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春节习俗
土家族习俗
-
由于与其他兄弟民族的长期接触,生活习俗和文化相互影响和吸收,现在汉语和汉语被广泛使用。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相似,保留下来的独特部分很少。
土家族人在山上建房,一般都是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盖房子要背山面水。一般为四柱三室,中室应设祖祠。左右两个房间都有人住,多是两个小房间,并称“第二个房间”。第二间房前有火铺,火铺中间有火炕,用来取暖做饭,火炕上放着铁鼎。火炕上方挂着一个炕架,用来晾炕用品。特别是春节前,用来晒炕腊肉,腊肠。
婚姻土家族的婚姻有与表亲开婚的习俗。一般是姑姑家的女儿嫁给姑父家的儿子,称为“骨种”“亲见之道”,算是亲家加亲家。土家族婚礼,要送三份人情。女生结婚前要练“哭嫁歌”。要哭给亲戚朋友,就得提前1~2天不吃饭,也就是所谓的“无茶无饭”。女孩婚后生了孩子,男方去女孩家报喜。女婿提着一壶酒送到女方家放在大厅的香炉上,壶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壶嘴向内,表示生女孩。后来,女方家的亲戚给男方家送粮食、鸡、肉、蛋吃“月米酒”,男方家也送礼物。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欢穿大袖大裤,裤上绣花鸟。裤子要连腰,男女都喜欢头上戴白手帕,脚上穿白布鞋,大方美观。女人的头上戴着银饰,胸前配着银刀、铃铛和牙签。少男少女的帽子上有各种头饰,帽子后面有银铃,叮当作响。
丧礼土家族的丧礼,老人去世,大多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要请涂老师主持选葬日期和墓地,还要一山一山。治丧时,路上要扔“导纸钱”,坟内禁止铁器。所以,一个人的亲人要挖好井,等死人埋了再走。下葬过程中,请涂老师开棺,清棺,“抛米”。扔饭的时候,亲戚跪在棺材前,背后用衣服把它捡起来。有的把饭细细咀嚼,当场吞下,有的带回去煮饭,表示子孙后代要团结和睦,继承老人的遗志。
节日土家族有一个传统节日“赶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二十九日庆祝中国新年,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在土家族聚居的一些村庄。“四月八日”是土家族送毛毛虫的节日,要从自己身上读谚语,祈祷庄稼不受虫害,庄稼丰收。
认为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最伟大的神,到处保佑后代。普遍信奉“土王”,传说“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节日,烧钱纸,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也信仰土地神。过年走亲访友,路过土地庙,都要烧香烧纸。许多土家族人还崇拜“三王庙”,其中有冉,杨,田三位神,祈祷三王神保佑人口和六种动物。
背景:家族在湘鄂川黔交界的部分地区,每年持续三年及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中国新年(简称“春节”)是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土家族人都是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所以称之为“赶过年”。土家族为什么要过年?湘鄂川黔边区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抵御外侮。据说嘉靖年间,日本人侵略中国,永顺土司彭翼南奉命出征。他带领3000名士兵提前一天开赴前线,打败日军,立下“东南第一战功”。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同时也为了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日本兵的深切怀念,永顺县的土家族人民决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外星人的骚扰。由于频繁的民族战争,土家族人经常不能平安过年。结果,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用巧妙的诡计进行了突然袭击。首领让百姓提前一天过年,然后带领士兵突然袭击。敌人过年吃酒肉,毫无准备。土家族人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是,土家族祖先贫穷,为富人做长工。他们太穷了,没法过年和家人团聚,只好提前一天“过年”。也有人说,四川昔阳、秀山的的士家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因为明朝万历年间土家族奉命出征,回朝日期不同,所以过年的时间也不同。
