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楼里的南宁
历史悠久的杨梅古镇魁星楼,集中体现了南宁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南宁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藏品。1996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集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于一身的道观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古今兼备,引人入胜。古镇以楼魁星为最。
魁星楼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重修,距今已有300年历史。该建筑位于杨梅古镇的东北部,杨梅小学内。在百年玉兰树的掩映下,在浓郁的兰花香气中,魁星塔巍然屹立,引人注目。
魁星楼为阁楼式结构,重檐歇山顶,青砖青瓦,红檐。整个建筑呈方形,颇似玉玺,故称“帝玺”。屋檐黄色琉璃瓦,金顶青铜铸,飞檐犄角,雕花雕兽。屋檐、屋顶和高墙上装饰着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的图案和壁画。顶部有嵌龙脊柱,背部嵌有火红的金球鱼尾龙,古朴生动。魁星楼高15.3米,三间宽约10米,四间深约10米。配有走廊,采用斗式木架,分为两层和一个阁楼。建筑中的四根柱子与二楼相连,贯穿阁楼。三楼,直径一米的小花园窗户顶上,镶嵌着一块刻有“魁星楼”字样的镀金牌匾,十分醒目。楼内有一副对联写着“狰狞的面孔迎着风雨,挺拔的身影站在天空中”,体现了人们对魁星楼神灵的渴望和敬畏。
魁星楼一楼原本有一尊关帝像,名曰“三界大妖远震天尊关盛迪君”。关云长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英雄,这是游客们所熟悉的。第二层供奉“福元华凯文昌路斯五祖弘忍大满禅师皇帝”,这是文昌皇帝的雕像。文昌,又名文曲星,原为古代斗魁六星的总称,后被道教奉为帝王将相的守护神。神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历代仙人镜》中说他是“主三十三天之仙,师徒之间的生活时好时坏,下师是十八层地狱的轮回”。第三层是掌管文人命运的道教和汉族民间神魁星。魁星原是古代天文学中28个地方之一的魁星的俗称,它的名字叫苏葵。道教尊其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汉代“孝敬精卫之孝”说是“魁拔之文”,后人一一修建魁星阁供奉。顾《母知隗》:“神明不能如隗,而改隗为隗。不能像隗嚣那样走个之字形,打个鬼仗。”所以魁星雕像的头部像鬼一样,一只脚向后翘着,像紫葵的大钩,一手提着水桶,像的“斗”字,一手拿着笔。相传用笔点的就是中奖的,据说是“最好的”。由于人们将“魁星”神化,魁星在科举时代成为了一个神圣的政党,使得威严傲慢的州官、县官、不凡的文人,甚至日出而作,日落而死的普通百姓都对它顶礼膜拜。
关于名楼的轶事,自古就有。
杨梅古镇的先民重视教学和文学,经济比较发达,于是集资修建魁星楼。因为二月初三是文昌帝的生日,所以每年在他生日那天都会举行“文昌会”,很受欢迎。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受氛围影响。古镇明清科举,进士6人,12举人,贡生30余人,即使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也不多见。
与魁星楼传说有关的名人轶事很多。
梁德显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他从小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乡试中得省城第一名,成为谢园状元。本来应该去北京参加考试的,但是因为家庭关系去不了,所以失去了机会。三年后,第二次农村考试,梁德贤满脑子想法,又拿了第一。因为两者都是首创,独树一帜,所以被称为“清代广西第一解”。
当获得谢园称号的梁德贤去魁星楼祈福时,他深深感到,文运昌仲胜只要好好读书,就有望走上仕途。他满怀激动之情,在魁星楼雕像顶上写下了“文明”二字,鼓励农村的孩子们修身养性,明理懂事。他登上亭子,远远地望着,即兴作了“戈文登上亭子,望着夏紫”的诗,于是古镇的人们便把“王戈夏紫”作为颂扬美景的八景之一。
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的亲密追随者、国民党元老之一的广西回民党领导人黄兴、王合顺、黄明堂,以观光为掩护,在魁星楼召开会议,部署镇南关起义和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装斗争。魁星楼如今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