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简介。
钱文忠[1],1966,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梵语巴利语系,师从季羡林先生、金克穆先生(曾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估计是中学时调皮捣蛋,让老师担心他考不上大学,建议他填志愿的时候报低一点。结果他以外语艺术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我从大一开始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获得过“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65438年至80年代中期,在德国汉堡大学印度和西藏历史文化系学习。师从印度著名科学家A. Wezler教授、佛教著名教授L. Schmithausen和伊朗著名科学家R.E. 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辅修藏学和伊朗学。65438到0990,在家学了五年文史。1996,被推荐到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文化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粹》编委。著有《壶壶集》、《君之皈依》、《蓟门雪》、《天竺与佛》、《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记》、《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义》,译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密派》、《陶》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精通梵语和巴利语的学者,钱文忠继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贡献。当时钱文忠还不到17岁,突然对这种晦涩难懂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我给季先生写过信。”据传,1984年,季羡林先生在73岁时,为了招钱文忠为徒,在北大重开了停办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
对此,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老师决定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继1960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本科学生。我和他老人家的书信往来,大概让他老人家相信,这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个应该起到了很小的作用。高考前,北大招生老师奉季老师之命,在华师大一附中找我谈话。我班后来招了8个人,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把这个当专业。”
1984高考进了梵语巴利语班。这个班有八名学生。之后有一两个人换了部门,然后几乎都搬到德国去了。最后,钱文忠被留了下来,主修印度研究,辅修伊朗研究和西藏研究。“冷”不能再是“冷”专业,钱文忠乐此不疲。到今天,比较有名的都已经能“玩”好了,不管是学术的,古董的,藏书的。钱文忠说,“我真的很喜欢‘呆在音乐里’。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态度,也符合‘游艺’和‘好人不如快乐’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短暂,我们不可能拥有一切。没有‘愿意’的心态,会很累。”
梵文巴利文是普通人不了解的一个专业。钱文忠说,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凌生先生接触到这个领域。“我很幸运,在华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郝凌生。郝老师喜欢在每次课前介绍一些学术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学习很重要,但好像很少有人研究。季先生老了,没有年轻人学了。我怕这种知识在中国会灭绝。”钱文忠听说后,找了一本书自己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作为第一志愿被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语巴利文专业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