从以上四个不同的故事(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是外族的侵略,异族的骚扰,还是地主的剥削掠夺,土家族从来都是英勇无畏,对敌人怒目而视,足智多谋,出奇制胜。这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一个慷慨的民族。
“赶年”的晚上,村里燃起了熊熊大火,新年的旗帜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火堆跳舞,唱着新年的歌,跳着《毛古斯》。这种“赶上过年”,清爽、狂野、刺激,有一种特别的心情。
土家族豪爽、快乐的民族气质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历经磨难、受压迫,数次被迫迁居,却能泰然处之的历史事实是分不开的。因此,就像其祖先楚族(或巴族,“那满”)一样,发展出了强烈的思念祖先、怀古、齐心、尚武的民族精神,这在末代家族“六月年”、“十月年”的习俗和传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据民间传说,古代土家族原居住在江西,因不堪忍受官府和富户的掠夺和压迫,避免了被割据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悄地离开,穿过洞庭湖,回到河边,到达乌海送点心的山区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大树建吊脚楼,有清泉酿“玉米烧”(家酿白酒),值得庆贺。于是,新定居的土家族人决定先过年:宰牛、拜神、“摇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所以被称为“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开垦的土地肥沃了,五谷丰登了,六畜长膘了,土家人民在新家园迎来了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多了一个农历十月初一的“十月年”(这也和他们的祖先——楚人的“十月年”有关)。家家户户蒸“玉米烧”,寨子里杀出大肥猪,人们纷纷到各村拜年,互道祝福。
在富饶美丽的湘西鄂西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约有570万人(1990年),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恩施的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县和四川石柱的黔江、彭水等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国语,长期使用汉语。绝大多数土家族人讲汉语,也有人懂苗语。只是在永顺、龙山的一些偏远地区,他们只会说土家话。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意为当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人”。两千年前,他们定居在今天的湘西和鄂西。当时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人”或“无锡人”。关于土家族的族源,众说纷纭。一是他们是古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从贵州迁到湘西的一部分蛮族;据说在唐末五代初年(1910年左右),由彭贤率领从江西迁到湘西的白衣工匠后裔。这些说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五代以后,湘鄂情西部地区的土家族,一个稳定的民族,开始逐渐形成单一的民族。
土家族居住的湘西、鄂西丘陵地区,海拔大多在400米至1500米之间。山峦重叠,丘陵密布。武陵山脉穿越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业、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茂密,梯田里全是山丘,种着水稻、玉米、土豆、小麦。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和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林有松树、杉木、楠木、柏树等。此外,珍贵药材、水产品和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大鲵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土家族民俗
