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街的历史信息

“小武都”位于古楼街闸口南聊城一中附近,也叫“崇武都”。过去,聊城运河码头也叫崇武渡码头。聊城县志?城》记载:“小武渡通济门上游。“所谓孝渡西城,就是现在的聊城老城区。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黄河决口,朝陵城被毁,聊城县迁至孝武西毒,即现在的城址。西宁始建于三年(1070),当时是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因军事需要,董长伟指挥陈勇将宋土城扩建为砖城。”七周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宽三丈,深二丈。4号门:东为尹彬,南为南熏,西为那日,北为锁匙。二十里有五楼,西北有绿云,东北有望月,最有名。这个城市周围有四十个中的七个。夫变郭,郭为水门。吊桥横跨水面,水池深二十英尺,宽十英尺,是它的三倍。护城大堤延二十里,保水不涨,金城倚之。“扩建后的城池高而深,布局严密,易守难攻,被称为‘能困而不失的凤凰’。洪武七年(1374),在市中心修建了一座古楼,至今犹存,改名为“广粤楼”。永乐九年(1411),疏通汇通河,东昌府成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郑德十六年(1521),该城“逐渐失势,三分之二的砖石腐朽,一半的建筑在开桥”。郑德十七年(1522),知府叶邱天主持修城。当它完成时,“这座城市被七大奇迹所包围,有三十英尺的礼拜,十五英尺的宽度。“为四门:东春西,西清远,南郑德和北宣威。有七座俯瞰全城的建筑,还有上一代所谓的绿云和满月的二楼。四十个家里有八个是给死人的。每个门都有一个水门,一个吊桥,一个隐藏的洞和一个暗门。这个池子有二十英尺深,十英尺宽,盖子都是新旧的。”万历五年(1577),古城再次重建。有25座城楼,城门上有一座门楼,外有一个瓮。南、东、西瓮城为旋转门,南门朝东,似凤首;东、西门向南如凤凰展翅;北门朝北如凤尾,故称“凤城”。四座城楼都依山而建,有重檐。城墙东北有王越铁塔,西北有绿云铁塔,格外壮观。据沈星东昌府重修碑文记载:“长桥跨虹,高岸拱光,阔阔雄伟,谓之金汤之险。”明朝万历七年(1579),修建敌塔27座,城垛2700余座。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清雍正九年(1731)修城堤防水。堤坝“长223英尺,高10英尺,水平角60英尺,宽20英尺。”乾隆时期,水运达到顶峰,聊城素有“水运咽喉,天之肘”、“江北之城”之称。东关大码头一带尤为繁华,泰汾、鄯善、苏州、江西、武林、赣江六个会馆临江而立,这里商船络绎不绝,岸上货物堆积如山。太平街、双杰街、小东关附近有三条街巷,商业发达,街道繁华。有日章、刘兴隆、裕盛等60多家资金雄厚的商号,有时被称为“金太平、银双街、铁打小东关”。漕运带来的繁荣一直延续到咸丰四年(65438。10月聊城解放时,1947,我军为防止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拆除了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