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惯性思维

正如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个性化的历史传奇,阅读也是极其个性化的。我们在阅读中使用的武器是知识和理解,是前世的遗产,构成了每个人消化接触到的信息的独特消化酶。不可消化的信息,哪怕是对别人来说极其重要的信息,也会在空气中淡淡消散。

我的武器很细,我最喜欢的武器是刀一样的武器: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区别。在把人分成男女之前,我更愿意先搞清楚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这种分类有点幼稚,但可怕的是,对于我这种悟性差的人来说,简单有效。

卡尔的频谱思想是合理的。在他看来,世界上未知的东西比已知的多。所以我们无法选择正确的方式,只能试错实验。柏拉图追求的是他心中的真理,永恒的真理,已经存在的完美理念,剩下的只是接近这样的真理。

这样的差异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还有专业训练和惯性思维上的。理科生重点是解决问题,应用现实条件,怎么做。文科生侧重于分析问题和是否去做,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实是暂时的,是过去和未来的过渡。

让我不解的是,思想高尚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却被谱成了自由主义的敌人,阶级思想的创始人。但是,阶级不就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吗?下层向上移动,上层因为腐朽不适应而倒下。没有阶级,就是静态的,天下太平。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资本主义的兴起,不仅在大分工和机械化流水线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创造了更多的产品和财富。

亲身经历证明,这种分工有时是残酷的,是对人性创造性一面的折磨和浪费。但这只是程度问题。无论职业还是工种,最终都会走向分类,当然也会调整,直到最适合社会和个人本身。

倡导社会分工的亚当·斯密也说过,职业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基于工作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素质,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适应每一项工作,如果他们接受了足够的训练。多么矛盾的人啊!道德哲学家!

或许应该明白,分工并不意味着应该有阶级,不应该有一个阶级凌驾于其他阶级之上的规则。也就是说,不应该有贵族,应该有天生更高贵更优越的权力。所有人生而平等。

苏格拉底刚刚说过懂得规则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善良通情达理的老人。他用理性去说服和征服别人,也希望别人用理性去说服和征服他。真相,而不是暴力。民主制度下的毒酒,即使是捍卫民主,最终也是夺取他人生命的暴力。

他的理念与众生平等并不矛盾。统治不一定导致暴政。然而,他那个时代的事实是雄心勃勃的学生窃取了权力,暴政导致了大多数人的反抗。他聪明而高贵的学生仍然不是那个知道的人,因为他知道的还不够多。然而,知道的人是谁呢?

发现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的方式,没有谈论的理由,很难过。因为在讨论的最后,你会发现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被过去牢牢地束缚着,被成长的经历和当下生活的生活环境影响着。当然,我们选择现在的生活,是因为它是对的,是正确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只是因为没有更多的选择,而不得不用它来说服对方,说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