哀悼舞蹈
土家丧舞,又称“围棺、打棺、丧鼓舞”,是两千年前巴人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去世,在堂前停了几天,亲戚邻居都去吊唁。到了晚上,通宵播放“鼓与歌”,增加热烈气氛,被称为解除死者的沉默,安慰新的家庭。土家族人喜爱丧葬舞蹈。"听到鼓声使我的脚发痒。"。丧舞的特点与土家族摆手舞基本相似。手脚同侧,舞蹈干净大胆。动作流畅舒缓,舞者演奏节奏强烈的示波器音乐。舞者边跳边唱,人声用假声,和唱歌差不多。适合男女老少一起跳,舞蹈词汇健康。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歌颂死者的生平事迹、歌唱抚育、生产劳动等方面。土家族丧葬舞蹈是集唱、跳、吹、打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它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族对祖先的崇拜。2、卧龙
是土家族人用板凳当“龙灯”跳舞形成的。两个人,三个人可以,两个人一前一后跳,三个人一前一后跳。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雪盖顶》、《黄龙缠腰》、《老虎下山》等。活动时间多为农历除夕至正月十五。节日也是可以的。
灯笼剧
花灯戏是武陵山区流行的一种地方戏。它有四个特点:一是服装简单,一件官服,一顶纱帽,三副口器,一把剑就够了;二是人物少,学生、丹、丑,一般一男一女,不超过四人;第三,器乐不多,文学领域只要求1人配“大鼓”,武术领域加锣鼓。第四,不选择演出场地,所有场地都可以使用。花灯戏因为表演的不同,名字也不一样。在新春之夜,人们庆祝节日称其为“何”,清明节称其为“清明灯”,生日称其为“守灯”,男女结婚生子称其为“邓公”。戏剧节目有60多个。
女儿俱乐部
女儿会原本是土家族(和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节日。它在农历五月的第三天和七月的第十二天举行。年轻男女穿上盛装去参加聚会。在旧社会,女孩子是不允许出门的,只有这一天她们去开会,所以被称为“女儿会”。一个要选老公的女生穿很多层衣服,里面长,外面短,好衣服都能看到。赶去开会的时候,带了些土特产,山货,假装去市场卖东西。想找人的男人提着个空篮子,假装在购物。当他遇见那个女孩时,他去“商店”。在一场搞笑的“定价还价”中,我们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也认识了对方。如果价格在涨,说明姑娘不会同意。如果她没有,她应该走开,否则她会被骂。反之,则意味着姑娘默许了,双方退出闹市,找个僻静的地方做自己的终身大事。
除草,敲锣打鼓
土家族说水稻种植是稻苗,玉米种植是草种植。这两种农事,意味着盛夏时节,难免又累又困。为了振奋精神,调节身心,还伴有锣鼓,所以叫割草鼓。一般来说,锣鼓就是锣鼓,是自己唱的。歌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有历史故事。此外,说唱歌手经常即兴发挥,开玩笑,振作精神。6、注意米年肉
土家族人祝新年快乐:有饭有肉,特别是好腊肉拌糯米小米蒸成菜供家人评“团年”,讲饭有肉求好运。
南居
南戏以市南府的“南”字命名。而且,由于它的音乐部是由“南路”(像《黄儿》)、“北路”(像《西皮》)、“在路上”(像《秦腔》)三个大音量的剧种组成,还融合了宫傩戏、花灯戏、地方民歌、祭祀乐等,所以成为一个独特的剧种。南戏音乐由锣鼓和曲牌音乐组成。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条线。他们文武双全,会弹会唱武术,气功和武术夹杂其中。剧种多为传奇剧和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近千部。8.傩戏
傩戏是在民间酬神许愿习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地方戏。其特征是戴着面具表演;傩戏可分为“八结局”和“八结局”。“八结局”属于巫术的仪式,“八结局”是有情节的剧,是一系列的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条线,唱腔分为高音、平调、丧、花鼓、民谣。傩戏因其质朴、朴实、生活而受到农村人民的喜爱。村民表演傩戏用于祭祖、祝寿、添子、婚丧、升官、当状元、迎神、消灾求福、克难辟邪。
果舍
土家族人重视春节社会,即立春后的第五个五一节。有人在俱乐部日的前十天举办了一个俱乐部,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去扫墓祭祖,新坟没检查;二是吃“社交饭”,即以艾干粉、野蒜、德米莱、千豆、腊肉丁等为调料蒸糯米,馈赠邻里朋友,以示和谐团结。社交日禁止锄犁,否则有碍农事。
陪十姐
