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和颐和园的信息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互相防御,长城建设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的建设长度相对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又将战国长城连接修复,称为万里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对长城进行大修的朝代,今天人们看到的大部分长城都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代长城总长8851.8km,秦汉及其早期长城总长1,000km以上,总长21,000km以上。
1961 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87 65438+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
颐和园,北京古代皇家园林,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西郊,距市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背景,以杭州西湖为基础,借鉴江南园林设计手法的大型山水园林。它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和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在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之前,北京西郊建有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用448万两白银在此重修清漪园,形成了从清华校园到香山长20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改称颐和园为避暑游乐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被“八国联军”破坏,珍宝被洗劫一空。清朝灭亡后,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颐和园再次遭到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于1998+01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选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