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布钱

最早的外国货币出现在7世纪,由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吕底亚发行。此时中国正处于东周的“定王”时期。在周定王之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在使用一种叫“布”的货币了。如果算上更早的北币,中国人使用货币的历史更长。

(先秦钱币“布”)

中国人最早使用和铸造货币,有许多关于钱的传说。

现在大家用的钱叫“人民币”。以前不同朝代对钱的称呼不同。秦称之为“半梁”,汉称之为“五铢”,唐为“鲍彤”,宋有“交子”,明清有“宝钞”等等。

人民币是一种纸币,其价值远远低于其面值。和交子、宝钞一样,属于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古人使用金属货币。金、银、铜和铁都是铸造货币的材料,最重要的货币是铜币。

(秦半良)

铜钱和现在的硬币一样,都是圆形的,中间有一个方孔,专业上叫“钱”。由于铜钱的特性和它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古人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孔方兄弟”。

为什么这种形状赚钱?这是秦始皇特别重视的地方,蕴含着中国古代人传统的宇宙观,在古代被称为“法田翔地”。外圈的圆圈代表天,即干,即君;中间方孔代表地,即坤,即臣;它象征着皇权至上,即《吕氏春秋·季春之道》(卷三)中所谓的“天道、正宗之道、圣王之法,故上下而立”

(孔方雄兄弟《甘龙鲍彤》)

虽然“孔方兄弟”中含有乾坤,但这种圆形方孔钱流通相当合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磨损,便于携带和保管。在世界其他国家,硬币也是圆形铸造,这就是原因。

事实上,在“孔方兄弟”出现之前,货币的形状并不统一,它取决于农具。铸造的布币是根据渔猎工具切割铸造的刀币,钱币灵感来源于纺车。此外,楚人还使用“蚁鼻钱”和“鬼脸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钱币中所包含的“乾坤”之意与他的皇权思想不谋而合,于是统一了铜钱的形式。

(鬼脸钱)

这种货币使用了2000多年,直到清末“铜钱”的出现,铜钱的形制才发生变化,这在世界钱币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铜版”是民间俗称,正式名称为“铜元”,与银元相对。出现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当时两广总督、李鸿章之弟李铸造。每件价值2分钱,取名“光绪元宝”。

与铜币相比,铜币最大的变化是中间方孔的消失。当时,一些迷信的人预言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如果中间没有洞,就会变成“铜板”,密不透风,说明国运受阻,天上没有地,没有父,没有母,阴阳失调,乾坤大乱,国不成国。果然,十年后,也就是宣彤三年(1911),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迫使已故皇帝溥仪退位,满清王朝灭亡。

(机制币“光绪鲍彤”)

“孔方兄弟”的出现和消失,与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兴衰相吻合,而轮回竟然是一个惊人的巧合。其实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铸铜盘的背后,是2000多项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实施——把根深蒂固的造钱改为铜钱,把废钞改为圆钞,老百姓一时难以接受,导致金融混乱。当时的清政府摇摇欲坠。内忧外患不断,就算铜钱的方孔不消失,历史也会滚滚向前。

既然孔方雄有干坤,内为圆柱,法如天地,钱制合理,为什么清朝取消了中间的方孔,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不使用现在的钱币?事实上,当初选角的时候,真的很担心人家不会用无孔不入的钱。即使是当年在香港制造的第一枚机制硬币和宣彤·鲍彤仍然在它们之间留有一个孔供人们接受,只是将传统的方孔改为“口”的图案,并在“口”的中间留一个圆孔。

为什么最后改了?至少有三个原因。

(宣彤机制硬币,中间有一个圆孔)

一个是跟铸造工艺的改变有关。古代铸造铜钱,比较有钱,中间有孔方便铸造,现在是一次冲压成型。如果你有方孔,不仅会增加工序,还会增加成本。

第二,与消费方式的变化有关。铜钱是古代的主要钱币,按其自身重量计价。由于秤砣中间有一个孔,便于一起携带钱币,有利于平民时代的清点和存放。如果不合理,不适应古人的消费习惯,就不可能用2000年。钱上有洞,不仅圆形铜钱需要,其他古钱币也需要。现代硬币是信用币。货币本身不值钱,也不是主要货币。它只是纸币的补充。用随身代币,就是用钱夹钱包。大额可以通过银行支付。现在电子支付很流行。硬币中间有洞也没关系。

三、币制改革的需要,孔方雄消失清末民初,正是社会大变革之时。中国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才能体现真正的改革,真正的“改变世界”。外圈铜钱始于秦始皇时代,也是“天命皇权”的象征。没有改革,仅仅显示变化是不够的。

(目前的一元硬币)

实际上,通过取消中间环节,增加了硬币表面的设计图案面积,可以制作出更复杂的防伪图案。不仅如此,取消了中间的方孔,中间的图案表达更加饱满,整体更加美观。

但是现在很多国家都有中间有洞的硬币。那么中国现在的硬币会变回以前的铜币吗?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铜币是旧时代的象征,时代在前进。最重要的是现在已经没有使用打孔币的必要条件了。现在的硬币适合现在的消费模式,在自动取款机上买票购物都很方便。当然,不排除以后发行的纪念币中间会有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