陪嫁十姐妹是土家族女孩哭嫁的一种独特形式。新娘大婚的前一天晚上,父母请了街坊九个未婚姑娘,连新娘***10人围桌而坐,唱了一夜,所以叫十姐妹唱。十姐妹轮流坐在一张桌子旁。第一,新娘哭“十次”,新娘哭“一次”。厨师在桌子上放了一道菜。菜摆好,其他九妹依次哭。最后新娘喊“十遍”,厨师照常收菜和饮料。菜吃完了,陪十姐的活动就结束了。关于哭婚的歌词很多,比如《十荡》、《十收》,有哭祖宗之德,有父母之恩,有姐妹之谊,有兄弟姐妹之贤,有故土之情等。,有时还会哭着骂媒人。旋律用七言八句顺口溜。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流传于武陵山区土家族集散地的古老传统土家工艺织锦。在土家语中,“兰斯”是被褥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花被,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之花。西兰卡普在北宋时期很有名。这种棉纱织成的布是敬酒者献给皇帝的贡品。同时,土家族人也用它来美化自己的衣服。到了近代,以热烈明亮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成为土家族姑娘的嫁妆产品之一。据说这嫁妆一定是新娘的新手织的,图案是新娘自己构思的。图案是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织工精细,色彩艳丽,风格素雅,质感极佳。西兰卡普讲究图案,做工精细。被套上的图案由各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有100多种花和图案。西兰卡普的宽度一般在50 cm左右。三片拼接可做被套,单片可做枕巾、围裙、桌垫、脚被等。
半个月
土家族比较讲究半月,素有“年小半月大”之称。本来农历七月十五是半月节,但因为半月后全家要团聚接回嫁出去的姑娘,时间上出现了“半月后婆家走不开,半月后娘家要走”的矛盾,所以把七月初一至十五定为半月。农历上半月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祖,用纸钱包裹,写上已故父母的名字,在户外焚烧,提高声音哀悼,并寄钱以示敬意,并在小路上插满熏香和蜡烛,这被称为路烛,在野外花钱并给游荡的鬼魂。
东克喹
是土家族青年男女流行的一种小型乐器。制作简单,只要用一段三四寸长的小竹,剪四个小洞,放一个小活舌头进去,就可以玩了。
土家族青年男女冬冬打奎宁。他们一般蹲伏在古树、袖手旁观溪流、竹林下,或三五人齐奏,或一人独奏。他们仰望天空,弹奏着自己的旋律,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个叫东东的女人。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经常帮别人织土花被、蛇皮缎带、做鞋子、缝衣服,所以土家族人都爱东东。后来,东东的丈夫被抓了起来,交给了土王。东东老公走的时候说:“桃花开了我就回来。”春天,冬冬坐在一棵桃树下,看着桃花,等着丈夫回来,她沮丧得折断了一根竹子,凿了一个小眼睛,留下了一条活舌头。对打桃花表达对老公的思念。桃花开了又落,老公还没回来。第二年也是如此。第三年,冬天吹小竹筒的时候,一只小喜鹊飞到一根桃树枝上休息,对东东说:“别吹了,老公死了,别吹了,老公死了。”东东的丈夫被折磨致死。东东听到噩耗,哭死在桃树下。冬冬死后,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在更静更深的夜里,依然能听到这悠扬而忧伤的声音。
土家族为民怀念冬冬,也根据生前做的小竹筒吹奏。同时,他们把这种小乐器叫做“咚咚魁”,“Quin”是“吹”字的音变。
赶上新年
南方人通常称春节为“过年”,土家族称之为“赶年”。赶年是土家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族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按照胡宗宪将军的计划招降倭寇。一年,春节将至,敌人仍未消灭。远在他乡的土家族人在腊月二十九提前过年了,而且总是英姿飒爽。丰富的庆典过后,士兵们保存了体力,士气大振。第二天(除夕),趁日军不备,发动进攻,赢得了战争。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人总是提前庆祝新年,并称之为春节,这是每年最大的节日。
土家族人过年要杀猪,春饼,做小吃。尤其是今年,汽巴很有特色。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演奏,往往是几个邻居一起演奏,充满了欢笑与和谐。方法是:将糯米蒸熟后,用专用的槽和锤打,然后压成扁平状。糍粑做好以后,一串总有五个,要做五个大糍粑。他们被称为“古农糍粑”。原来这种粑粑是用来向土武进贡的。后来就没有土王了,但是过了很久才成为习俗,一直伴随到现在。都说一年不算大就不吉利。
六月六号
古历六月初六是土家族纪念古代英雄李芹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土家山寨喜气洋洋,杀猪宰羊,做年糕做豆腐,请远道而来的客人到家里来,晒衣服,在小溪里洗头,晚上点灯笼火把,在浪厅里手舞足蹈。
