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南北差异有哪些?
气候差异
编辑
南方涝北方旱。中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在南方,不仅雨季持续时间长,而且由于夏秋两季降水集中,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地区降水偏少,加上过度开垦和放牧,蓄水抗旱能力差,因此面临严重的“缺水”,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人文差异
编辑
南方经济和北方政治。总体来看,中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产业发达。北方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今安)是秦、汉、唐的都城,北京是元、明、清的都城。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是中国人的首都,进一步确认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农业发达,也是贸易口岸的主要集散地。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科学文化从中国东南沿海传入,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使其经济文化优势不断加强。所以这两句“北官南商”更能体现南北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行业差异
编辑
南轻北重。由于资源和区位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布局具有南轻北重的区域特征,即中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而南方轻工业相对发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从而逐渐形成了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稀有金属、贵金属、有色金属等高端工业原材料,但缺乏煤炭、石油等基础工业原材料,而华南地区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选择发展原材料和燃料消耗较少的工业类型,因此轻工业相对发达。
交通差异
编辑
南船北马。中国古代的交通方式,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地表河网密布,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应运而生。而北方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原分布广泛,畜牧业发达。马除了提供奶和肉制品外,由于耐力好、速度快,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交通工具,成为北方土地上的交通工具。
架构差异
编辑
南涧北平。中国居民的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小。南方屋顶高而尖,因为南方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高而尖的屋顶不仅有利于排水,也有利于通风散热。北方因为降水少,屋顶多建平顶,既能节省建材,又能作为晒庄稼的地方。同时,由于东北地区降雪量大,而且积雪只能在春季融化,为了减轻积雪对屋顶的压力,高尖屋顶的现象也很普遍。此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细长,雕刻精美,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拙政园就是其典型代表。北方的园林建筑温柔严谨,厚重古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中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师陈从周总结说:“南方是一个有许多开口的棚子。北方是窝,比较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和居住舒适的角度来看,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有利于保温保暖。
语言的差异
编辑
南繁北齐。中国语言的地域差异表现为:南方语言复杂,北方语言单一。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属于北方方言区,哈尔滨到昆明的直线距离(昆明虽然地处南方,但其语言区是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有3000多公里。虽然两地语言不同,但交流没有太大障碍。即使是同一个方言区,比如闽方言区,南方也分为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彼此差别很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一个是中国北方有很多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便利,人与人之间交流融合的机会很多,所以语言差异不大。二是南方丘陵山地多,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的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方言”。
饮食差异
编辑
南饭和北饭一般用来形容南北方传统的饮食差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和米粉,而传统的北方人(华北和西北)喜欢面食,这其实和南北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多雨,耕地多为水田,当地农民因地制宜种植具有高温多雨生长习性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旱抗寒小麦生长。所谓“种什么吃什么”,长此以往,养成了南北方的传统饮食习惯。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东北虽然属于北方,但有充足的水分供优质大米生长,当地主食更注重大米。同时,东北人大多是山东、河北移民的后代,所以对面食并不排斥。华北的京津地区比华北其他地区更容易接受大米,因为明清南方运输的粮食是大米。一般东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都把大米简称为“米”,以大米为主食;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面食为主的地区,一般把米饭称为“饭”,“炒饭”称为“炒饭”。在南方,炒饭是另一种小吃。
物理差异
编辑
南矮北高。就人口生物学特征而言,中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男性平均身高为1.693m,云贵川地区为1.647m..从南北温差来看,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所以大多个子不高。北方由于气候寒冷,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影响,新陈代谢缓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少,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多,所以长得更高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