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元的范钦·秦二世和他的母亲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环游世界时去世,享年50岁。赵高引诱胡亥,说服丞相李斯,展开沙丘阴谋。伪造遗书,逼迫皇帝长子傅肃自杀,立胡亥继位,建立二世政权。

九月,二世新政府在咸阳举行盛大葬礼,将秦始皇葬于骊山,即现在的秦始皇陵。秦始皇下葬时,二世皇帝下了这道命令,处置秦始皇的后宫。这道命令说:【始皇帝后宫无子女者,不得放宫。按照这个顺序,他们都是从死亡中殉难的,死者的数量相当大。

秦始皇有近20个子女,长子傅肃,幼子胡亥,其中有将军陆、高。狐疑的胡亥将活着的公主全部处死,以消除她们对皇位的潜在威胁。

——公子吕兄弟三人因未能臣判死刑。

——打算逃跑的公子担心牵连全家,走投无路,写信给第二位父亲请求。

秦始皇在开始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旅行时,做了一个对未来历史影响很大的决定,那就是带着他的小儿子胡亥一起走。

1.秦始皇五十岁了,身体越来越虚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继承人。

2.长子傅肃一年多前被贬北京,派往商县蒙天军任监军。

秦始皇阅兵,结合帝国政治中心的运动,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动中选择胡亥同行,意义非凡。

1.从父子之情来看,表面上看,秦始皇特别爱胡亥。

2.从皇位继承的政治形势来看,说明秦始皇有意立胡亥为太子的政治意图。

胡亥继位后,杀了与傅肃关系密切的巨奖孟田和弟弟孟轲。秦始皇身边的长期随从孟頫,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心腹大臣。熟悉宫廷内幕,秦始皇晚年的心情,他是第一知情人。孟頫临死前,二世发圣旨指责他说:“先帝欲立我为太子,你却刁难。现在丞相指责你不忠,你应该为你的宗族受到惩罚。我不忍心给你死,但遇见你是幸运的。自己决定吧。]

孟頫觉得很委屈,自杀前为自己辩护说:【现在我指责我的臣下得不到始皇帝的意思。但我的臣下年轻时在先帝当官,多年来深得信任。直到始皇帝去世,他都没有反叛过。可以说,他知道始皇帝的意思。他还指责臣下不知道王子能做什么。然而始皇帝巡游天下,只有太子跟随。始皇帝对太子的爱远比你的儿子们深,臣下无所不知。始皇帝用太子,不是一时,而是多年。我从来没敢向他进谏,从来没敢想!我从来不敢添油加醋,狡辩避死。我只是担心事情不是真的,为始皇帝的名字感到羞耻。真心希望使者能想一想,使者死的明明白白。]

在对二世的指控和孟頫的辩护中,提到了晚年的秦始皇曾计划立胡亥为太子。孟頫的话里,清楚地透露出秦始皇弃长立幼的计划不是一时的想法,而是经过数年酝酿的深思熟虑的计划。

第一,小儿子的可爱人情

在父子继承的制度下,长大后的亲骨肉越是强大有力,就越容易受到迫害,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最小的儿子可能性最小,不存在被迫害的可能。他年轻幼稚,和父亲的关系大多是难得的真情。他不仅没有猜忌,还经常滋生异心,经常衍生出皇位继承的政治局面。

——汉高祖刘邦废长子刘应礼,幼子失败。

-汉武帝刘彻杀死了长子刘巨和幼子刘弗陵。

——运营曾经想废了曹丕立的小儿子曹植,后来放弃了。

——袁绍布长子袁幼子袁尚

——刘表不立长子刘启立,幼子刘聪。

第二,胡亥顽皮率直的天性。

胡亥因为性格可爱,特别受父亲宠爱。胡亥,原本是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年轻人,鲁莽而调皮。

胡亥的兄弟都是循规蹈矩的人。或许秦始皇对子女的严格与母亲的管教有关。而胡亥却敢于捣乱,时不时搞点恶作剧。或许是他直率鲁莽的性格,加上他年纪最小,才让他特别受到始皇帝的宠爱?

第三,胡亥没有政治野心。

当初沙丘的计划被胡亥一口回绝,干脆利落,毫无爱政治权的思想,更无政治野心。

即使当了皇帝,他也没有改变。他即位后多次表明自己的内心倾向,认为人生苦短,不能及时吃喝玩乐。20岁那年,我感叹:【人生在世,就像骑着六马快车跨越鸿沟,转瞬即逝。]

胡亥的人生观是追求生活的享受,满足自然生活的幸福,与政治权利和政绩无关。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人生观,胡亥把父亲的生命和健康看得比他的辉煌和伟大成就更重。他的担心是出于他的真实本性,直率而不加掩饰。我想,胡亥的这些特点,对于被困在政治漩涡中心的始皇帝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安慰,或许也是最能让始皇帝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真情,从而对胡亥生出额外的爱吧?