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闹饥荒,谭力的老母亲活活饿死。一天晚上,她给谭力做了一个梦,让他在大厅里种一棵南方竹子,练习射箭三年零六个月。鸡飞狗跳的到了家,就把箭射向北方,这样就能射到皇帝,登上皇帝的位子。李芹听了我妈的话,在后山种了黄竹,关起门来在堂屋练箭,叫小姑等三年零六个月,看见屋里有鸡飞狗跳的叫他。三年过去了,嫂子等得不耐烦了。她把黑狗放在房子上,把鸡赶得满天飞。然后她就大声喊,三年零六个月了,鸡都飞进家里了。听到她嫂子的喊声,李芹慌慌张张地打开门,然后拉满弓,朝北射了三箭。箭一射出,后山的竹根就被炸飞了。他们没有骑在马上,射出的箭也没有射中皇帝。当皇帝拔出钉在龙宝座上的简单的杆子时,他看到上面有“湖广谭力”的字样,于是他派了一名兵马大元帅和五千士兵到上海来捕获谭力。李芹和他的嫂子在山里躲了三年零六个月。兵马大元帅仿佛大海捞针,却不见李芹的踪影,于是安排了回朝的日期。谁知谭力在山沟里洗澡,背上的金龙被官兵们看见了,于是被抓了起来,带到京城,关进了监狱。嫂嫂跟着他到北京观看李芹,并告诉谭力:“你只要说他背上的金龙是画的,皇帝。第二天,皇帝亲自审问他。当皇帝看到谭力背上的金龙时,他不敢杀他。他问是生成的还是画的。谭力记得她嫂子的指示,答应说这是画的。皇帝一听是画的,笑了笑,命刀斧手拖出来砍头。大嫂冲到杀戮现场,抱住谭力痛哭,鲜血溅到了她的衣服和头发上。李芹被杀后,天地难分,日月不明,鸡犬不吠。皇帝知道杀错了,不穿龙袍,不登龙位,让李芹的阴魂穿龙袍,在龙位上坐一天,做皇帝。
土家族在这一天晒衣服也被称为晒龙袍,这是谭力当了一天皇帝的传说。这一天,女人洗头,是因为嫂子头发上的血和油留下的故事。目前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我等了三年,却等不起半年”的故事。
牛王节
土家族先民从事农耕较早,自古以来就养成了爱护和尊重牛的传统。每年的4月18日被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会给牛过生日。即使春耕很忙,4月18日也会给所有的牛放一天假,为它们熬粥,主人还会恭恭敬敬地念一首《朱牛王慈》诗。据说读到这里,老牛泪流满面,觉得主人说到心坎上了。
根据传说,牛王是众神的一员。有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看俗世风光。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食物吃,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时候,他恳求玉帝,给他们食物种子吃。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请求,但告诉他:“告诉凡人每三天吃一顿饭。”牛王欢天喜地来到人间,给凡人送去了许多种子,并教给他们种田的方法,但在一片慌乱中误传了玉帝,说要一日三餐。普通人有饭吃,一日三餐,肚子疼,日子过得不错。都吃胖了没事干,敲鼎盖唱歌,弄得玉帝不得安宁。有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饱了没事干。你要在粮田里播些草种,粮田就长满了草和草。”这一次牛王又误解了玉帝的话,一步一个脚印的播下了三种草籽。后来粮田长满了草,铲不尽。人们骂他杀凡人,让他不耐烦。有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的错。凡人功夫做不完,可以帮凡人拉犁耙子做春,饿了可以在地上吃草。”4月18日,牛王下凡。从那以后,这位已故的国王老老实实地为凡人干活,帮他们拉犁耙子,辛苦一年后也不曾停止呼吸。如果你饿了,吃你的肚子。为了报答牛王,人们把4月18日定为他的生日。“牛在四月十八日停驶”,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习俗一直被牢牢地保持着。
中央房间
土家族民居一般依山而建,三暗王布局分明。有一个垂足的两厢,正房中间有一个大厅,大厅上设一个香盒(神龛),供奉有名的路神。厅堂是土家族祭祀活动的圣地,也是举行重要婚丧嫁娶的场所。特别是在年老和死亡的葬礼上,土家族人会在大厅里举行哀悼舞蹈。土家族人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所以喜欢办丧事,用欢快热烈的丧舞悼念死者,活跃了气氛。所以《随书》上说:“老人死了,就放在棺材屋里,领着年轻人,每人拿着弓箭,围着棺材唱歌,歌唱他的生活和幸福,直到死。”从这段历史记载来看,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丧舞”,意思是古代人用弓箭驱邪防鬼,为死者歌功颂德,类似于现在人们为死者举行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