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

1,尚书

《尚书》被列为重要的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商”就是“商”的意思。《尚书》是一部古籍,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一些追溯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尚书》最早的书名是《蜀》,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的《尚书》(也称为《金文尚书》)是由傅生传下来的。传说是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下来的。

西汉学者傅盛口述的《尚书》二十八篇,是《尚书》的现代版本。当鲁公国王拆除孔子旧居的一段墙时,他发现了另一块《尚书》,这是《尚书》的古代版本。西晋永嘉之战,《尚书》今文和古文版本全部失传。东晋初,张羽的史美焕向朝廷献上了一部史书,其中有33部现代文学史和25部古代文学伪书。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林箐或石琳,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六经”之一。也是周代鲁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35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十三经中最长的一部,在《四库全书》中被列为经典部。它涵盖的时期是从公元前722年(公元路引年)到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记载事件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几乎每一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义”。后来出现了许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和阐述的书籍,称为《列传》。代表作有《左传》、《公羊传》和《谷亮传》,合称为春秋三大传。

3.“普通话”

中国最早的民族风格书籍。该记录涵盖了从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到西征(约公元前947年)到智伯灭亡(公元前453年)这段时间。

包括求爱、宴会、讽刺、争论、回应以及各国贵族间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国语》作者自古以来就有争议,至今没有定论。最早提出《国语》作者是左丘明的是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

他在《报任安》中说:“左丘是瞎子,有官话。”此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有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所作。”

据他们说,左丘明《孔子春秋传》后不幸失明,但他说:“雅思没有考完...收集它的散文,汇编其他故事……”根据残存的材料,他编辑了另一本书,即《国语》。班固,李昂等。又称国语《春秋传》或《左氏传》

4.《左传》

《春秋》原名《左氏春秋》,汉代又称为《左氏春秋》,汉代以后才称为《左传》。

相传《左传》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注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亮传》并称为“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详细叙述的编年史著作,共35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十三经中最长的一部,在《四库全书》中被列为经典。它涵盖的时期是从公元前722年(公元路引年)到公元前468年(鲁悼公二十七年)。

5.战国政策

《战国策》是一部民族历史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汉、燕、宋、魏、中山各国的大事,距今约240年。

西汉末年,刘向在整理群书时,在皇家图书馆发现了六种兵家手抄本,但内容混乱,文字不全。于是刘向根据国家编撰了《战国策》。

所以很明显《战国策》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者。因为他的书大多记录了东周后期各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并辅以纵横家的论述,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命名为《战国策》,这个时期也被历史学家称为战国时期。

扩展数据:

1,《春秋》对后世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春秋》的开创性都是无可争议的。

其编年体例为“日月为次,年代为次”的史学三大体例之一,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效仿者甚多,尤以《子同治简》为最。

它的私人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在《二十六史》中,多达三分之一的人是私下学习的,这也可以说是其引导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无论多少后人刺破了依恋,但它本身的历史精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勇敢、率真、无私。中国历史的绵延与孔子赋予的坚韧息息相关。

2.《国语》对后世的影响。

国语内容中有强烈的伦理倾向,弘扬德性精神,尊重礼仪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它强调了对君主的忠诚。

官话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和人才,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

普通话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金融、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尚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普通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左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