胡亥对始皇帝的爱和信任近乎盲目,这也成为他生存的依靠。始皇帝死后,胡亥把对始皇帝的爱和信任转移到了自己的老师赵高身上,最终导致了死亡的悲剧。胡亥《人性》中的这个隐秘的故事,隐藏在一个著名的故事中,意思是鹿为马。

胡海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不爱交际,做事有点鲁莽,没有城府。他一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信任的人有很深的依赖,几乎到了盲目信仰的地步。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就这样对秦始皇,这也是秦始皇那么爱他的原因之一。胡亥的这种特点,在始皇帝死后,明显转移到了他和老师赵高的关系上。

?赵高在胡亥出师后,深得胡亥信任。始皇帝死后,胡亥把对他的爱和信任转移给了他的老师赵高。他晚年的一切行动都是在赵高的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说他事事听从赵高。我们可以举七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一、沙丘剧情,20岁的胡亥在假船上,伪造遗诏,逼迫大哥傅肃自杀,因为他听了赵高的劝说。

第二,他即位后,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断绝人间亲情,是赵高的主意。

第三,他曾经打算释放孟毅,重新开始。在赵高的反对下,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4.他担心人生短暂,想享受人生。他信任赵高,并将赵老师视为唯一的密友。

五、他住在宫里,不是他的大臣们,赵高充当他的大臣们和他本人的联络员,把赵小姐当作他的唯一代理人。

6.赵高在位时间长了,李斯和群臣上书要求罢免赵高,胡亥完全不能接受。在给李斯的回信中,他极力为赵高辩护,说:【你说赵高有私自夺权的危险,那么这句话应该从何说起?赵高是个老臣,在宫里做官多年。他的思想不随稳定而放松,不随危险而改变,行为干净,有能力。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忠诚的提拔,得到了信仰的召唤。我很看重他,总理也很怀疑他。究竟为什么?]

在表达了对赵高的信任后,胡亥以近乎恳求的语气要求李斯等大臣不要对赵高产生怀疑。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失去了祖先,不太懂人事,也不知道怎么治国。总理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我不属于赵军,我还能依靠谁?赵军是个男人,干净,正直,有权势。他懂人情世故,也能尊重你,适合我。首相不应该怀疑。]他把赵高当成始皇帝死后唯一的依靠,这几乎让儿子对父亲产生了信任。

正是出于这种信任,当李斯等元老级大臣坚持要清剿赵高,并谏让百姓安息时,二世选择了站在赵高一边。他把这个消息通知了赵高,下令把以李斯为首的老臣们抓起来,关起来,交给赵高审判处置。赵高控告罗志殴打李四曲,得到口供,当赵高把结果报告给二世时,二世高兴地说:【没有赵老师,我差点被丞相出卖。]

七、陈广起兵,巨鹿之战大乱,主力被项羽消灭,刘邦军逼近关中。赵高见大势已去,便发动政变,命弟弟大夫赵成(宫内卫部长)和女婿咸阳陵(都城咸阳市长)引兵进入宫,逼迫二世自杀。在他死前,有一段二世与乐颜的对话,最能说明二世与赵高的关系。

二世说:[我能见首相吗?]乐颜回答:[没有..]

在他的一生中,我重视他的个人生活。临死前,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活下去。终其一生,赵高这个老师都是二世所信任的。临死前,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到赵高。他知道是赵高发动政变,逼自己自杀的。他没有怨恨,也没有仇恨,只是求见他。他对赵高的依赖直到去世都没有改变。

胡亥和赵高的关系,上一个朝代是君臣,下一个朝代是师生,私底下是亲戚朋友,就像父子一样。胡亥对赵高的信任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在这种绝对的信任中,胡亥成了一个盲目的傻子,不仅失去了政治判断力,甚至连常识判断力都丧失了。如果理解了这个历史心理背景,指鹿为马的故事大概就可以理解了,胡亥为什么特别受始皇帝宠爱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了。

很奇怪,历史书上没有一个字是关于胡亥的母亲的。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的政治格局中,皇后或皇后往往低调行事,很少进行政治干预。丈夫死了,儿子当了皇帝,我当了太后后,不仅受人尊敬,而且很高调,往往位高权重,政治活跃。尤其是在儿子年纪轻轻即位的时候,太后往往成为统治的中心,太后的亲属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这就是我们不时听到的关于王太后干预政治和外戚权力的说法。母亲干预政治和外戚权力是世袭君主制度下的制度产物。

在秦国历史上,秦始皇的曾祖母宣皇后,她的养母华阳皇后,她的母亲皇太后,都曾在位一段时间。二世皇帝的母亲在胡亥即位前默默无闻,这可以理解。但二世即位后,再也没有听说过任何关于她的活动,任何记载中也完全没有她的名字,这不仅奇怪,而且不正常。

胡亥说【少祖】,首先应该理解为其父始皇帝之死;不过,胡亥【少丧祖】,他的母亲可能死得更早。如果他母亲还健在,应该是皇太后,母系,也应该给他提供支持和帮助,不至于除了老师赵高之外几乎无人陪伴,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孤独感。也许,正是因为胡亥的母亲早在始皇帝去世之前就去世了,所以始皇帝爱屋及乌,把对早逝妻子的爱转移到了胡亥身上。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并没有她参政的记录。

?胡亥生于秦十八年,当时其祖母姬尚在人世(卒于十九年),是赵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然而,在胡亥和赵霁之间还有一个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胡亥的母亲,也许来自赵?她的赵血统可以将、胡亥、赵等赵元素联系起来,为历史的扑朔迷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