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地点:背景:战国成员:导火索:重大战役:性质:结果:历史讨论。

搜索术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

[dìyícìshìdàZhan]

更多图片(19)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文:World War I,第一次世界大战或大战,WWI或WW1),简称一战,是19年底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大范围不可调和的矛盾。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了。在新老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平等的背景下,爆发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的进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属于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意大利属于同盟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之一。约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这场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名称:一战

位置: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和非洲,亚洲部分地区。

时间:1965438+7月28日04-1918 165438+10月11。

参与者:盟友和同盟。

结果:英法为首的盟军战败。

参演部队:约6500万人。

伤亡:盟军士兵阵亡:549.76万,盟军士兵阵亡:338.25万,战争双方总伤亡人数约2000万,平民总死亡人数649.3万。

主要指挥官:威廉二世、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尼古拉二世、威尔逊总统。

主要盟友: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主要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美国。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结束标志:德国投降。

战后世界格局:欧洲列强实力下降,美日崛起。

影响:影响欧洲和国际关系的发展。

自然:帝国主义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

战后条约:圣日耳曼条约,奈尔条约。

分享

战争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劳工

65438+2009年末20世纪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个,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非常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在西欧和中欧原有的霸权,中国各阶层一致要求复仇。为了防止法国卷土重来,德国大幅扩充军备。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这些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扩张,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扩张,害怕自己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英国从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努力维持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既不希望德国过于强大,也不希望看到俄罗斯的力量在巴尔干地区过分扩张。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19年70、80年代,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建立了对抗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订了《同盟条约》,明显是反俄的。后来因为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 * *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定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法国和俄罗斯在1892年达成军事协议,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罗斯将用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而一旦俄罗斯遭到德国或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要用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这也是朝着三国协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了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签订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由此最终形成。

战争的原因

费迪南大公和公爵夫人

1965438+200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右图)在视察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乔·普林西普开枪打死。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一个月后,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然后德、俄、法、英相继开战。交战方是协约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另一边是盟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和其他国家。

原本是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益,加入了同盟国作战。

日本为了扩大在东亚的影响,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于1914年对德国宣战,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战争进程

费迪南大公和公爵夫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利时军队抗击德军的西线和俄军抗击奥匈帝国和德军的东线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