。历史上悲欢离合的悲剧和喜剧,不是一幕幕重演。所以,要想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和现实割裂开来,用现实去理解历史,用历史去关照现实,那你就学会了乐趣,那你就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仿佛开启了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